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出长顺县城,便进入长广大道,接我采访的驾驶员小贺的车速明显加快,车窗两边的房屋、山水、田园纷纷向后飞跑。约莫20分钟,车往左拐,进入了乡村路。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广顺镇石洞村第一书记金帼倡。
此前,长顺县文联安排采访任务,我随意就挑了一个,就是金帼倡。除了表格内的“县发改局职工、广顺镇石洞村扶贫工作队员”一句话和他的电话号码外,就没有有关他的其它材料了。
车临行前,我电话联系他。他说他还在县城,去单位取报纸拿给贫困户糊壁板,叫我们先去村里等他。那就去吧!好在开车司机知道路。
怎么,脱贫攻坚处于决战的关键期,他没有吃住在村里?我心里充满疑惑。
轿车在乡村路上行驶10多分钟,就到了石洞村办公楼前。
在办公室,我见到了金帼倡的领导——长顺县发改局刘清荣局长。我们说明来意,寒暄后,刘局长就打开了话闸。
刘局长说,金帼倡是个转业军人,党员,布依族,曾在广西武警水电部队服役16年,1998年转业,到县发改局工作。驻村3年,2016年驻白云山镇烂山村,因工作扎实,成绩斐然,2018年又下派到石洞村驻村至今……
说话间,一个50多岁的大汉走了进来。刘局长连忙介绍,他就是金帼倡。又一番寒暄后,我的采访正式开始。
“烂山”改名 “金山”灿烂
烂山村,地处长顺县西北的大山深处,作为村名,“烂山”听起来确实有些不好听,但它却是金帼倡的老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烂山村的基础设施的确很“烂”。
尽管距离白云山镇也就17公里路程,而村民的出行都靠“11”(两条腿)号,异常艰辛,卖猪、卖山货等,靠肩挑马驮;全村没有通电,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水是水窖里的陈水,或者是瓦檐上接下来的雨水。
这状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8月我转业回来,都没有改变,我心里也不好受,金帼倡说。
你在发改局工作,人脉好,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找相关单位帮扶,解决烂山水、电、路的基础设施?1999年3月里的一天,村主任王宇找到金帼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是一定的,毕竟烂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嘛!再说我的母亲、兄弟、妹妹和那么多的乡亲都生活在村里,金帼倡答道。同时,他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金帼倡是个很健谈的人,说话亲切,办事认真。到发改局工作的3年间,多次找到县供电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等单位领导,说村里的困难,谈村民生活的艰苦。态度诚恳,引起了领导重视。
2000年正月十六。刚刚过完春节,在金帼倡的“游说”下,供电局的领导驱车专门到烂山村,实地了解缺电情况……之后,施工队来了,栽电杆、拉电线、装变压器,当年3月,就解决了通电问题,烂山村彻底告别了“黑暗”的日子。
他多次“游说”交通部门,得到项目支持。交通部门出资120万元,加上他与村领导在村里集资的25万元,共计145万元,实施了通村公路工程。他利用周末前往参与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路。2005年6月,一条宽4.5米、长17公里的通村公路竣工。蜿蜒的水泥路从镇上伸进山里,伸进烂山村。烂山村从此的交通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历史。
2010年,时逢中国南方大旱,烂山村也同样深受旱魔威胁。禾苗干死,田地龟裂,人畜饮水相当困难。
那一年的烂山大旱,时刻牵动着我的心,不过,这也不正是寻求水利部门帮扶、解决烂山村民吃水难题的好机遇吗?金帼倡说。
但是水利部门帮扶的前提是必须找到水源点啊!为此,金帼倡带领村里干部和部分群众,在烂山的境内寻找水源点。爬过了多少个坡,钻过了多少个山洞,他已经记不清楚了。
有句俗语叫“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烂山组89米的地下发现了水源。——那一天,他欣喜若狂,笑容满面。
第二天,他立即前往水利局,恳求领导前去勘察。县水利局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奔赴烂山组勘察,同时邀请黔南州相关专家前往指导。经过现场勘察,此处的水源出水量大,能解决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
时隔几天,县水利局的预算也出来了,需要资金158万元,全部由水利出资……安装管道,修建泵房、提灌站,经过1个月的施工,烂山村人28个村民组2800多户人从此吃上了自来水。
