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这一条街是砖木结构的楼房,是水泥铺就的地面。我在这出生,然后在这里一直生活。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不叫街叫红星五组。是一条交通线路比较畅通的路段。记得我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几个女孩就开始叫我们自己村叫街。因为我们都喜欢街的称呼,因为我们都喜欢“街”而不是“村”。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街的发展有前途。
旧时的模样,衔道不过十几户人家。街道两旁都是木头做的木房子。条件好的人家修造的是五柱四的,装修风格古朴典雅,后院还配置着厢房。而稍微差一点的人家修造的是五柱二的,简陋而四季都会漏水。那时的路面虽然宽阔平坦,但,石子与黄泥混合一起的路面。遇到大雨的时候,就会坑坑洼洼,极不好走。
住在街上的十几户人家,团结友爱。不论大事小事,只要你“叫上他”,他们都会义不容辞的过来帮忙。不分大事或者小事,一种小事,比如,插秧,打谷。一种是红白喜事的大事。他们都会带上一家大小“给你”捧场。大娃细仔热热闹闹,很是喜庆。日子虽然不算殷实但富有光泽。当然也有个别人家比较刻薄而尖酸,在这个街道不融入群体。那时的街道,一进入冬,只要风一吹,就会从街的那头吹到街的这头。尽管那时街的尽头有一排参差不齐的槐树,对于东南西北风,是无法阻挡的。冬风肆意奔跑,冻得鼻子通红,脸颊生痛。
街道的风四季分明,在夏季里爽爽朗朗,风的吹拂不用电扇,也不用空调。夏天的风清凉的让人感觉到薄荷。而街道的半空,缭绕的烟火在云朵中点缀,时光淡淡浅浅,岁月如白驹过隙,让人怀念让人回味。
岁月悠悠,跟随历史潮流,新时代的发展。
我们的街道,如今也走向小康的生活。街道的弟兄们都在奋发上进,植树造林,种植烤烟,修建道路,每户人家都建造高楼大厦。阳光照耀的时候,琉璃瓦覆盖的顶端在蓝天之下闪烁光芒。叶子在枝丫上一闪一现。芬芳的气息铺满了果园。这条街充满了激情,富有现代街道生活气息。
不单单是发展农业,挨着我楼房的邻居是一对小夫妻,勤劳朴实,生活俭朴,不分春夏秋冬,两夫妻都在忙于销售摩托。小伙子总是微笑着面对每一位顾客,天刚刚亮就开门做生意,天很晚的时候才关门。站在阳台就会看见他们,打开窗户也会看见。他总是在红色的雨棚中忙碌,给摩托车维修保养。而那些买摩托车的人经常三三两两砍价或找他维修保养。像这样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在新时代的变化中,感觉他们的身影就是我们街道最美的风景。
当然,这街上也有经常打麻将的一群人,他们打牌,有的是为了打发时间,小打小闹。有的是真的在的赌博。不干农活,不务正业。他们经常从中午打到下午,甚至晚上。他们的声音时而高昂,时而弱小,时而兴奋,时而愤怒。若是半天服不到一把牌的时候,他会愤怒得把麻将砸到桌上,甚至会口水飞溅,狼狈不堪。俗话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
那些打麻将的人来自各村,现在麻将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春耕茫茫的时候,这一群人就像以前的山雀几乎都寥寥无几了。抓收入,搞经济。都改变了思想意识,即使有,几乎都是留守在家几位老爷子在消磨时间。曾经的一阵子喧闹,最终发觉那也只不过是过往的一条风景线。
时光流逝,街道由旧变新。日子,在改革创新中蒸蒸日上,而岁月在一双双勤劳的手中无声的谱写着深情的歌,在相邻和谐共处中勾勒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
走远了的是历史的传说,走近的正是我们要历经改造的生活和梦想。
多年前,那一个梦,一个诗意样的样子。那是我打小的心愿。我想我长大以后给我们街尽头的那口池塘种上荷花养鱼,池塘两旁种植垂柳,垂柳旁边建造一个供大家乘凉的亭子。
