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这位娶姨妈竞总统得诺奖的作家,发表了“不当言论”

0
回复
4223
查看
[复制链接]

48

主题

50

帖子

40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2
来源: 2020-3-17 04:20:0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回应记者关于“如果看待秘鲁诺奖得主称病毒来源于中国,并批评中国政府应对不力”问题时,第四次表示,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需要听取科学和专业的意见。同时中方及时通报信息,分享救治经验,为抗疫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略萨先生能够多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贡献一些“正能量”。


微信截图_20200317165331.jpg


据报道,上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在西班牙《国家报》发表文章称,病毒来源于中国,批评中国政府掩盖疫情,应对不力。中国驻秘鲁使馆表示,如果略萨不能贡献力量,至少不要再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以题为《失败的政客,狡黠的作家》为题介绍过略萨。


这位先娶姨妈在娶表妹 ,打过马尔克斯,竞选过总统,2010年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942_9a5951b7_61ff_471b_b5d4_8819d03640e1_0.jpg


崇尚自由主义的政客


略萨生于1936年,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略萨创作过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还从事过政治工作。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台湾多译为尤萨或罗萨。另外,略萨还获得过1994年塞万提斯奖、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等殊荣。


他的作品有《胡莉娅姨妈与作家》《酒吧长谈》等。2010年,因为略萨在作品里“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略萨全名马里奥(名)·巴尔加斯(父姓)·略萨(母姓),但中国翻译大概认为略萨较为好记,于是我们都称之为略萨。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TA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写作资源。这句话用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身上非常合适。他的许多虚构作品都是以个人经历为蓝本的,在《城市与狗》中我们可以了解他在军校就读时的经历,《胡莉娅姨妈与作家》取材于他的第一段婚姻,《公羊的节日》则在很大程度上糅进了他在秘鲁的从政经历,因此这部背景设置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小说不能完全看成是多米尼加历史的文本记录。

正因为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有1987年至1990年的那次竞选秘鲁总统的大冒险,《公羊的节日》对那种代表了拉丁美洲落后政治制度的权力结构的描绘菜极为深刻。


如果说在发达国家,作家更关心如何与权力保持距离,如何让文艺创作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那么在不发达国家,真正的作家往往以挑战权力、改变不公正的现实为己任。从《水中鱼》中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写作还是从政,略萨的动机都是反抗强权——文学爱好最初对他来说,就是针对他那个专制无趣的父亲的斗争方式,而参选总统则始于对阿兰·加西亚政府强行推出的金融部门国有化政策的反抗。


略萨的政治经济主张是: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尽量发展私有制,鼓励竞争和个人创业,在国民心态上去除一切依赖国家的思想,把经济生活的责任委托给文明的社会和市场。在略萨看来,这就是“现代化”的思想,是秘鲁社会摆脱野蛮专制和贫穷落后、走向民主和繁荣的必由之路;而在拉美左派知识分子看来,这样的思想有一个可恶的名字:新自由主义,这是殖民主义采用的新形式,让拉丁美洲继续依附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略萨早年支持古巴革命,对卡斯特罗失望后转向自由主义,在政治光谱上与右派靠得更近,不遗余力地批判他曾经信奉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那些批判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拉美知识分子拉开距离。


在《水中鱼》中我们可以找出与之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害的神话之一就是:穷国之所以穷是富国密谋的结果,是富国为了剥削穷国、让穷国维持不发达状况而有意策划的。的确,在过去,繁荣几乎完全取决于地理位置和国力。但是,现代生活的国际化——市场、技术、资金——使得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最小的、缺乏资源的国家,如果它肯向世界开放,通过竞争机制组织经济,也会得到迅速发展。”


略萨对拉丁美洲本土产生的经济民族主义、结构主义、依附论等思想一概拒斥,而是奉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为师;竞选期间对日本、台湾、韩国和新加坡这四个经济发展“榜样”的仅仅为期两周的考察,更坚定了他以自由化思想改造秘鲁的信心。他在书中明言:“最先进的思想是自由化思想”。


在略萨的笔下,秘鲁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独裁统治现象、阿兰·加西亚政府的经济国有化政策、秘鲁社会司空见惯的暴力现象乃至秘鲁“乡土”文学统统与“野蛮”挂钩。