扭开龙头,哗哗的自来水喷涌而出,流进家家户户的水缸里,仿佛流进了村民的心里,仿佛也流进了我的梦里。——提及当年的通水过程,金帼倡仍然沉浸在喜悦之中。
然而,烂山的发展却时时牵动金帼倡的心。
2007年年底,为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长顺县出台了《长顺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实施方案》,鼓励机关干部带薪留职领办种植养殖业。《方案》从享受带薪留职5年、政府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诸多“优惠政策……
金帼倡说,县里的文件出台后,一个月内,全县223名机关干部提交创业申请,其中包括我,经过筛选,我与37名机关干部成了第一批“下海”的人员,我选定的“下海”地点也就是我的家乡——烂山村。
那你的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呢?我问。
金帼倡答道,为了保障“下海”干部投入有保障,2008年县里建立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成立担保公司,干部可以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贷款,我当年就贷了30万,在烂山村以“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苹果、梨子110亩,成立烂山村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辐射带动,烂山村发展苹果1000多亩,全镇种植苹果规模达4000余亩……
摁下时间快进键,到了2016年3月,长顺县委组织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金帼倡积极报名,经县委组织部同意后,被选派为白云山镇烂山村驻村“第一书记”。
烂山村是一类贫困村,是白云山镇人口较多、面积最大的一个村,28个村民组672户2828人,其中,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78户895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面对这一切,金帼倡思考的还是走产业扶贫之路。
金帼倡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产业。
那一年,省检察院挂驻烂山村。他与省检察院驻村干部杨晓霜通过调研,决定在烂山发展葛根种植。因为葛根种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的农民创业项目,市场前景广阔。通过省检察院的引荐,贵粮公司投资种植的葛根项目落户村里。
葛根种植项目经理杨平文后来告诉我,说我扎劲的工作情怀打动了他,他才决心在此创办葛根种植基地,就这样,通过“藤缠树”产业扶贫模式,以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至2017年,村里葛根种植面积达到200亩,亩产量达4000—6000斤,解决5760人就业,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3000元,金帼倡说。
此外,金帼倡还组织群众在翁糯、打开冲、烂山、沙坑、摆省等组发展刺梨、辣椒、蔬菜、烤烟种植等扶贫项目10个,覆盖贫困户339户1302人。其中,养鸭基地覆盖贫困户150户538人;两个生猪养殖项目覆盖贫困户41户162人;蔬菜种植项目,覆盖贫困户45户174人;摆省组芽菜种植项目覆盖贫困户15户47人;沙坑组葛根加工厂项目覆盖贫困户50户199人……
烂山村的变化,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2016年9月,在我的提议下,决定更改村名,将“烂山村”改为“金山村”,经过村级班子研究后,一致同意,并向县民政局提出申请,县民政局行文上报县政府同意后实施,新改的名字,突出了“金”,展示全村要向“金”字迈进,有“金”就有幸福。——说起烂山村的改名,金帼倡有些激动。
“走读”干部 “金”历特殊
“走读干部”一词,在百度搜索,其解释为“‘走读干部’,一般指家住城里,不深入群众,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的基层干部,多为县乡两级干部,家住县城以上的城市,本人在县城或者乡镇工作,要么晚出早归,要么周一去单位上班、周五回家过周末。对于这种现象,社会上的议论多是批评性的,认为这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官僚主义,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和腐败。”
从百度的解释就可以看出,“走读干部”含有贬义。而在长顺县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金帼倡却是个名副其实的、特批的“走读干部”,且央视、新华社等媒体还大肆宣传。这是为何?