长大了以后,山依旧是那座山,我看到了环境没有变化,街道依旧是那个老样子。我看到了老槐树旁的那口池塘一点点被垃圾填满,一点点由清澈明亮变成黑黝黝的颜色。我看着它,默默无声,因为我力所不及。我所想的就是一个梦。
最终,有一天我看着它在一位年轻人的手中超出了我想象的样子。
一个大大的转台,转盘台上有体育建材,适合老人孩子们健身,小孩们嬉戏玩耍。转台旁边还有一个供人们等车避风的亭子,他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创意的主任,一个敢于担当的年轻人。这个文明的时代,一个发展的趋势,那就是思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出路。不得不佩服新时代年轻人的思路和走向。
我看着我们的街道,我见着它一天天由冷清变得热闹,由十几户人家发展到外来人员进入我们街道这个大家庭。就犹如它在见证着我长大,成家,然后见证街道的儿女成群。
我想着几十年走过的街道,想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来来往往的车辆,我想着它,它是有希望的,它是有方向的,它是有情感的,我深信它会继续扩展,继续延续……
大山里长大的孩子,兴许都见过圆圆滚滚的土豆,也都吃过火烧的洋芋。在松散的泥土里,暗藏着滚圆的“宝藏”。每到锄头挖到的地方,便会滚出圆溜溜的土豆。土豆是儿时的杂粮,也是猪儿们的口粮。更是儿时青黄不接的主食。经过蒸熟之后,在撒上白糖,便成了老少皆宜的美食。我想到那圆溜溜的洋芋,我的心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一片净土,我那最亲的爷爷和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打小我喜欢洋芋,喜欢洋芋的各种样子。喜欢它身上长的眼睛,看上去很是灵性,喜欢它长得圆嘟嘟像胖娃娃一样可爱的面。喜欢它大一点儿的,也喜欢它小一点儿的。大一点儿的,有的长得像人物,两个长在一起的仿佛像孪生兄弟。小一点儿的,滑润滚圆,握在手里像玉石……
大一点的用来做土豆丝、土豆片,那时奶奶时常将它切成薄片后在涂上红绿色素。然后用青竹编织的筛子一筛筛放在大院坝的太阳底下翻晒。此时此刻,红绿相间的土豆片在阳光中格外耀眼。麻雀在旁边叽叽喳喳,老远的望着。小一点儿的留下来做种,下种最多切成两半,人手不够的人家可以少一些工序。
冬月廿十边,历经过雪霜的泥土比较松散。这时,我们腾土,割草。而爷爷驾着水牛犁耙翻耕洋芋地。泥土在犁耙下翻新,在耕牛的脚印里一铧覆盖过一铧。把杂草翻出来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块空地拉起的行距里,见到了爷爷的眼睛雪亮有神。水牛乖巧的一铧跟赶一铧。不用爷爷吆喝,更不用木条抽打。肥硕的屁股后面的那条尾巴在行距中左右摆动,像是摇摆着风也像是驱赶蚊子。牛儿是很灵性,尽管它不会说话,我们都很喜欢它,在我们的村里,它力大无比,它更是我们耕地的好把式。
腾土,割草。耕耙空地。几天下来的日子。几块空地干净整洁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把牛儿放到青草多的地方,不需要看管。爷爷握着镰刀修理土边,母亲举着锄头在土里打窝,种植洋芋是要有一定的距离的。尺寸直径约大人五指张开的一卡。我跟着母亲的脚印挎着篮子一窝放两瓣,然后一窝放一把混合的灰。三至四窝放一瓢农家肥。当林鸟归巢,太阳落坡的时候,一块地的洋芋也就栽下地了。
春天来了,桃李争春。万物复苏,大地之间。春雨绵绵,万物生长。禾苗初露尖尖角,庄稼在地下轻轻巧巧吸吮春雨的水分。吸收营养的庄稼长势旺盛,像可爱的宝宝,壮实讨人喜爱。
春风中,洋芋也毛茸茸的张开眼睛,村民们紧跟着春风忙碌起来。在春雨淅沥的时候,爷爷又开始拔弄土地,他常到地里拔草,用多年的精练观察庄稼的生长,尽管土豆经过隔年大雪的埋藏,但在春雨绵绵的无声中,禾苗青葱,长势喜人。爷爷发觉哪一处禾苗密了,他就轻轻的给它拔掉。那一处受到过雪霜的影响,他就给它施肥浇水。俗话说“润雪兆丰年”。看着青葱翠绿的庄稼地,就知道每一句话都有来源的。
