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简评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

0
回复
3960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7-6 17:15: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不能忘却的:母亲的面孔、故土的面貌。

面貌又分旧貌和新颜,为了不忘旧貌,更为了铭记新颜,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27°黔地标》文化周刊、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在近期策划推出了脱贫攻坚系列报告文学“新黔边行”。

有了过去的殷殷仰望,才有现在的深切回眸。正因为35年前的“黔边行”带来了巨大反响和良好社会效应,所以35年后的“新黔边行”在策划和推出之初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被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同时也面临更艰难的挑战。

于整个宇宙时空而言,35年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于贵州而言,35年却好比“日月换新天”。今天的贵州发展和变化令人惊叹,而原本是贫穷落后指代词的“黔边”不再遥远和贫困,由于超常规、跨越式地不断拓展出省通道,反而在很多方面逐渐成为了开放的前沿。

2020年,在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新黔边行”的策划推出就更具继往开来的多重意义。诚如该专题的策划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主任李缨所言,“新黔边行”是“一次记录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旅行。”

作为报告文学类作品,如何处理好宏观和微观、发展战略和民生民情的关系,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采访和写作内容上,同时又能呈现出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人文情怀,这些对于栏目的策划者和执行者来说都是大难题,何况有“黔边行”的珠玉在前,那么“‘新黔边行’该如何破题”尤为难中之难。

策划者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妥帖的叙事框架,以35年来黔边大地经济高速增长、都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结构巨变等为背景,次序铺开了一幅幅当下贵州边境的新图景,从沿途风景和人文风貌来洞察贵州边境村落的变迁;从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视角中挖掘贵州乡村的历史沉淀和经济、社会、文化的时代变革。这种变迁与变革席卷黔边大地,不仅发生在城镇,更发生在乡村,伴随而来的自然是乡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具体的呈现形式是什么?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规律?这给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带来了怎样的挑战?黔边大地的未来将如何可期?这些关注点都是“新黔边行”的破题之举和肯綮所在。  

迎难而上向来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的传统。因为任务艰巨,这一回,李缨派出了得力干将——女记者彭芳蓉担任系列报告文学的执行者。
行走、见证、记录是彭芳蓉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词。“行走”是她的探寻,“见证”是她的参与,“记录”是她的感悟。她从城市出发,行走过乡村和田野,坚持深度访谈和报告写作。她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也是一个勤奋的思考者,将新闻的触觉、行走的体验与人文的关怀相结合,给读者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考。我不知道彭蓉芳的故乡在哪里,但她像是新黔边文化的传播者和交流者,从自己的故乡走出,辗转在一个个的“他乡”,从“他者”视角,用朴实而细腻的笔触写出一篇篇具有温度和厚度的“贵州故事”,同时用直观写实的镜头片段,带着读者从过去走向现在,从贫困走向富裕,从物象走向文化,感知当下,思索黔边大地的过去,并对当下进行重新审视。

在采访和写作中,“新黔边行”始终牢牢紧握时代的脉搏,基于家国情怀,笃定脱贫攻坚的成效在乡村,文化的根在乡村,精神的源头在乡村,在这样的理念驱使下,作者的视角和触角还延伸到了黔边乡村的传统文化、公共文化、生态情况、人才资源、社区治理、创新产业等领域。这也使得“新黔边行”成为了贵州脱贫攻坚战场的一个缩影,不断构建着大众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黔边大地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这系列报告既有新闻报告的敏锐观察,也有文学作品的钩沉与思索。笔融至情,关注民生。让我最感动的就是其中无时无刻不在的“乡愁”意象,充满了人文关怀。每一篇都充满了主人公对于乡土的依恋,人离不开土地,土地也离不开人。返乡创业、回报桑梓的故事俯拾即是,人们对于家乡的眷恋和热爱最终演化成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无尽热爱,兴家强国,家和国的概念通过这样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传达了出来。

此外,文中处处可见作者文笔的生动和亲切。作者的文笔有着较为独特的意识,在行文视角方面也是尽显与众不同,她擅长将对时代的感知、对生活的理解与独特的视觉意识一起融入人文关怀中,还喜欢借事物表达自身的感想,代入感极强,让观者能够有着和作者同样的感受和体验。从《从“灰扑扑”的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移民生活向前“葱”》《种花人张恩强的“花”样人生》《人面桃花分外红》等文中便可窥一斑。