采访中,金帼倡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2016年8月10日,我那在县民政局工作的妻子何大连,不幸患上鼻咽癌。随后入住贵州省肿瘤医院,先后又做了4次大化疗、33次放疗,多次的化疗和放疗,导致她头发脱落,面颈部皮下水肿,视力减退,53岁的妻子已经面目全非。2017年2月出院后,回到长顺家中治疗,此后每3个月去复查一次。2018年2月13日,小连的头非常痛,又上省肿瘤医院复查,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大脑了,致使她痛不欲生。她又做了4次大化疗,后遗症使得她头都抬不起来,话也说不出来……医生说,接回家,准备后事吧!
把小连接回乡下老家后,我便安排家中兄弟姊妹,按照我们布依族的习俗,“下门板”(把家中大门取下,便于堂屋摆放棺材),准备“老衣(死后穿的衣服)”……20多年相濡以沫的小连就这样要“走”了,我心有不甘。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我也一样,到处寻访民间草药医师。拿到草药后,天天熬药给她喝,谁知,半个月后,小连的病竟然有所好转。我便用车拉她回城里家中,继续用中药为她治疗。
妻子第二次住院治疗期间,县里要求单位加派干部到挂钩帮扶的石洞村,助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我并没有因为妻子生病而找借口不去,而是主动请缨到石洞村,担任石洞村第一书记。
村领导问我有什么困难,我说,允许我“走读”就可以了。村领导回答,这好办。于是便将我的情况逐级上报到县纪委、广顺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备案,特批允许我“走读”——就这样,我成了长顺县唯一的一名“走读”干部。
我早出晚归,白天在脱贫攻坚前沿“冲锋陷阵”,晚上在家里的厨房为妻子熬药、做饭……夜深人静,我也睡不好,因为小连上卫生间,喝水,我都要亲自服侍。尤其是喝水,要求不能太凉,也不能太烫,每次我都要用嘴先尝,才递给她喝……我早上6点30分起床,为小连熬稀饭、熬中药,服侍她吃喝后,才开车赶去30多公里外的村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金帼倡一席话,打消我之前的疑虑。
其实,对于金帼倡来说,2016年至2019年间,所承受的压力是多方面的。
为治疗妻子的病,他先后贷款30多万元,尽管妻子所在单位大病医疗保险报销60%,但是自己也花光了积蓄,至今尚欠8万元。
在妻子第二次到贵阳治疗期间,医疗费与日俱增,一周化疗就花了1.3万元,真到了无法支撑下去的地步。
妻子说,老金,我的这病好不了的,不要再花冤枉钱了!
只要有一丝希望,我绝不会放弃治疗的,天无绝人之路,没有钱,我来想办法,金帼倡真切的回答。
于是,他避开妻子,悄悄给家的堂兄弟金国良、金国明打电话求助。金国良卖掉了1头牛,金国明卖掉了1皮马,分别将钱打到他的卡上,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
金帼倡的月工资也就5500多元,上有80多岁、在老家生活的老母亲要赡养,下有一儿一女要靠他抚养。女儿金雷在贵师大读研究生,儿子金鑫在遵义读大三。他每人每月只给1000元生活费。两个孩子知道母亲治病需要钱,也就理解了父亲的苦衷。他们利用假期打零工,贴补家用。
这状况直到2019年9月,金雷毕业找到工作后才有所好转。
金帼倡说,2019年8月,儿子金鑫也大学毕业,看到家里的这种情况,毅然放弃外出寻找工作的机会,就在家专职照顾母亲。有时,我在村里脱贫攻坚资料一时难以完善,我只好又带着他到村里帮我做资料,前前后后就有20多天,也真难为这孩子了。
而对于母亲的赡养,金帼倡心里更是感到亏欠。自己工作忙,又要照顾妻子,根本无法接母亲到身边一起生活。只得让母亲在老家和弟弟一起生活。
金帼倡没有时间去看望母亲,只能通过电话问好。而母亲时时牵挂着他,思念他。
