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故事里没有人

0
回复
3641
查看
[复制链接]

9

主题

16

帖子

56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64
来源: 2020-3-9 15:49:5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是少年的某个夏天,我第一次读到苏联时期那位炙手可热的作家高尔基,他作为苏联人民作家去西伯利亚一个流放营里演讲。

一个小男孩怯生生走向他,拉住他的衣角,小声向他讲述了正在遭遇的真实生活。声音很小,高尔基听见了,在座的人都听见了。演讲结束后,他穿上大衣,没做停留,径直坐上回莫斯科的列车、扬长而去。他把那个男孩留在那里,被留下的还有男孩那双雪地里闪烁的大眼睛。很明显,那个男孩后来被杀了。

我在少年某个夏天读到这个故事,当时我想象那个男孩就是我。正拉住父亲的衣襟用乞讨之声诉说救命,而父亲无动于衷,转身登上了呼啸的列车。当时,我还不知道求救的代价,但很快,我就为呼救付出了代价。

这个故事,在那整个夏天,都充满寒意。很难与课本里那个写《海燕》的作家连接起来,后来,我把《海燕》那页书撕了。内心里,我给予了作家高尔基判了死刑。

因为他眼里没有人。

我曾做过几年西藏小报记者,那是我接触死亡最多的几年。每个死亡现场,都是静止的,我触摸过一具具滚烫的身体,如何在短时间内变冷、变僵,鲜红色的血慢慢凝成血浆、血块,空气里散发着腥臭的味道,多年之后,变成了生命记忆,在鼻尖都挥之不去。可再壮烈的死亡,也不过最后统统都炖成一行数字。

我知道这些新闻里,都没有人。

那是不可言说的命运,在物理时间里,遇难者死过一次,然后在数字里,遇难者又死过一次。

我不知道人是什么?

1953 年建立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屠杀纪念馆,用于纪念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那是一个巨大的圆锥形建筑,贴满了死难者遗像。死难儿童纪念馆的墙壁是由死难儿童的照片交替出现组成,有点像南京屠杀纪念馆的墙壁。置身入内,一个沉痛的母亲周而复始在呼喊一百万个死难儿童的名字,置身入内,总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在喊我。

一个波兰农民的话刻在一面墙上。二战里,这位农民在自己家地窖里藏了一个犹太人。战后,他作为英雄被请到耶路撒冷。人们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 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但我知道人是什么。"

这个故事同样也被昆汀 · 塔伦蒂诺拍进了电影《无耻混蛋》里。他的这句话冥冥之中仿佛告诉了我人是什么,但很模糊,不太确定。我需要脑子停留在那个按下快门之后,停滞的那个瞬间,才能准确捕捉,然后一个恍惚,它又消失到无影无踪。



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作家都在讲述人是什么?
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晚年曾被人问到,你是如何用镜头捕捉真实的影像。

这位目光深邃的俄罗斯人,方方正正的脸上顶着一头像切菜刀剃的浓黑头发,看上去很像新疆农民,他讲述了一个他眼中的真实。

一个人走在街上,他刚被电车碾过,轧断了一条腿,然后他被扶到路旁房子的外墙靠墙而坐,他独自坐着等待救护车到来,那条流血的腿引来行人纷纷注视。突然间,他再也忍不住了,从口袋里取出一条手帕,把它直接盖在被截断的腿上。

这是一个无比伟大的瞬间。

这个男人没有选择袒露自己流血的腿,来博取路人的同情。他反倒因为不想让路人看到自己的不堪,体面地选择了遮盖。

在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里面,我看到一个人顽强维系着自己全部的尊严。用手帕盖住自己受伤的腿,就是这样一个比针落地面还要细微的动作,却有着无与伦比的伟大。给我带来的震撼不小于一次极具破坏力的 10 级地震。

你知道吗?因为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人。

还有一个故事,讲述者是西班牙作家哈维尔 · 马里亚斯,他讲述了一个女孩自杀,五分钟前,她和父亲,还有父亲的三个朋友正在餐厅吃饭。随后女孩走向浴室,面对镜子、敞开衬衫、脱下胸罩,拿她父亲的手枪指着自己的心脏,一声巨响,女孩倒在血泊中。所有的人都冲向浴室,女孩的父亲冲进浴室,他手里还拿着一个餐巾,嘴里还含着一块没来得及下咽的肉,因为恐惧,父亲呆滞不动。