阳光下,洋芋叶翠绿相间,排列整齐。不想而之,这是爷爷对它精心呵护,精心照顾,就像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尽心竭力。薅草,施肥,浇水。爷爷呵护的洋芋长得比村里的庄稼好。
经过薅草,施肥,打农药。洋芋一天比一天青葱翠绿。沐浴阳光,淋浴雨水,地里头的土豆蕴含淀粉,在舒散的土里悄悄的长大。这时候,我与小伙伴们来到地里,找寻哪一株大而壮的,用木棍撬开,东一株,西一株。那阵势像是被山上的野猪刨过的样子,爷爷知道后告诉我们,此时的洋芋还嫩着呢,要等到叶子枯黄的时候才成熟,这个时候是不可以吃的。
在洋芋叶枯黄的时候,过了中午,太阳没那么炙热,爷爷带着我们去挖土豆。爷爷在前面驾着水牛犁铧,我与小伙伴们挎着篮子在后面追着捡。此时,我见到圆圆玉玉的洋芋出土后的样子,一个翻滚一个。仿佛有些迫不及待见到天日。爷爷在前面说:“快点捡,等会叫你的奶奶煮糖精洋芋粑粑吃”。糖精洋芋当时在我们农村是特别好吃的美食。何况奶奶煮的洋芋粑粑,金黄金黄的,又香又甜。
说到“金黄”香脆可口。突然就想到洋芋的各种用途。在餐桌上洋芋可以制作好多美味佳肴。那时我们给洋芋砍碎,然后汲去水分,在经过纱布过滤,然后就得出白花花的粉汁,洋芋粉营养价值丰富,可以搅拌鸡蛋直接硌饼,也可以用来做佐料。细小的洋芋可粒用清水浸泡后我们用来蒸饭。冷却后的洋芋饭吃在嘴里甘甜可口,如今想着都回味悠长。
在洋芋出来的日子里,一大桌子菜都是用洋芋制作。有干辣椒炒的洋芋丝丝,有煮熟后压细的洋芋面膜,有花椒叶煮熟的洋芋汤,有火烧的青椒丝凉拌的洋芋丝,有油炸的土豆片。我们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们都是吃洋芋宝宝长大的,一代一代又一代。直到现在土地都一直繁衍生生不息。
2019年腊月初二,在疫情突发的特殊日子里,那段时间,我们家里该吃的蔬菜几乎都吃完。眼看没有下饭菜,愁得不知出门好还是不出门好的时候,干妈打来电话说:“我知道你们都在外面上班,家里可能没有存放什么”。“提袋洋芋你们,我就不进来啦”。一股暖流从电话那头传到心底?突然眼角湿润了。我拿到干妈送来的洋芋时,想到曾经的饥荒,想到那时的爷爷,遭遇困境的时候,亲人的关怀,越来越多的画面。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洋芋粑粑,我的洋芋宝宝。
前不久,我打电话给老乡,在他那里买了几百斤洋芋,母亲知道后说:“家里面种得有”,因为母亲知道我们都喜欢吃爽歪歪的洋芋。我买洋芋是因为疫情期间,突发事变,让人感觉饥荒和后怕。我想给食物存放多一些。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手边都是存放钱,购物的多,存储粮食的少。在经过短暂的饥荒之后,经过恐慌后。我想到了爷爷,想到了小时候那些镶嵌在时光的痕迹。想到洋芋不但好吃,最主要的是可以存储,一周年都不会腐烂变质。
想到洋芋,就想到火烧的味道,凉拌味道,油炸土豆片,想到多年的多年前,想到亲情,想到慈爱,想到勤劳,想到耕耘,想到丰收,以及无灾无难。想到时光的馈赠,于是我就想到,我该去好好感恩生命中伴我成长的人,不单单是洋芋宝宝。
等我们不再出门的时候,我会再去耕种那一片丢荒的土地,不种别的,只种洋芋。
作者简介:
李芳莹:本名李方银,贵州石阡人,网络草根诗人,现任江山文学网、八一社团的诗歌主编及编辑,在社团荣获明星主版称号。有诗歌散文发表于《梵净山》《贵州文学》《淮安文学》《中国民间短诗》《石阡文艺》《八一文学》《新视界微刊》《新蝴蝶诗盛宴》《南方诗刊》《江南文学与之友》《淡雅阁文微刊》等报刊杂志。沿着打工的路线,追逐人生真谛,以一颗热情的心在文学之路上耕耘着希望。播撒对生活的热爱。
来源:贵州作家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