2019年6月里的一天,广顺镇赶集日。在街上一块大屏幕前,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眼睛紧盯大屏幕大喊“春园(金帼倡乳名),春园,春园……你下来啊,快下来,那里高,很危险!”。过路的人感到莫名其妙,还以为她是个疯老太婆!——这个老人就是他的母亲。那时,大屏幕上正在播放长顺新闻,其中正好有记者采访金帼倡的镜头。他母亲不了解,才做出这样的举动。
一次,母亲打来电话,说,春园,我要“走”了,不行了,你来看我一眼吧!接到母亲电话,金帼倡急急忙忙赶去老家,发现母亲好好的。
母亲说,我好久没有看到你了,挂念你了,想看你一眼,陪我吃顿饭。
面对母亲的最低要求,他却难以满足,当时他心里难受极了。
作为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父亲,我愧对家人,但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脱贫攻坚是一场战役,我不能当逃兵,金帼倡动情地说。
我不能当逃兵,是他的誓言,也是他开展驻村工作的座右铭。
从村里提供的资料上得知:石洞村位于广顺镇西南部,全村总土地面积30.7平方公里,共有22个村民小组(其中蜜蜂组整组搬迁),共有953户4335人,其中贫困户数219户,910人,缺技术、因病、因学、缺劳动力是制约群众发展的重要原因。
驻村2年来,金帼倡的足迹走遍了石洞村的22个组,与其他14名网格员一道,努力做好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工作。
先后实施:广顺镇精品水果种植项目,种植蜂糖李1000余亩;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种植高梁300亩。在产业扶贫上:以“三个ー”工程创建为抓手,完成村级合作社的创建、全村219户910人加入合作社;利用项目利益联结覆盖贫困户161户;金融扶贫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组组通”公路12公里、全村实现组组通硬化路的目标,完成1.3公里串户路建设;投入资金3万元实施1个饮水安全提升项目,惠及2个村民组,解决325余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32个焚烧式垃圾池,安装492盏太阳能路灯,建设1.18万平方米活动广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十三五”期间搬迁任务,已搬迁入住57户244人,完成率125.1%;教育住房医疗“三保障”:全村共落实教育资助195人次,资助金额53.227万元……
这一组组数据里,有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有驻村干部包含金帼倡在内的努力,值得点赞!
驻村故事,“金”彩纷呈
金帼倡在武警水电部队服役时所担任的职务是运输连重型机械排排长,转业后又到长顺县计委(后改为发展和改革局)工作,长期在基层参与易地移民搬迁工作,其基层工作丰富。
驻村期间,无论是做老百姓的工作,还是关心老百姓疾苦,金帼倡都把他们当亲人来对待,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石洞村采访,随手就可以“拈”出金帼倡的许多故事。
水淹组贫困户吴庆华,50多岁,身材不高,是个背有些驼的残疾人,与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其家比较贫困。2006年端午遇到了自己的媳妇——一名有点智残的聋哑人。她原是他乡人,游走到石洞村后,找不到回家的路,被吴庆华好心的邻居收留,并为其寻找亲人。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经邻居介绍后,她与吴庆华组合成了一个家庭,生育了一儿一女。
结婚13年来,吴庆华一直有个心愿,办理结婚证。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吴庆华说,办结婚证需要媳妇的户口簿,没有户口簿无法办理。
而媳妇是哪里人?家里还有没有亲人?无从而知,到哪里去要媳妇的户口簿?