直到他察觉有胸罩丢在浴缸里,这位因为恐惧的父亲,松手将手里的餐巾覆盖在胸罩上面。

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让我震撼无比。他展现了父亲的真实,当他看到女儿胸罩,他感到羞愧,这羞愧的故事里,依然有人。来自人的洞察,来自眼睛的真实,内心的真实。

还有一个故事,我尽量模糊时间、地点、甚至任何故事具备的要素,我都想尽力模糊,让你感受到这个故事是一直都在发生着,而且还会发生。

一名叫肖贤友的武汉市民因感染肺炎病毒不幸去世,临终之前,他写下遗嘱,从字迹上可以辨别,这个遗嘱一定是他用最后一点力气写的,因为歪歪扭扭,就像他早已散架的身体。这份遗嘱只有短短几个字:

" 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



前一句是他内心的崇高,一个市民,临终之前,还心念国家,我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词可以形容这种品质。后一句是他内心的真实,我老婆呢?这四个字,也足够让人痛心,他带来的震撼程度,比前几个字更大。

然后这个遗嘱在登报的时候,愚蠢的编辑只选用了前半句,抹去了后半句,这让这句遗嘱充满了政治感动,却少了人味。

这个故事的衍生故事让我震撼到目瞪口呆。

它向我们展示的现实真实远比一个人的逝去更加真实,并意义重大。

塔可夫斯基和哈维尔 · 马里亚斯讲述的故事都是遮盖,呈现的却是敞开。遮盖的动作向我们敞开了一条通往人性深处的道路。他让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真实,远超过死亡和灾难的真实。展示了真实的力量和恐惧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的讲述和洞察,我想第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不会是成为伟大导演的塔科夫斯基,第二个故事的讲述者也不会是著名作家哈维尔 · 马里亚斯。

武汉的那个故事讲述的也是遮盖,呈现的依然还是遮盖。这遮盖的真实比死亡的真实更令人惊心动魄。

我还是不知道人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前两个故事里都有人,而这个故事就像高尔基的故事一样,没有人。

前两个故事影响了我一生的写作,而后两个故事却决定了我的闷闷不乐。同样是悲凉的故事,前两个故事因为增加了细微的动作,让人看到了伟大。而后一个故事的讲述机构因为舍弃了生命,让人感到寒冷;前两个故事因为描写了细微,让人看到了尊严;而后一个故事,却因为追求了宏大,舍弃了细微,让人看到了廉价的抒情;前两个故事因为故事的讲述者触摸到了生命,让看客都产生羞愧。而后一个故事却因为对生命的轻视,只让路人看到了欺骗。

这依然还是没有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但显然我已经不想追问人究竟是什么了。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都对人,做了太多的阐释,但每一种阐释都不准确。不过我知道人不是什么,人肯定不是猪。估计很多人会笑,但这是实话。猪的死亡是抬上肉架,而人的死亡是通往天堂。

灾难之中,或许离别的人,不能给予他们体面的送别,但依然可以给予死难者以文字上的仪式,这就是人和猪的区别,因为人的死亡是无比神圣而赋有尊严的一件事。

我还想说的是,马路上两辆奔驰的汽车相撞,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紧急的救援,还应该看到因为两车相撞发出的巨大声音,振落了一树的麻雀,它们平整躺在地上,现场无人关注它们。但它们逝去的现场同样凄惨而凝重。因为它们平整躺在路面之上,我们在那里依然可以看到命运。

我还想说的是,那些麻雀的命运其实和一个国家命运同样宏大,它们正在遭遇的创伤,不会小于任何一个国家战争现场,它们曾经栖息的那片森林,也会因为它们的离去导致生态失衡。麻雀中的幸存者,内心重建的难度也不会少于任何一个国家大型工程的修建。我还想说的是,这些麻雀的命运,其实都跟它们栖息的森林有关。

我还想说的是这个森林应该具有悲悯之心,即便在灾难中,不能给予每一个亡去的麻雀以人性的怀抱,但依然可以给予他们文字上、言辞上的怀抱。

我还想说的是,当魔鬼访问森林,傲慢也会访问森林。当森林恢复往日宁静,但傲慢还在,怨恨也会滋生,唯有爱,也只有爱才能化解怨恨。

我还想说的是,真实的生活里,人可以去世,但记录者理所应该让他们在文字端复活。

我还想说的是,这些故事,终会被遗忘,但故事给我带来的内心震撼,永远不会被遗忘。

点击:阅读原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