316c0007a3e95e4e3b9b.jpg


2017年,他在马德里“美洲之家”发表了他的新书《普林斯顿大学谈话录》(Conversación en Princeton),在被问及加泰罗尼亚独立问题时,略萨毫不避讳地表示,“公投犹如给民主制度的一记重拳。无政府主义观点对国家建设毫无意义,反而是在削弱欧洲共同体。民族主义是愚蠢,荒唐,不合时宜的。”


娶过胡莉娅姨妈的作家


微信截图_20200317035239.jpg


巴尔加斯·略萨的第一任夫人胡利娅·乌尔吉蒂是他舅妈的妹妹,就是大名鼎鼎的“胡利娅姨妈”。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出生在秘鲁,1岁的时候和母亲一起移居玻利维亚,1946年回到秘鲁,次年即前往首都利马城求学,1953年上大学,主修文学和法律。1954年,他遇见了来利马城度假的姨妈胡莉娅·伊利亚内斯(Julia Urquidi Illanes),两人迅速相恋。


胡莉娅出生于1926年5月,比略萨大了十多岁,长得很漂亮,但因健康问题而不能生育,曾两次离婚。当时,她为了躲开当地追求者的纠缠,就让巴尔加斯·略萨陪她在利马城游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1955年更是勇敢冲破世俗阻碍,结为伉俪。


巴尔加斯·略萨和胡莉娅姨妈的婚姻只维持到了1964年。当时,略萨爱上了自己的表妹、胡莉娅姨妈的外甥女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胡莉娅姨妈对此极为愤怒,两人辗转到1965年2月才办完离婚手续。同年,帕特丽西娅向秘鲁当局递交了结婚证明文件,和巴尔加斯·略萨结婚。


帕特丽西娅递交结婚证明文件时,巴尔加斯·略萨停留在欧洲,在玻利维亚尚未办完离婚手续,还需要另外在秘鲁走一次离婚程序,才能在秘鲁和帕特丽西娅合法结婚。但他并没有和帕特丽西娅在秘鲁办完结婚手续,仅仅举行了婚礼。在这段婚姻期间,巴尔加斯·略萨还曾因爱上了一名瑞典女性而抛妻弃子,与之私奔。


巴尔加斯·略萨和帕特丽西娅之间育有三个子女,其中第二个儿子的教父是拉美另一名文学大师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和情妇私奔后不久,情妇选择断绝了两人之间的婚外情,巴尔加斯·略萨回归家庭。他和帕特丽西娅之间的婚姻持续了逾半个世纪,但最后还是以离婚告终。


巴尔加斯·略萨还写了一部名叫《胡利娅姨妈与作家》(La tia Julia y el escribidor)的长篇小说。书中写到:正在读大学的18岁的马里奥,在舅舅家里见到了胡利娅姨妈,胡利娅是马里奥舅妈的妹妹,她比他大10岁,当时她刚离婚不久,从玻利维亚家乡来到秘鲁的姐姐这儿;马里奥很快迷恋上了胡利娅姨妈,他们双双坠入了爱河;纸包不住火——爱情之“火”,双方亲属知晓后非常惊愕且视为“大逆不道”,马里奥的父亲是性格暴躁的人,他甚至带着左轮手枪去找知情者追问他们的下落;马里奥不屈服,他和胡利娅姨妈一起私奔,办了结婚登记;马里奥的父亲又带着枪去“会晤”三个舅子,宣布胡利娅是个“不受欢迎的人”,限令她48小时内离开秘鲁;新婚燕尔的小夫妻只得挥泪离别,胡利娅孤零零去了智利;后来直等到马里奥的父亲回心转意,这一对有情人才得以聚首欢爱……


1977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出版,略萨在书的扉页上题词:“献给胡利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他把书寄给已离异了多年的胡利娅。胡利娅看到书惊呆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把书带回家,迫不及待地阅读,“我一口气看到清晨六点半,书看完了,我还在伤心地哭着。”书中的有些描写使她不快,因为她认为她和略萨之间的隐秘,任何人无权知道。尽管如此,她还是给略萨回信,对他寄来的书和题词表示了感谢。


胡利娅认为《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是“一部充满风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自己还能够接受。但她后来得知这部作品要被改编成电视剧,将会弄得人人皆知,她就不能容忍了。她写信给略萨加以阻止,没有结果。电视剧拍成后,在秘鲁和其他拉美国家播放。当电视剧在胡利娅所在的玻利维亚放映时,她非常恼火。后来她在答记者问时说,电视剧让演她的女主角在结婚前夜“穿着轻飘飘透明的衣裙诱惑巴尔加斯·略萨,成了一个迫不及待地让他上钩的轻浮女人”;目睹这种“肆意篡改”,可想而知,她心里是怎样的滋味。