经过不断寻找,吴庆华终于找到妻子娘家——白云山镇团荣组,
她名叫李贵连……吴庆华信心满满地找到了当地派出所要求办理李贵连的户口迁移手续,却被告知,娘家人认为李贵连已经去世了,就把户口销除了。此事也就搁置下来。2013年前,吴庆华孩子上小学时,也去找过多次,都无功而返。
金帼倡了解这一情况后,开着自家的车带着吴庆华多次在白云山镇派出所和广顺镇派出所之间来回奔波,最终白云山镇派出所重新为李贵连上户口,又才从白云山镇派出所迁移户口到广顺镇派出所。
有了户口簿,又到镇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告知:还有夫妻俩现场合拍的照片才能办理。而李贵连因身体原因无法前去。
金帼倡到镇民政部门讲清原因后,用智能手机为他们夫妻拍摄了人生第一张合影照,终于为吴庆华办到了结婚证。
拿到大红色的结婚证,吴庆华两眼放光,笑容可掬,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
此后,吴庆华家的事就是金帼倡的事。吴庆华一家5口人每月低保金1701元,能基本保障生活了。就是还住在旧房里。金帼倡又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资金3.5万元,再加上改厕改圈的5000元,共4万,吴庆华自己补2万,修建了100多平方米的平房。现在吴庆华已经入住新房,却还欠承建方老板的1万。金帼倡直接打电话给老板,为吴庆华担保,说吴庆华不给,我给!让老板吃“定心丸”……
金帼倡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群众办好了“大事”,群众就认我这个书记。
石洞组的贫困户张有权老人,今年76岁,是个老兵,1964年入伍,1968年退伍。
2019年夏天,老人到河边钓了两斤河鱼,用油炸好,放在冰箱,然后天天拿根板凳坐在门口,等金帼倡过路,请他吃鱼。
这又是为什么呢?事情是这样的——
几年前,老人的儿子被害身亡,媳妇丢下2个孩子改嫁他乡。老人含辛茹苦抚养2个孙子。而一家3口的低保金存折却还在媳妇的身上,每次国家打的钱,都落到媳妇的手里。 金帼倡知道这一情况后,带着老人跑上跑下,办理低保金过户、
旧存折销户、新存折启用等,让老人的低保金顺利打到卡上,从而保障了祖孙3人的生活。
为此,老人一直念念不忘金帼倡,非要感谢金帼倡。
一次路过,金帼倡终于被老人“逮”住了,金帼倡只好赴宴,吃了老人的几条鱼。
老人笑了,脸上阳光灿烂。
正是:一颗红心系百姓,点点滴滴见真情。
纠纷调解 有“金”无险
脱贫攻坚工作,有人将其比喻为一场战役。既然是战役,就需要人员去战斗。为此,长顺县抽调了各个单位90%的干部,组成82支脱贫攻坚队,1749名队员奔赴脱贫攻坚前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金帼倡就是其中的一名队员。
脱贫攻坚的任务千头万绪,如何开展工作?长顺县县委书记高晓昀总结了脱贫攻坚“543”群众工作法,即:给群众讲清“五个方面”的问题,不断巩固提升群众认可度;办好“四件事”,坚决实现高质量精彩“摘帽”;坚持“三个做到”,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5”:要给群众讲清楚——农村面貌是历史以来变化最大的,农村群众是脱贫攻坚受益最多的,扶贫济困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干部作风是近些年以来最扎实的,脱贫摘帽是最值得骄傲的大好事。
“4”:开展思想动员,让群众更加感恩;强弱项补短板,让基础更加夯实;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让社会更加和谐;推进乡村综合环境整治,让环境更加美丽。
“3”:要做到让群众感受到办事“公开公平公正”,打消群众的猜忌、顾虑;要做到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得到好处、尝到甜头;要做到让群众感受到攻坚队、扶贫干部的苦和累,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
作为在石洞村的第一书记,入驻石洞村后,金帼倡与其它队员一样,严格按照高晓昀“543”群众工作法开展工作。
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则是金帼倡的“拿手好戏”,只有化解了矛盾纠纷,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石洞村一、二、三组,过去脏乱差,有个污水塘,30多年了,又臭又脏,一直也没有得到治理。此外,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纠纷不断,群众与干部积怨很深。一开群众会,就有人出来闹事、甚至打架。
2019年6月,金帼倡入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找到村里的党员邓明富,要其出来工作,为群众办实事。邓明富,40多岁,与妻子做百货生意,收入不菲,建有漂亮的楼房,其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金帼倡的来访,坚定了邓明富出来做群众工作的决心。
