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你是否认定自己是一个习惯于利用线性思维来思考的人?又是否羡慕其它人能够借助于发散性思维,将知识储备中的若干看似不相连的知识关联在一起来理解和认知?这篇文章,原标题是Networked Reading: How to Think Like a Polymath,作者Zat Rana在文章中分享了如何做到像博学家一样的思考方式。据Zat所称,我们如今的学习与认知方式,实际上是在人为地给自己制造障碍,从而让自己被迫将各种知识严格按照不同学科来划分和理解,这为我们的发散性多维度思考形成了客观的障碍。
图片来源:Pexels.com 假如1985年你刚好25岁,那个时候的你,手上有2万美元的资金。
对于如何投资和利用这笔资金,你面临两个选择:其一,将这2万美元全部投资于平衡的资产组合;其二,从中拿出5千美金用于投资平衡的资产组合,剩余的资金用于购置一辆新车。
如今,在这两种不同选择的背景下,你分别能有多少资金了呢?
就第一个选择而言,在过去这35年间,如果我们把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假设为相对可观的7%,那你当时的这笔资金在如今就可以变成21.3万美元。针对第二个选择,如果保持一样的复合增长率,如今你手上的资金大概只有5.3万美元。
最初的1.5万美元差距,过了35年过后,数额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一些人的想象。
对许多人而言,他们可能根本不会去在意这些差距。他们也许在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些内容,可能自己也通过计算证实过这个结果。然而,许多人仍然不会立即清晰地认识到,长时间下来这个差距可以如此地大。
至于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主要习惯于用线性思维来思考,但是复合增长却是一个多维、非线性的过程。它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知识积累。你掌握的知识越多,那你就能够通过增长的知识而获得更多收获。
一方面,随着知识的积累与深入,要想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再增加新的知识,就愈发困难。但在另一方面,当你在接触新的知识时,你却可以通过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去认识它。你能够通过更多的模式将事物联系起来,展开发散性思考,而且还能够收获更多不同角度的观点。
在世界各地的教育体制中,我们都能看到死记硬背的这种做法。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试图将各种知识强行灌输于学生的大脑中,通过线性模式的学习方式,一次只学习一个科目,一次只学习一个特定的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被完全地划分开了。这样一来,真正能掌握和吸收的知识空间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
然而,当我们在通过新的模式与概念而增强直觉的背景下,我们所学习的新知识能够关联我们现有的知识网络,并且不仅仅是聚焦于某个单独的领域。
例如,当你尝试学习煎蛋的时候,你必然不会去思考化学或者生物相关的知识。你可能只需要借助一份食谱来指导你,但更重要的是,你会通过不断地尝试与犯错,不断增强你的直觉,直到你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煎蛋。
学习食品有关的化学和生物知识肯定有所帮助,但是当我们在煎蛋的时候,当下的现实状况却与那些在某个特定领域基于语言文字的抽象概念没有太大的关系。
早在我们把这些学科进行分类之前,我们就已经经历了这些现实状况。对于这些学科的分类,其的确存在合理性和适用性,特别是在我们工作或者讨论某个事物的时候,这些学科知识能够提供相关的知识支撑。
但说到底,这些学科知识都是相互交错在一起的,并且综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知识集合。而这些知识集合就相对更加抽象,比我们通过一节政治课或者经济学课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抽象多了。
图片来源:Pexels.com 我们的大脑,能够自然而然地像博学家那样去吸收消化知识,但是我们却总是人为地制造障碍,试图通过划分知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认知这些知识。
死记硬背,或者过分系统化地尝试去总结某个特定学科话题,其之所以不管用的原因在于,这种学习知识的方法,都是在没有真实上下文的基础上去学习的。
脱离上下文,大脑可能就无法了解该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这即意味着,大脑可能无法真正地理解这些知识,到最后,很快就会忘记这些知识。
例如,假如你在阅读一本关于政治学的历史书籍,但你在阅读这本书籍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这个课题。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学到了书中这里或者那里的某些知识。但如果我让你来具体复述你从中学到的内容,或者在三到四年过后再让你回忆书中的内容,你很有可能说不出太多有用的内容。
