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罗伟章《寂静史》首发,与阿来对谈,给读者上一堂文学公开课

0
回复
4043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7-20 10:21:3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式现场


繁忙的生活节奏中,你有多久没有感受到寂静的心灵之声?7月18日晚,罗伟章带着他最新作品《寂静史》,来到文轩BOOKS书店,与阿来一起展开一场名为“寂静与骚动”的文学对谈。他们谈到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作家与读者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语言、作家与城市、方言写作等话题,涉及到海明威、奈保尔、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名家,乃至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哲学,相当于上了一场文学公开课。


罗伟章《寂静史》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寂静史》 是由7个可以独立阅读的中篇小说组成,同时以“寂静”为主线展开叙述的主题性长篇小说。整个作品呈现一种花瓣或曰星群式结构。七个故事里的七个沉默者背后被掩埋的精神世界,都在罗伟章近乎旁观者的笔触下徐徐展开。在《月光边境》中,林娅被疲惫又逼仄的生活压制,最终成为她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主角,“翻上窗台,纵身跳下”;在《现实生活》中,从小被寄予厚望的胡坚长大后由于不谙世事被众人排挤,“我”却因为他似乎“更能看清现实的本质”把他当成偶像,不料最后胡坚“终于明白”,“我”的这面旗帜便轰然倒下,像“安娜抛弃了仅存的高贵”;在《河风》中,张铁匠由于自己的克制失去了爱情,最后只剩下了“迎面墙上钉着的一张黑狗皮”;在《一种鸟的名字》中,李向志以追求“不要命”来隐藏自己的往事,逃避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内心世界……


罗伟章


为什么对“寂静”这个主题情有独钟?罗伟章阐述说,寂静是声音的起点,不是声音的消失。但人往往不重视起点,只重视目的。人对自己的疏离。没有耐心打理自己的内心。对寂静有一种恐惧。社交活动看似与世界打交道,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如果不注重自己的内心,这种与世界打交道,往往是无效的。


90后小说家王苏辛是《寂静史》的责编。此前她读罗伟章老师的《声音史》就印象深刻。从“声音”到“寂静”,王苏辛评价说,罗伟章这次把目光投向那些被迫选择沉默和隐藏内心的人物,耐心描写普通人细微日常的生活,文字中饱含着寂静的回声,从中能感受到巨大的艺术能量。


看了收入《寂静史》第一个中篇《月光边境》后,阿来点赞罗伟章找到了一个很妙的小切口,并且将成都设置为真实的地理背景。这让他联想到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创作的经典小说集《小城畸人》。这本小说集就是由25个既独立成篇又相互沟通的故事构成。这些故事背景都是在同一个小镇。阿来进而谈到一个作家该如何将自己生活的城市,写成作品,并且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既写得有本土特色,又不能让方言写作成为更广泛读者阅读的障碍。


由此阿来也进一步阐述他的文学观,“很久以来,存在一个误区:过于重视从一个作品里挖主题,挖意义,但其实文学不仅仅是思想,意义。如果挖掘意义,直接读哲学书就好了。那我们为什么读文学?我们首先要鉴赏语言的艺术。语言里包含着审美判断。比起故事本身,我更关注的是,故事是如何讲的。文学不直接讲道理,不直接表达意义。但如果把故事讲好,意义、道理往往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来源:封面新闻  作者:张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