随后,在邓明富的协助下,6月里的一天,一、二、三组终于召开了20多年来的第一次群众会。会上,金帼倡宣讲脱贫攻坚政策,决心整治村寨环境,组建“组管理委员会”(简称“组管委”)。
会议开得很成功。然而建文化广场要涉及到土地。村民陈某某20多年前占用集体土地建养鸡场,后强占作为宅基地,准备建房。群众意见很大。金帼倡先与县土管局进行调查取证,多次往返陈某某家,做思想工作。
金帼倡说,一开始,陈某某很不配合,我对他说,你占的土地,组里的群众都知道不是你的,你强占了,不符合情理,从法律角度来说,你占的土地,没有土管局出具的土地证明,这不属于你的。作为组里的一员,你应该考虑群众的利益,要为组里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出力才行的……同时我打“亲情牌”,找陈某某的亲戚、朋友一起前去做工作,一个月后,终于做通了陈某某的思想工作。一、二、三组的乡村环境整治顺利开展,修建了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治理了烂泥塘,建起了污水处理系统,每个组建了1个垃圾焚烧池,修建了联户路,配套安装了路灯……
凯柱组在实施“五个一”(一条联户路,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垃圾焚烧池、一套安装路灯设施、一套污水处理系统)中,因涉及到用地纠纷,致使组长辞职,“组管委”成员解散,工程做了一半就停了工。
金帼倡知道情况后,及时到该组了解情况,重新组建“组管委”、选举组长,连续6个晚上召开院坝会,将群众散了的心重新聚拢在一起。同时深入涉及土地纠纷的村民张某某家,做了3次10多个小时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了张某某。
开工那天,上百人上工。最终凯柱组建了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60平方米的舞台、10多个花池,完成了200平方米的硬化路面。
工程竣工那天,凯柱组村里杀猪,自发邀请金帼倡等干部到组里吃“联亲饭”。
从前凯柱脏乱差,如今凯柱美如画;
感谢干部来帮忙,我们生活顶呱呱。
在“联亲饭”上,村民们唱山歌表达了对金帼倡等驻村干部赞美之情。
扁王组10多年的公益林款纠纷,涉及4届组长,金帼倡连续召开5个晚上的院坝会,查清了账目,4名原组长退还了集体的公益林款5万元,同时金帼倡积极协调打伞组,为扁王组提供自来水水源点,解决了全组35户15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在石洞村采访,村民说,小到夫妻吵架,大到村里土地纠纷,只要金帼倡出马,没有调解不成功的。村民们都称金帼倡为“‘金牌’调解员”,村里干部们都戏谑金帼倡“调解纠纷,有‘金’无险”。
我问金帼倡,从入驻石洞村那天算起,到底调解了多少起纠纷,他回答,多得无法记住次数了。
在长顺电视台的新闻《开好院坝会 办好民生事》中,金帼倡说,以前部分村民不理解政策,脱贫攻坚队入住后,积极入户走访,通过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做细致的政策宣讲,让老百姓听清听懂,面对面和老百姓交心谈心,让他们把心里的担忧放下,把心里的疙瘩解开,更加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同时,要让群众知道国家的脱贫政策是很好的,是关心群众的疾苦的,通过我们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以后,让老百姓认识我们、了解我们、接纳我们,所以群众比较配合支持、配合我们开展好工作。 ——这是金帼倡的心声,也是像金帼倡一样的脱贫攻坚队员的心声。
作为老兵,金帼倡在服役期间被武警部队水电第一总队政治部评为优秀党员。退役之后,他仍然冲锋在前,军人风采依旧,本色不改,兢兢业业工作,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由于成绩突出,2019年9月14日新华社以《这名驻村干部为何要“走读”?》为题,报道了金帼倡的事迹,同时配发了他与病重妻子坐在小区仰望星空的图片,一时间,新华网、新浪网、人民网等纷纷转载……十多年来,金帼倡先后被长顺县委、县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致富带头人”,2015年和2018年被长顺县委评委“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黔南州“双退”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复退军人自主创业优秀致富带头人”,2008年和2012年被黔南州委评委“优秀共产党员”。
金帼倡,老兵退役不褪色!
来源:多彩贵州文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