至今为止,“新黔边行”系列已经发表了40余篇报告,均以平凡人的生活为切入点,以小观大,将一个个脱贫攻坚的鲜活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见证贵州乡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目睹了普通人在乡村变革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例如在《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中,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张传高和他的小伙伴立足侗族文化,勇敢回乡创业创新,还自觉地担负起记录故乡文化记忆的责任——拍摄纪录片,他们认为“有了这些片子,村里人就能知道过去的人是怎么生活,曾经的村寨是什么样子”。他们不仅是年轻的创业者,更是乡愁的守望者。

《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展示了深山苗寨重视乡村教育,重视乡民文化水平、精神文化的培养。开篇点明“路”对深山苗寨挣脱贫困桎梏的重要性,然后话锋一转,将关注点从“有形之路”切换到“无形之路”,正是有这些“养路人”的坚守,将一代代人护送出山,才造就了这条改变命运的“教育之路”。
《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记录了网红支书从当年“离开这里就是为了能喝上一口米汤”到“吃穿不愁还有余钱,却还有一块心病。午夜梦回,他出生的地方仍与世隔绝,从未因外界发展得到一点改变”,再到通路、通水、通电后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脱贫致富……篇末点睛之笔特别有味道,呼应了文首引起彭芳蓉兴趣的“紫花”,她写道:“绿肥,中国传统有机肥料,适应性强易生长,长成后耕翻压入土中,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地力。这不就像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徐祥峰吗?”

“新黔边行”所选大多数村落,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都较为陌生,这也再次印证了它们之前的落后和边远。在报告中,作者用不同叙事线的方式微观描述了当下这些村落里村民们的生活实况,为观者展现了一处处让人眼前一亮的黔边乡村新面貌和一个个从今日乡村中崭露出的新贵州文化符号。其中有不少对村落的风景刻画,展现了当下贵州最真实的乡村物质面貌,有平整的水泥路,错落的大山,成片的现代养殖场、产业化的经济作物等,还有大量对乡土人物的刻画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如《山上有个“芦笙寨”专业比响200年》中的石先成返乡后一心想把父亲传承下来的芦笙制作工艺研究透,直到“一鸣惊人”;《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中的石巍和梁光云都自觉地守护和传承着侗族文化……“新黔边行”将这些深藏内化难以外在展现的人文因素通过纪实化的文字表达了出来,可以说,这样的报告文学有着保留黔边乡村群体记忆的功能,在乡愁文化的守望、脱贫攻坚成效检验和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传播使命。

对比贵州日报《27°黔地标》文化周刊和天眼新闻文化频道近期推出的其他热点专栏,如果说“聚焦《航拍中国·贵州篇》”有着“会当临绝顶”的宏大叙事,那么“新黔边行”所呈现的便是一个个扎根泥土的温度之作。它在对国家战略进行软性表达的同时,并没有直接依托“大战略”来讲述贵州乡村振兴的故事。作者总是能精准捕捉到切实的落点,展现那些能够深刻反映贵州脱贫攻坚成效以及“乡村振兴”核心价值与内涵的关键细节,并讲好专属于每一个地点、每一个人物的故事。他们或许是返乡创业的乡村新青年,或许是重树乡风文明的新乡贤,或许是嫁到贵州的湖南姑娘,或许是鸡鸣三省村94岁的老人……用他们亲身参与“脱贫攻坚”的经历和切身感受来表现黔边大地的巨变。这里面有苦痛与无奈,也有热爱和希望;有观念的冲突、情感的纠葛,更有扎根乡土的情怀。

系列报告读下来,不容置疑的是,“新黔边行”在展示黔边大地脱贫攻坚成果、反映乡村生活、记录城乡社会变迁、传播乡土文化、引导舆论和审美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多重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可以说兼具文学质地、阅读品位、人文温度、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

从“黔边行”起步,到如今的“新黔边行”,《贵州日报》的新闻工作者依然践行着“讲好贵州故事”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一代代奋战在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勇士。而无论是前行者,还是继踵者,都饱含希望,是新贵州精神的现实写照。

透过“新黔边行”,我仿佛看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新生代媒体人行走在黔边大地的身影。他们以新闻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以文化观察者的触觉和情怀,不断见证和诠释着黔边大地的新生力量成长,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热爱的这片热土,用语言歌颂着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用脚步丈量着乡村脱贫攻坚和振兴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尽管途中必然有着山水各一程的坎坷,也难免遭遇风雨交加的寒冷,但他们仍然在路上,“新黔边行”也仍然在路上。我们坚信,这片热土将因为所有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而更加富足和美丽!

最后,我想引用艾青的诗句来为这篇简评收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余妍洁: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曾主持、参与完成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和项目,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曾担任多个舞台剧、影视剧编剧,作品曾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全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中国戏剧剧本扶持工程等项目资助,并多次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贵州省文艺奖、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金奖等奖项。

来源:贵州省作家协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