于是她决意也要用书来回答,她写了《小巴尔加斯没有说的话》,此处小巴尔加斯即指略萨本人,含些许爱意。如果说略萨写的是爱情之花的萌生和绽放(他只是在最后一章把两人的离异淡淡地一笔带过),那么,胡利娅则以更多的笔墨描述“之后”的故事,她和略萨婚后生活的种种艰辛,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屡经风雨,终于凋谢、离析。她倾诉着她和略萨的恩恩怨怨,她说:“我把心中的酸甜苦辣都写进了字里行间”。


打过马尔克斯的诺奖获得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这两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丁美洲数一数二的泰斗级作家,却也是出了名的文坛冤家。2007年,整个拉美文坛都在为80岁的马尔克斯庆生,墨西哥《工作日报》却发表了两张爆炸性的新闻照片,上面是左眼乌青、鼻梁带伤的马尔克斯冲着镜头发怔和微笑的两副表情,下面一行是由摄影师罗德里格·莫亚写的说明:“1976年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刚打了他之后。”


                             马尔克斯

1976年2月,在墨西哥城一家小电影院里,略萨给马尔克斯的这一记结实的拳头,彻底击碎了他俩近十年的友情,但事后两人都绝口不提打斗的缘由。30年后,莫亚在公开这两张题为《鼻青眼肿的可怕故事》的照片的同时,也透露了他当时看到的细节:“那天,拉美各国艺术家和文学家在电影院参加电影研讨会。之后,马尔克斯向略萨迎去,刚喊出‘马里奥’,一记重拳狠狠打在他脸上,略萨怒骂:‘你对帕特丽西娅做了些什么,有脸跑来向我问好?’”

略萨小马尔克斯9岁,两人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和兴趣,青年时都曾在巴黎的阁楼上忍饥挨饿,也都早早成名。尽管马尔克斯的文风走的是魔幻现实主义路线,而略萨是结构现实主义风格,但这不影响两人的互相欣赏。1967年冬天,同样身为拉美“文学爆炸”运动的主将,马尔克斯和略萨在委内瑞拉参加一个文学颁奖活动,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他们两人手拉手不停地聊天,简直旁若无人,并且很快就愉快地决定,在略萨秘鲁的家中再次相聚。秘鲁之行后,两人已经成了铁哥们儿,马尔克斯还积极自荐,给略萨刚出生的儿子做教父。略萨非常热衷于研究马尔克斯的作品,他在1971年写的博士论文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甚至两人还一度传出过合写一部小说的计划。

当然,这一切都随着那记突然的拳头而告终结。当时马尔克斯还无知无觉,略萨却已经因为对方“对帕特丽西娅做了些什么”而怒火中烧。帕特丽西娅是略萨的妻子,据《泰晤士报》等媒体报道,略萨那时候迷上了一个瑞典女郎,帕特丽西娅哭着跑去找马尔克斯夫妇诉苦,对方建议她跟略萨离婚。之后,帕特丽西娅就常常跟马尔克斯夫妇在一起,有时候马尔克斯的妻子外出,他们也毫不避讳。后来,略萨与瑞典美女分手,回到家中,帕特丽西娅与丈夫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对话。然后,略萨就怒气冲冲地杀向马尔克斯。再然后,两人就绷着脸做了30年的陌生人。当然,个中内情至今也无人能探查清楚,传记《马尔克斯的一生》的作者杰拉德·马丁就认为马尔克斯对妻子十分忠诚,顶多是跟帕特丽西娅说了略萨的坏话,两人决裂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马尔克斯自己口风很紧,他原计划写多卷本的回忆录,但只在2002年发表了第一卷,即《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第二卷一直不曾动笔的原因,据他自己说是“如果我写第二卷,就要说出某些我不想说的、很不好的私人交往。”

好在2007年,已经80岁的老头马尔克斯终于向71岁的老头略萨伸出了和解的手,请对方给40周年特别版《百年孤独》作序,而略萨也欣然顺着这个梯子爬下了高台,提供了他写的序言,对《百年孤独》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更有意思的是,这篇序言在30年前就写好了,只是一直存着没有发表。2010年,比马尔克斯晚了28年,略萨终于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发了一条推特祝贺:“如今我们扯平了。”

文/司马湘 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