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柴回来时,我在途中发了条朋友圈,邻居家一个大我一岁多的堂哥评论说:“砍柴去?”我这才知道他还在家里,并未去广东。路过他家后面时,见他和一个杨姓哥哥在他家外面并不高的猪圈的混凝顶板上坐着晒太阳。因肩上负重,简单打个招呼后我就走了。
这次上山扛柴我总共跑了两趟。用我们这边的话说,我简直累得汗水爬天,不知不觉额上就汗涔涔了,汩汩地往下流,更甚者则直接滴落至地上。
结束后,我在院坝里休息,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这时,忽然看到那位堂哥发来微信:“回来没有啊?”刚回他消息,抬起头来我就看到他正向我这边悠悠地走来。他在一条高长凳上坐下。才不一会儿,他便提议到山上去逛逛,顺口问我家里有小锄头没,上山就顺带挖点折耳根回来。
折耳根,对咱们来说,这可算得一道美味,可拿来弄辣椒水,可用来炒腊肉,还可做各种凉拌菜。闻起来很香。但西南地区以外的朋友不一定闻得惯,吃得惯,因为他们叫它鱼腥草,说有鱼腥味。可对于自小成长在祖国西南的我们来说,听到“折耳根”这三字,口舌便即刻生津,心里直痒痒。
于是,我进屋去找锄头,还拿了个白色塑料袋,两人在阳光下懒洋洋上山了。
在盐水弯遇到一个刘姓村民。他见我们拿着锄头,就猜到我俩要干嘛,便指着公路上面的土坡说:“你们挖折耳根唛,那些地方就有。”堂哥说我们打算去另一个地方看看,也顺便看看村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卡点有哪些人在那里。见我们要去上九宫田,他就说大弯那边谁家的土附近有折耳根,像筷子条那么粗。听罢,我俩都很兴奋,说一定去看看。
李御风家乡的老岩
路过防控卡点,往上跨过公路,再往上爬,我们到了一座高高的山堡上。这里视野开阔,站在这儿,群寨群山就在我们脚下。这时太阳在天幕上慢慢西移。望着下面,眺望群山,我心里一片豁然,宅家已快一个月,今天第一次站得这么高,心里很是疏朗。我们身后虽有一条很高很长的老岩,犹如一条长龙往两边延伸,但我依旧觉得身处群山之上,在神灵的怀抱里。身后,离我们一千多米远的岩下有人在砍柴,他们时不时说几句话,我俩远远都能听到。在山上,我总习惯吼几声。我一吼,他们也在岩下跟着应一声,再吼,就再应。既然这么热情,何不唱唱山歌?我大喊:“山歌唱起!”不一会儿,还真有人吼了一句,遗憾的是他们不会唱,连送到我耳里的也只是一句“唱山歌哎~哎~”,就没了下句。他们都开口了,我自然不能落于人后,便随口唱道:“这山没得那山高哎,小娇妹儿我的情郎哥儿哎……”长时间没唱歌,我的声音高不太起来,不知他们听到没。
山堡另一侧就是先前说的大弯。我们从被马耳杆等枯草遮住的小路经过,到了目的地,找来找去连折耳根的影子都没看到。这时,我们李家的一个嫂嫂正在这边砍柴,我们就向她询问。她给我们指位置,说明了大概范围,我俩就钻进了枯草茂盛的位于山坡上的土里,进入荆棘丛中,在草不太密的地方翻来翻去,可就是找不到。几分钟后,我们穿过草丛,往下面的荒土里走,终于看到两三片趴在地上的心形紫红色折耳根叶子。一锄下去,翻起来,看到几根白色的折来折去的根,这就是折耳根了。我们顺根摸根,总算又挖出了几根,可是很少,也没见像筷子那么粗,找来找去实在没有,便决定换个地方挖。
我们来到上九宫田。在萋萋黄草中,我们挖到了一小串,依旧少得可怜。我俩钻来钻去,感慨草长得太密太高,最高者都没过了身子。多年前,我和伙伴们在这里望牛望羊时哪有这么深这么密的荆棘丛!我俩深一脚浅一脚往下面的公路走去,简直像小动物,一股劲儿地在草丛里钻来钻去。
终于来到公路上。我俩沿着公路上行,跟着转了个小弯,来到一处小山堡处。在山堡另一侧是一个几十米宽的斜坡,坡上就是土,最下方是两丘荒废了的小田,田下面是进入我们寨子的公路,再下面也是几丘荒废了的农田,比上面的面积要大点。这里就是前面提到的盐水弯。从坡上下去,行到半坡,见靠沟处多了一个水泥和石块做的水井,上面盖着混凝水泥板,下方正中有皮管伸出。我俩睁大眼睛,望着潮湿的泥土,见有几片小小的紫红色叶子,这正是折耳根。我俩没有犹豫,在离水井远一点的左侧挖了起来。一锄一锄挖下去,带着泥土的白色的折耳根一根一根、一串一串地现出来。如此,顺根摸根,仅一小块地我们就挖出了好多。我俩也不怕脏,直接用手去翻起的泥土里一根一根地拣。其实泥土很干净,唯一让人看起来有点不适的是偶尔会挖出一条蚯蚓,在湿润的泥土上蠕动着。这也表明这块地土壤肥沃。大概半个小时,我们就挖好了。因这里有现成的水,我们遂把折耳根装在那个白色塑料袋里,拔开皮管,往袋里灌水,再伸手进去翻,淌,一连灌了三次,洗了三遍。
回到家,我俩把折耳根分成两份,然后告别。
这次上山挖折耳根,依旧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给我带来的成就感,且这份幸福别样亲切,充满质感。
顺带还想说,今天在山上时,这里走那里钻,我老是想到我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那时,我还是一个山村牧童,有时在望牛望羊的间隙还会砍一捆柴,提前把柴扛回家,或是天将黑时撵着牛羊扛着柴在黄昏中吹着晚风慢慢归家。想起来就很怀念。
但我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的生活记忆在这里说不完,再说也是离题万里,就此打住,还是想想折耳根,多么香,多么好吃。
2020年2月14日写于土门寨
作者简介
李御风,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信仰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现居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