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冯八飞|《贝多芬之灿烂阳光》(讲谈)

0
回复
3231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7-16 10:35:3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说的是人到老年进入辉煌灿烂的收获季节,但离太阳落山也很近了。


道理当然正确。


但是,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夕阳。


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从1800年开始的《第一交响曲》写到《第八交响曲》,走过了青葱岁月、如日中天、午后艳阳,也不可避免地来到傍晚。


然而,这个傍晚的夕阳,却比日上三竿更加耀眼夺目。因为,贝多芬此前的所有伟大作品,都是这最后的金碧辉煌积蓄的光芒。


《D大调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完成,在《第八交响曲》问世之后整整11年。


虽然《第九交响曲》并不是贝多芬计划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但从《第一交响曲》开始,到《第八交响曲》止,从《英雄》写到《命运》再走上《田野》,贝多芬对欧洲那个繁星雨下的伟大时代和飞速变化发展的人生与社会,始终还有一句话没说完。


《第九交响曲》,就是这句最后的话。


首先明确,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跟歌德的《浮士德》一样,光构思就花了差不多一辈子。


1785年,在德累斯顿一个俯瞰易北河的美丽葡萄园中,德国文学榜万年老二席勒创作了以爱与和平为主题的《欢乐颂》,第二年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很快被编成民歌四处传唱。


那一年,贝多芬15岁。就在这一年,他为毕尔格的诗《互爱》谱曲,两百多年后,我们可以在那里找到一闪而过的《欢乐颂》主题。


贝多芬最早开始打算为《欢乐颂》谱曲是在1793年,那时他已经23岁,正在波恩大学旁听。他的好友、青年法律教授路特维希·菲谢尼希也是席勒好友,常在课上吟诵席勒诗句,贝多芬还从他那里听到许多席勒的八卦。1793年1月26日菲谢尼希教授在给席勒夫人的信中说到贝多芬:“波恩有一位很有希望的青年作曲家。我观察到这位青年完全倾心于伟大和崇高的理想,而且,他正在打算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这是贝多芬第一次与《欢乐颂》发生关系。不过,这封信发出时贝多芬已离开波恩二上维也纳,所以,无论席勒夫人怎么评价贝多芬这个无名之辈,贝多芬肯定没见过席勒本尊。


可是,贝多芬深知诗歌的威力。基本上,他认为诗歌能够最广泛地反映人类思想,仅次于音乐。他致信威廉·格哈德时说:“描写是属于绘画的。在这方面,诗歌和音乐比较之下,也可说是幸运的了。它的领域不像我的那样受限制。”不过,他的自信却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我的领土在旁的境界内扩张得更远,人家不能轻易抵达我的王国。”


所以,贝多芬是音乐家中最伟大的诗人。他很喜欢为诗歌谱曲,为歌德的好几首诗谱曲,而且非常希望得到歌德评价,原因盖在于此。歌德的《浮士德》出版于1807年,贝多芬第二年就开始计划为它谱曲,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计划之一,直到将要去世,贝多芬还在计划用《第十交响曲》调和现代世界和古代世界,就像《浮士德》。然而,歌德对贝多芬所有的这些努力反应都很冷淡,所以贝多芬最终没有动笔为《浮士德》谱曲。


1810年左右,贝多芬申请为席勒的《威廉·退尔》配乐,惨遭拒绝。


现在,轮到《欢乐颂》了。


贝多芬一直计划写一部《德意志交响曲》,准备以《欢乐颂》结尾,他在笔记中说:“《德意志交响曲》在合唱之后变奏,或删去变奏也可。交响曲最后加上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和合唱。”与此同时,贝多芬也在构思《第九交响曲》。所以,在贝多芬的创作计划里,《德意志交响曲》排在《第九交响曲》之前,它们不是同一部作品。但深度拖延癌患者贝多芬一直没动笔。1822年伦敦爱乐协会再次联系贝多芬并预付50英镑,在当时等于一部交响曲的全部稿费,贝多芬于是放弃业已完成的《德意志交响曲》构思,转过身来重新构思《第九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从1823年8月开始创作,翌年1824年2月完成,写作本身只花了6个月,看似唾手可得,其实,这时贝多芬已经构思了31年!


