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作家面对面 | 吴治由&夏立楠:作家是责任是呈现问题

0
回复
3600
查看
[复制链接]

57

主题

61

帖子

31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
来源: 2020-3-7 19:51:3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344.png



作家面对面:吴治由&夏立楠
——黔南作家系列访谈录(之一)

认识夏立楠,源于《夜郎文学》主编孟学祥。当年我刚到编辑部工作不久。一天下午上班,老孟就在斜对面的办公室召唤我。我一趟小跑过去,在沙发上坐下。他说,我给你转了一个年轻小伙的小说,你看下,如果过得去,就在杂志上发出来。他是我的顶头上司,按理说他既然开了口,我应遵照执行就行了,还看什么看呢?但天性使然,我最终还真就遵照吩咐,一老一实,认认真真“看”了年轻人的《船》。说实话,那篇作品看过之后,给我的感觉是“也没有差到哪去,《夜郎文学》发出来应该没问题”。结果就排了期,并从此与作者有了联系。没曾想,经过四五年的刻苦,作者写出了不少好作品,不仅陆陆续续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大家》等杂志上崭露头角,还成了贵州文学界“90后”的中坚力量。

今,特与他开展了一场关于文学和现实的对话。

时  间:2020年2月10日

采访人:吴治由,苗族,1982年生于贵州都匀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诗集4部。

受访人:夏立楠,本名黄涛,1990年生于贵州大方县,现居贵州龙里。少时成长于新疆。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大家》等发表小说,被《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载。出版短篇小说集《粉底人》。

一、写小说的快乐是沉浸于自己缔造的世界

吴治由:有人说“搞创作就如逆水行舟”。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开始时,是一拨人一起上路,后来走着走着就少下去了。对此你怎么看?

夏立楠:这种现象很正常,我写作之初,已经有部分同龄人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后面他们渐渐淡却。文学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陪伴的东西不一定是固定的。

吴治由:就文学创作而言,你最初都有哪些构想?比如,在文体的选择和创作的目的,等等上面,你是否有过深入的思考?

夏立楠:最初没有太多构想,仅仅想写出有趣的和好玩的小说,有点“玩世不恭”,把小说当成一种游戏在做。现在这种想法有所转变,对我来说,写作的目的就是不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认识自己,其实也是在认识他人。如果说创作有什么目的的话,肤浅一点,除了稿费,就是不间断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吴治由:截止当前,你主要进行过几种文体的创作?对文体的选择有着怎样的一个看法?

夏立楠:两种,散文和小说。我是2012年开始写散文,2015年9月开始写小说,2016年2月公开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怎么说呢,小说更随性吧。写散文,是以一种回顾的姿态去审视过去的人和事。写小说,是以一种前瞻的姿态看待自己和他人,很多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者说不清的事情,就想用小说来表达。

吴治由:你为什么选择了小说这种文体作为自己长期的创作方向?

夏立楠:小说能给我带来亲切感,沉浸在自己缔造的世界里,比较放得开,文本能给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通往的地方会更多,我喜欢这种感觉。

二、写作是与时代和历史对话

吴治由:你对未来自己的走向,有着怎样的一个设想和预判?会一直写作下去吗?

夏立楠:有可能会一直写下去,也有可能不会。我经常困惑,回顾自己写下的文字,觉得很多都不够好,甚至认为很多作品没多大意义。当然,这种意义是相对性的,即使那些大家的作品,放在几十年或者百来年的时间长河里来看,也微如尘埃。所以写作,不太有保证性,也许有一天不想写了,就不写了。不过,我应该会一直读书,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世界未知的东西太多,我需要通过阅读来获悉。至于写作,不太有保证性,或许哪天我突然就不想写了。

吴治由:一个作家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内心和情感表达,是与时代和世界,甚至是历史对话。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

夏立楠:赞成。就我个人而言,写作之初,多是一种情绪上的排遣,内心情感上的表达。写到现在,就不太会是这样了。在我看来,每个人(个体)都是渺小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时代、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关系背后隐藏着太多不确定性,人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坎坷之后,自然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回顾过往。这种境况下,人会自觉形成对“存在”和“价值”的思考,甚至追问人自身存在和生命的终极意义。这个时候,肯定涉及到同自己、同世界、同历史的对话了。

三、写作是呈现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吴治由: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看上面的问题。你觉得创作是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即“文以载道”?还是创作就是一种单纯的自我的表达,即到文字即止?

夏立楠:我觉得创作解决不了太多问题,更多是呈现问题,就算解决,也是解决作者自身的问题。人类存在的很多问题,从今天来看,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之,不过至今未能有效解决。文学更多的功能是揭示和警醒,我们读别人的故事,是为了更好反观自我,那些发生的事,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也可能在当下潜在发生,还有可能会在以后发生。这种反观,是为了避免自己“重蹈覆辙”,是为了不间断地塑造一个更完善的自我。而“重塑自我”又是个体性的活动,不是全民参与的,如果问题能够全面性和根本性地解决,那今天就不需要也不存在文学了,因为历史上的文学已经解决了。

至于文字是否到此即止?这个东西不太好说,首先文字是工具,是人意识的表达,无论是人的意识还是文字本身都其局限性,所以文字也很难抵达事物的本体。但人的意识又可以是无限延伸和超越的,文字自然也有其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是人的意识决定的。所以,说文字到此即止可以,不即止也可以,关键看用文字的人。

三、小说应该是“给人以生的力量”

