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王剑平|《从前有座山》(随笔)

0
回复
4020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7-16 16:58:4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公山我去过几回,还想去。雷公山森林狂野、山水自然,加上文化迥异,值得一游再游。

  多年前,我携家小上雷公山。驱车于茂密森林里穿行,四野寂然,人心清安。临近山巅,突然大雾弥漫,视顾所及唯茫茫迷障。看不清路,我只得将车停靠路边。坐在车里,听虫鸣、听山风,一家人都不言语。至昏昏欲睡,大雾悄然散尽,一群毛色鲜艳的野鸡围在车边走来走去。此景绝妙,雷公山便为我所不忘。

  雷公山位在贵州东南,跨雷山、榕江、剑河、台江四县,系苗岭山脉主峰。“苗岭”,当因苗族聚居而名。贵州山多,水也多。《贵州通志·舆地志》云:贵州河流数以百计,总而举之,为入江、入粤两大类。这两个水系即因苗岭山脉阻隔,一流长江,一流珠江,足显苗岭力量。雷山县的命名,亦因雷公山之故,但旧志中没有雷山,也无雷公山。

  古志中,雷公山叫牛皮大箐,雷山叫丹江。《地舆图说》有述:牛皮大箐在丹江城东南,迤逦数百里,复嶂深林,为黔东南诸山之首。箐,指树木丛生的山谷,大箐不难理解。为何冠以“牛皮”?我不解。牛皮大箐世居山民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苗族。入夏,山上雷暴频频,苗语称其“方薅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故名雷公山。雷公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终年云雾缭绕,水源富丰。因沅水出自苗岭,有人据此认为,《山海经·南山经》里的“天虞之山”就是雷公山,也有人不认同。但“苗岭”、“雷公山”、“雷山”的命名,都与当地苗族有关,这是确凿无疑的。

  苗族是个很古老的民族,见诸古籍,大多神秘难释。如《淮南子》里的:“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南至东方,……有羽民。”《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山海·海外南经》则说:“羽民,其为人长头,身生羽。……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

  《淮南子》与《山海经》皆具神话传说特点,所述“羽民”、“苗民”都指苗族。但苗民卵生、有羽、能飞,做何理解?若去雷山县大塘镇,看大型歌舞《西江盛典》,终能究其原委。

  《西江盛典》为实景演出,是本省纪监委专为雷山县大塘极贫镇招商引资,打造的扶贫旅游项目,场景很壮观。剧目融苗族典故、传说、风俗于一身,多方位阐释苗人历史。其在创世纪中解说云:古树生了“妹榜妹留”(苗语,蝴蝶妈妈),喜欢吃鱼的“妹榜妹留”,在池塘边与水上泡沫“游方”(恋爱)怀孕,生下十二枚彩蛋。经“继尾鸟”孵化,孵出了姜央、雷公、龙、虎、蛇、象、牛等十二个兄弟。古树育蝴蝶,蝴蝶孕生命,姜央也就成了人类始祖。苗人的这个创世说,不但朴素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苗民有翼、卵生、能飞,也有了合理诠释。雷公与苗人同宗,雷公山的命名亦别生新意。旅游植入文化,文化助力脱贫,是个好想法。

  古老的苗人,自“五帝”时代,即在黄河、长江流域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其先祖蚩尤,在与炎帝、黄帝部落的战争中,节节溃败,遂沿长江流域向西南迁徙。此过程既复杂,也漫长。后来的《史记》《尚书》等史籍,又有大禹与“三苗国”发生战事的记录。封建时代的民族歧视,致苗人深受其害,可以说,苗族的整个迁徙,皆伴随战乱与杀戮,口口相授的苗族古歌对此亦有表述。苗族的历史是战争史,也是迁徙史。为躲避追杀,苗人往往择深山定居。雷公山林密山大,是天然的避难住所,苗人也就成了山里最早的拓荒者。彼时,尚无贵州,这种迁徙也非一次完成。雷公山的苗民,系秦汉至唐宋以来逐渐形成,至元代,已具相当规模。

  明代,贵州建省时,明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将苗族分为“生苗”与“熟苗”两类。《黔书》说:“近省界(即经制府、州、界)为熟苗,输租服役,稍同良家,则官司籍其户口,息耗登于天府。不与是籍者为生苗。”是时,“生苗”的划分,主要有两个大板块。一是川黔湘边界的腊尔山区,一是雷公山区。因“生苗多而熟苗寡”,明政权多次施以血淋淋的军事围剿。如《明史·土司传》载,洪武二十二年对雷公山地区的围伐:讨叛苗,斩首四千余级,擒获六千余人。再如,《平苗议》《苗缴纪事》《贵州通志》等,皆有存案可考。为驯服雷山苗人,明王朝费了不少心机,但却未达到“教化生苗”的作用。于是,建“南长城”,又施围堵封锁之策,将其压困于大山丛中,再沿用“以蛮夷治蛮夷”的方法,承土司制度维系对“熟苗”的统治。苗人要的,不过一块安栖乐业的地盘,即便在深山里艰难度日,以后的两百余年,除小打小闹,倒也相安无事。

  至清代,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开辟苗疆”,这一政策,激发了“生苗”地区三次大起义。这三次大起义,除腊尔山区的“乾嘉苗民大起义”,另两次都爆发于雷山地区。一是雍乾年间,包利、红银领导的“雍乾苗民起义”;一是咸同年间,张秀眉等人发起的“咸同苗族大起义”。

  清政权对苗人的镇压极残酷。《贵州通志·宦迹志》云:雍乾起义,苗人被屠及围困饿死者“不下三十万”“杀戮十之七八、数十寨无一人”。《圣武记》里的描述更恐怖:清军先以宽大诱降,待降者缴械,一律屠之不留,妻女则如数掳走。绝望之于,苗人的桀骜与血性发挥到了极致,其“手刃妻女而后出抗官兵”。《平黔纪略》概括咸同苗人起义则云:“降苗所存户口较前不过十之三。”《咸同贵州军事史》亦云:“其民则逃亡转徙,百里无烟。”如此惨状,诸多清史皆有记载。元代至清代近七百年,尤其清代,雷山苗人的血泪史不忍卒读。及至民国“黔东事变”,雷山的苗人也有波及。

  雷公山植被繁盛,自然资源厚丰,我曾以为,雷山的苗族很富庶。哪知雷山是个贫困县,这里的苗人苦难深重,却有誓死不屈的民族性格。屠戮与封锁、生存环境的恶劣,非但没有灭绝一方,而且,雷山仍是中国当今苗人最集中的地区。其倔强,很不可思议。

  苗族历史不堪以往。现在,无论民族政策,还是脱贫政策,都为史上最好时期。

  在雷山,参观脱贫攻坚成果,短短几天,我到过永乐、郎德、丹江、西江等乡镇,还去了羊排、柳排、望丰、牛王等村寨。在达地乡乌达村,有个叫余金政的驻村干部,累倒在贫困户家里,死在了脱贫攻坚路上。在大塘极贫镇,我走访过省纪监委驻雷山县大塘极贫乡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这些人,别家离子,顾不及妻儿老小,犹山中精灵,终日在雷公山里忙碌。有他们,雷公山不再是孤山。


作者简介:

王剑平.png


    王剑平: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理事、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阳市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原《花溪》文学月刊编辑,《艺文四季》副主编,编辑公开发行图书40余种。


来源:多彩贵州文学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