要再次强调,贝多芬并非莫扎特或舒伯特那样的天才。他是勤奋的天才。后辈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了12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思)竟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12次修改的定稿)完全一样。在我们中国,大概类似唐朝诗人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和北宋诗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欢乐颂》的主题,贯穿了贝多芬31年的创作。1808年12月22日,在《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首演的那场传奇音乐会上,作为连接曲目,贝多芬首演了题献给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安·约瑟夫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结果这部连接曲差点没连上。因为直到上台贝多芬也没能写完幻想曲的开场独奏,结果他只能以即兴演奏来蒙混,谁知居然掩饰过去了。


这部作品主题来自1795年少年贝多芬创作的歌曲《以爱报爱》,结尾为合唱。1824年3月贝多芬致信普洛勃斯特时说:“《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只是规模则远较宏大。”此外,1810年给歌德的诗《歌》谱曲中、1812年笔记中、《第七交响曲》草稿和《麦克佩斯前奏曲》的规划中都有《欢乐颂》的身影,这段音乐主题最后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欢乐颂》的其他乐旨部分也曾在1815年之前探头探脑地在贝多芬许多作品中出现过。


《欢乐颂》定稿于1822年,之后才写的中段部分,之后依次是行和中,柔板是最后完成的。


就是说,《第九交响曲》,是为《欢乐颂》量身定做的。


霍夫曼断言贝多芬只适合写器乐,意思就是他不会写声乐,但在教堂音乐方面,其实贝多芬一直高看声乐一眼。致信大风琴手弗罗伊登贝格时他说过:“除了‘荣耀归主’这样的部分之外,纯正教堂音乐只应由人声演绎……这就是我为什么偏爱《帕莱斯特里亚》。”


欧洲教堂音乐最早是独唱和合唱并举,虽说单纯以唱功取胜的歌剧发源于欧洲且源远流长,但要把合唱引入交响曲,而且上来就是四名独唱加混声四部合唱,对贝多芬的作曲技术和音乐名誉,无疑是极大的冒险。风险大到什么程度?大到此前根本就并没人敢尝试,哪怕以天才横扫世界的莫扎特。


因为,交响曲并不是歌剧,好吗?单从作曲技术上说就难度超大。从贝多芬的原稿上可以看出,他做过很多试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柔板第二主题的草稿上贝多芬写过“也许合唱在此开始很适当”。但他一直拿不稳创新引进合唱是否正确,他说:“当我(在脑海中)看见一个乐思时,我总是听见乐器声,从未听见过人声。”所以他在《欢乐颂》中一步步把合唱向后推,最后变成结尾,第四乐章也是以器乐开始的,虽然他说这一部分已经“完全好像有歌词在下面”。事实上,直到最后一刻,贝多芬还想把《欢乐颂》保留给第11或第12交响曲。


1818年他在《第十交响曲》创作笔记中写道:“用行板写的Cantique……用古音阶写的宗教歌,或者用独立形式,或者作为一支赋格曲的引子。这部交响曲的特点是引进歌唱,或在结尾,或从柔板插入。乐队中小提琴等等都当特别加强最后几段的力量。歌唱开始时一个一个地或在最后几段中复唱柔板……柔板歌词用希腊神话或宗教颂歌,快板则用酒神庆祝的形式。”


可见,那时他计划把合唱用在《第十交响曲》结尾乐章。


那时贝多芬并不知道自己只能再活三年。车尔尼和松莱特纳都说,直到1824年5月《第九交响曲》首演成功后,贝多芬仍在自问交响曲加一个合唱终乐章到底对不对。事实上他最早给《第九交响曲》写末乐章是器乐,后来用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了。


《第九交响曲》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贝多芬大大突破了交响曲四个乐章的篇幅,全曲演奏时间超过70分钟,乐队编制空前膨胀,加入短笛、低音大管、大鼓、钹和三角铁等。另外,第二乐章谐谑曲扩大为完整的奏鸣曲式,整个作品构思复杂,形象众多,但主题音调却简单通俗,与民间音乐紧密相关。这也是为什么《第九交响曲》大家一听就能懂的主要原因。