吴治由:创作上,让你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能不能讲讲它对你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夏立楠:截至目前,应该还是读书吧。过去几年,我写小说,把它当成一种游戏来玩,迷恋叙事上的技巧和形式,但从未追问过自己,我的小说观是什么。读哲学和宗教后,我发现人活着,总是带着目的而活,这样生命才能彰显其意义。宗教给人类拟定了一个终极性追求,比如:成佛、西天、天堂、远古黄金时代(尧舜时代)、世界混沌之初,等等。不管哪种理想的终极追求,都是理想化的“美好世界”,只是通往这个“美好世界”的路径不同,但都倡导善良和向上,教人如何更好地活。

我觉得小说也是这样,它应该“给人以生的力量”,如果文学给人是一种无尽的疼痛和黑暗,那要文学来干什么?我们不管写人性的善还是恶,呈现出来的都是人性外化的表现,都是为了借此起到揭示和警醒的作用,但它不是最终的目的,文学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身,而人本身是需要关怀的,这就需要给予一种生的力量。吴治由:人是要活在当下的。如果偷换概念说成“作家是要活在当下的”,你赞同吗?夏立楠:不仅活在当下,还活在历史之中,人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

吴治由: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也有人说,有的作家不活在当下,而是活在未来。对此,你怎么看?

夏立楠:我觉得一切随缘,一个人会不会年少成名,作品会不会流芳百世,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有些人的作品出来后,碰巧这个时代需要,就受到青睐。还有些人的作品出来后,这个时代暂时不需要,可能就推后一些,甚至推后更久。很正常。就像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意欲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但是不受各诸侯国待见,毕竟他的思想不合时宜。

到了西汉,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东汉末年,曹操寒门庶族出身,就其阶级立场而言,并不认同儒家的“礼制”,不过到了曹丕当皇帝,曹丕就推崇起儒学来了。文学也是如此,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需要的作品。当然了,好的作品,受外在因素影响的作用会相对小些,作品的内核反应人性某些恒定性的东西的存在,值得人们用较长时间去解读它并以此实现自身的关照。

四、写小说要“无招胜有招”

吴治由:就你个人的写作经验而言,你觉得一个作家的创作有“天分”和“技术”的成分吗?你自己是怎的一种情况?是才情型,还是技术性,或者两者兼有?

夏立楠:我偏向于理性写作,算是技术型吧。我觉得“天分”和“技术”并不矛盾。“技术”本身含有“天分”,“天分”也需要“技术”体现。这就像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都受教于同一个老师,学的东西一样,接受的知识一样,但不是每个学生写出来的东西都质量同等,有“天分”的人自然会对“技术”有超前的领悟力和把握力,这并不冲突。我倒觉得,真正决定一个作家能否成为大家的,不是“天分”本身,而是超越“天分”之外的东西,这就包括个人的遭遇、学识、思考、情怀等等,以及是否拥有对人类某些终极问题追问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吴治由:有人说“写作靠想象”,也有人说“写自己所熟知的”,也有人说“结合自己的思考,素材有时候靠拿来”。你怎么看?夏立楠: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觉得写自己想写的即可,毕竟谁都不是真正的“多面手”,不是什么题材都能驾驭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认同“素材靠拿来”这种观念。文学是经验的表达,但上升成为文学作品后,经验是被模糊化和碎片化了的。怎么说呢?作家和经验的关系,应该是“记住——忘记——记住”这样一个三段式的过程,最后的“记住”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忘记”,这样说有点隐晦,大体意思是不能生搬经验,否则小说就不像小说,至少这样做束缚了写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者也不会走得太远。作家应该学会忘记,忘记是为了实现某种记忆和思维上的“混沌”,就像《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临时授太极给张无忌,张无忌起先记住了,后面忘记,再后面忘得一干二净。忘记不是真的忘记,是融会贯通,是化有形为无形,化有招为无招。作家对经验,就应该如此,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不去想它在哪里,不去想它是什么样子,但知道它在哪里。此时,经验已经没有外化的痕迹了,完全融于心了。

五、只管耕耘,不问成果

吴治由:先锋、后现代、超现实……这些都是写作上的手法。可许多被归为某一技术手段下的作家自己并不认同。他们当中有的人说,这些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充其量也就是“写作的外衣”而已。你在写作上有过这方面的困惑吗?

夏立楠:我们得承认一个问题,做任何事都是有技巧的,写作也是,而且技巧本身也是体现一个作家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只是技巧不是目的,它更应该是一种“手段”,沉迷技巧极可能会本末倒置。有些作家不认同这种依据写作手法来划分自己或者自己的作品,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作品形式之外的东西,那些东西在作家看来更深刻,更能符合自己表达的意旨。就我自己的写作,有对技巧的思考和探索,我觉得这种思考并无不妥,就像一个人,要学会跳出自己看待自己一样。如果一个作家无法跳出自己审视和评判自己的作品,那这个作家就是缺少文本意识了。其实,追求形式或者技巧,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一种“无技巧”状态,什么是“无技巧”?就是看不见技巧,就是作品的混沌、老练、浑然。

吴治由:回到写作本身,你认为自己的写作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夏立楠:目前还不知道自己处于何种阶段,毕竟写作生涯没有结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写作至今,总会伴随着质疑和迷茫,我想其他写作者应该也会有。有这种困惑或许也是好事,能借此进一步反思自我。人嘛,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吴治由:今年初,你的小说《大宛其的春天》被《人民文学》刊载,在黔南和整个贵州文学界来说,都算得上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毕竟你还这么年轻,就在这么高的平台发表了作品。如果要你说几句,你最想说些什么?夏立楠:努力加运气吧。我一直坚持写作,不断怀疑自我,在怀疑中又不断审视自己,坚持自己。怎么说呢,就像牛一样,只管耕耘,不问成果,其实成果,可能已经在靠近你。

(转自微信公众号“黔地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