然而,如果你所在的城市刚好有一场民众发起的暴动,而且你恰好能够亲身经历这场事件,并且能够结合书中所讲述的一些原理来理解这场事件。而这刚好就是上下文信息,它能够有效地加强你大脑中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在某种程度上,这刚好是在讲述一个明显的做法,即为了学习和掌握某个知识,我们在能够将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理解之前,应该要学会认识和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提炼。
然而,更具体一点的话,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当我们在学习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时,我们更倾向于通过二维架构来学习和理解,而不是在复杂的现实背景中去学习。
如果我们能够将特定领域的知识迁移至全然不同的领域,特别是和那些知识基本不相关的领域,我们能够将这种对现实认知的二维架构转变为三维架构。 例如,当你在阅读前文提到的那本政治学书籍的同时,还在读另一本小说。你首先翻开政治学书籍阅读了一段时间,然后又翻开了这本小说来阅读。这本小说与政治学毫无关联,也许它就是一本爱情小说,或者它可能是一本科幻小说。
但你可能发现,之前在阅读政治学书籍的时候,你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权力”这个概念。尽管乍看之下,这本小说和权力无关,但从深层次而言,你却能够从中联想出权力这个概念。
随后,当你在拾起政治学书籍的时候,书中所讲述的那些身份认同和部落主义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社会等级制度,却能够让你更容易地联想到小说中说讲述的家庭关系及家族竞争等内容。
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它可能也没有真正体现,我们心目中的博学家在理解世间万事万物时的那种“关联通透”。然而,其背后潜在的那种认知方式,仍然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
将我们的学习与阅读方式从线性思维转变为非线性思维,我们实际上是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让知识能够有更多更广的“关联通道”。
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死记硬背,刚好是这种“关联通透”的对立面。然而,正是这种“关联通透”,从一本书跳跃关联到另一本书,从一个上下文联想到另一个上下文,从一个学科关联到另一个学科,才让我们将不同的事物有趣地关联在一起,同时又填补了学科严格划分下那些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空缺或差距。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紧密交错在一个网络之中。而我们阅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应该能够反映出这个事实。当这个网络恰当地整合在一起时,必然能够从中洞察更清晰的事实,而且还能发现单独靠某种知识无法发现的全新认知。
当我们能够透过事物表面发现其背后彼此相连的复杂模式后,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有趣。但是,如果你不尝试去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打破这种线性认知状态的话,那你可能就很难发现这个世界的乐趣所在了。
而要真正地发现这个世界乐趣所在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在我们的阅读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或者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故意制造一些“混乱”。
与其通过线性思维的方式来阅读某内容,并且按照某个固定框架系统有序地去认知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将知识的来源或者某本书籍,与其它出处的知识或其它书籍“混合”在一起来阅读或学习。
就我个人而言,在我阅读时,我通常都会同时阅读三至五本书籍,并且时不时地从这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中。
有时候,我可能会花几个小时快速略读一本书。有时候,我也会断断续续地阅读一本书,并且可能需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来阅读完一本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还会阅读其它的书籍。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由于缺乏硬逻辑关系(hard logic),所以我能够更加“通透”地关联其它事物。而这种关联,实际上就是把那些本来不可能交织在一起的事物和观点汇集在一起,让自己能够更加动态多维地去思考。
人们总是以为,博学家的思考方式,肯定存在和常人思考方式的不同之处。但事实上,我们已经从直觉上就认定,自己和博学家的思考方式存在不同了。毕竟,我们已经慢慢地学会了隐藏通过直觉学习而获得的智慧,而这种学习背景下,我们所接触到的,基本都是那些严格划分学科的死板知识系统。
思维方式,除了受形成思维的原因和目的所影响之外,还受其形成方法而影响。而至于思维方式的形成方法,则主要受我们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我们如何创造性地将事物联系在一起等重要方式所影响。
译者:俊一 来源: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