还要明确一点:贝多芬给《第九交响曲》起的标题并非《合唱交响曲》,而是《以欢乐颂合唱为结局的交响曲》,《合唱》是大家后来的简称。


《第九交响曲》完成的1824年,维也纳已完全被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攻占,贝多芬颓丧之余曾想过把《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放在伦敦。像1809年他威胁投奔拿破仑弟弟威斯特法伦王时一样,贵族朋友们再度出面挽留贝多芬:“我们知道您完成了一部新的圣乐(《D大调弥撒曲》),表现着您深邃的信心感应给您的情操,渗透着您的心灵的超现实的光明照耀着这件作品。我们也知道您的伟大交响曲王冠上又添了一朵不朽的鲜花……您近年的沉默使所有关注您的人心中凄然,大家都悲哀思量,当外国音乐移植到我们土地上并让我们忘记德国艺术珍品时,我们在人类中占有如此崇高地位的天才竟默不作声……唯有在您的身上,整个民族期待着新生命、新光荣、不顾时下风气而建立起真与美的新时代……但愿您不久即能让我们的希望实现……但愿靠了您的天才,将来的春天对我们、对人类,加倍的繁荣!”署名者包括早跟贝多芬失和的里希诺夫斯基侯爵亲王等20余人。


这封信显然起了作用。


在加速坠落的下坡路上,王公贵族们仍然对历史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有多少人和事儿都号称永垂不朽啊。


可是,有几个能比肩《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在维也纳完成了这部永垂不朽的作品。


并且在维也纳首演。


这个,确定是维也纳王公贵族的功劳。


1824年5月7日(周五)晚七点,维也纳克恩滕托剧院,《第九交响曲》首演,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也手执指挥棒面对乐队站在舞台上,节目单注明他“参与指挥事宜”,即在每个乐章开篇时给出节奏提示。贝多芬1823年已基本全聋,即使能听到乐队演奏,也是乌嘟嘟的一大坨混沌,就是说,他根本无法指挥。这个相当怪异的安排,其实是让贝多芬站在台上准备接受观众的喝彩。


当晚演奏以《雅典的废墟》序曲打头,此后是《庄严弥撒》的三个乐章,最后才是压轴的《第九交响曲》。虽然乐队临时拼凑而成,但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一扫卡尔斯巴德协议之后笼罩维也纳的封建阴霾,掌声如雷,全场沸腾,很多人热泪盈眶。可是,一直背向观众的贝多芬并不知道观众已接近暴动,这时独唱演员卡罗琳娜·温格拉着贝多芬转过身来,他才看到观众五次起立向他致敬并疯狂鼓掌。当时即使皇帝夫妇出场观众也只是起立三次致敬,五次差不多等于暴动,因此警察不得不闻讯赶来维持秩序。


H.柏辽兹说:“贝多芬完成这部巨著后死而无憾。他可以告诉自己,‘现在让死神来吧,因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


54岁的贝多芬,在这一晚,永垂不朽!


《第九交响曲》完成后贝多芬寄了一份手抄稿给约稿的伦敦爱乐协会,并题献“为伦敦爱乐协会而作”。但很明显,贝多芬对这个专属权的理解是仅限英国,所以他并不觉得在维也纳首演有什么不妥。预付了50英镑巨款的英国要等到1825年3月21日才听到这部作品,而且德文的《欢乐颂》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


德国首演是1825年4月1日在法兰克福,巴黎是1831年5月27日在国立音乐院。1826年11月14日,17岁的门德尔松在柏林猎人大厅用钢琴演奏了《第九交响曲》。瓦格纳在莱比锡大学教书时曾手抄整部乐谱,且于1830年10月6日致信出版商肖特,建议他把《第九交响曲》改成钢琴曲。《第九交响曲》让瓦格纳决心终生投身音乐。1826年8月,《第九交响曲》付梓出版,这回题献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威廉三世回赐一枚戒指,贝多芬后来将它卖了300金币。



作者简介:


    冯八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后,博导;德国语言研究院中国首席代表;德国艾哈德基金会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出版《永远的白玫瑰》《大师的小样儿》《谁杀了岳飞》《爱因斯坦:我的宇宙》等作品。



来源:《当代》2020第四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