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奈良,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悠远的禅意。不管是归隐在街巷深处的寺院,还是耸立于山间宏大的寺宇佛塔,任由岁月苍老了容颜,都不负初衷地默然静立在故地。尽管有的寺院已呈现出颓败迹象,但当你走至其近前面对它时,会从心底不由涌起一份敬意。这些年代不同经历各异,饱经风霜世道的寺院,犹如阅尽沧桑的一个个世纪老人,始终以淡然的表情,跻身在现代都市建筑中。尤令人感喟的是,不管是显身于通衢大道的寺院,还是逼仄陋巷的低矮小寺,从不缺乏虔诚者的祭祀。对古老信仰的坚守,并不因为现代化生活而改变。
奈良被日本人奉为精神之都。我想这精神内涵,应该就是氤氲在这片土地上引人静思的历史氛围,散落于各处古老寺院所透露出的佛桑余韵吧。我凭直觉感想,能深刻体会到奈良灵魂召唤的人,应该是置身于这片土地的中国人。因为在这里,长眠着一位来自中国唐朝的律宗大师——鉴真。早在1200多年前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日本遣僧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扬州,延请中国的高僧赴日本为信徒授戒。扬州大明寺众僧听后,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起身表示“是为法事,何惜身命”,毅然接受邀请愿赴日本。然而谁会想到呢,这一承诺竟让鉴真历经20年,接连遭遇了五次渡海失败,最终于天平胜宝五年(公元753)六次东渡,以双目失明古稀之躯,才踏上日本列岛到达了平城京(奈良),为圣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孝谦天皇等400余僧众举行了受戒仪式。开启了筑造戒坛,规范制度,身体力行的从内心巩固,止恶兴善,弘扬佛法于东瀛的晚年生涯。在日本期间,他不仅以自己高深的佛法严肃了日本佛教,而且还以自己对建筑、雕塑、艺术、医药的精湛造诣,无私奉献予日本,在奈良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至今为世人敬仰称道。
来到鉴真弘扬佛法的唐招提寺,只见寺院山门高悬一块古朴原木,雕刻着“唐招提寺”四字,为日本孝谦天皇仿王羲之、王献之字体所书。进门一条幽深的林荫细砂路,引导来人崇敬地步向唐招提寺金堂。肃穆空间,“沙沙”步声,似穿越在历史时空,耳畔鸣响着悠远的波涛。将生命托付于伟大信仰的鉴真,来到日本后受到了孝谦天皇的隆重接待与器重,其不畏艰险矢志不移的东渡精神,更赢得了日本广大僧众的敬佩爱戴。为此,天皇特将一座王室旧宅改建为学习戒律的私人寺院,鉴于其具有的渊博正统佛学,高尚品德,被日本政府授予“大僧都”职务,成为了日本传承戒律的始祖,并律令全国僧人在受戒前必须来唐招提寺学习,从而使唐招提寺成为了日本佛学界的最高学府。后经鉴真亲自规划设计,东渡中国弟子监督施工,建起了这座气势恢弘的佛教圣地。历经数年使得日本律仪归于严整,师承相传,规范全国,唐招提寺从此声名列岛,成为了日本的大总寺。
驻足唐招提寺金堂前,环顾这座厚重严整的木制殿堂,其建筑造型、结构规制、木雕佛像,都蕴含着浓郁的中国唐代风格。沿寺中小路前行,来到别致的御影堂。走至近前,怦然心动,这里供奉着由其弟子忍基以生漆夹纻法制作的鉴真像。感慨万千地瞩目着栩栩如生,双目微闭,视挫折如清风,矢志弘扬佛法于此结跏趺坐千年的鉴真。在久久的凝视中,见他微闭的双目似在微微抖动,将深蕴内心的思念之情流露于故国来人,一股热流瞬间传遍了全身,身在异国的鉴真依然与中国心灵相通。
移步至鉴真和尚御庙,呈现于眼前的景象,更让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只见高大的墓冢上植满了树木,然而令人动容的是,强大的根系,竟如偾张的血脉,腾挪盘结于墓冢上。原来深情的奈良大地,已将鉴真的精神化为根脉相连、血脉相通的生命共同体。原来在千年风霜岁月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奈良厚土,已将鉴真毕生追求的人类精神,化为了根系深远、情感相连的大同沃土。
怀着对鉴真的深深思念,走进寺中的一座博物馆。一进门,便见醒目处陈列的一个历经千年的木制斗拱。在其旁边还摆放着一个精致的斗拱建筑结构模型。望着眼前的木制斗拱结构,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地想到了出生于日本的梁思成。
1931年,当日本铁蹄踏上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与林徽因毅然离开长春,来到北平加入了刚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由此开启了两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寻找、测绘、拍摄、记录中国古建筑的漫漫征程。几年间足迹遍及中国15省200多个县,收集、拍摄了2000多份古建筑的珍贵资料,最终完成了《营造法式》的注释,编写了《中国建筑史》,两人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就是想赶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将中国历代古建筑的分布、规制、造型、艺术等数据调查清楚。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林徽因的弟弟林恒毅然从军抗战,相继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在1944年盟军准备轰炸日本前,梁思成收到了一位美军上校的来信,信中要他在一周内标注一张存有古建筑的日本地图。面对这一特殊任务,梁思成抑制着国仇家恨迅速给上校回了信,同时在信中还附了一封建言书。“奈良的古建筑,与我们各自国家的古建筑一样,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形象的保留。我图上所标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一旦炸毁,将永远无法补救,现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请为全人类,不要轰炸它们!”在梁思成博大的胸怀中,任何国家在历史中创造的精美古代建筑,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应该让它们永存于世。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在漫长的历史交往中,曾留下过无数文化交往历史佳话。在奈良正仓院国立博物馆收藏的9000余件国宝级文物中,就有400多件艺术珍品是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即便是诞生于日本的许多艺术品,也蕴含着浓郁的唐代古韵。日本的正仓院国立博物馆已成为现今世界上保留中国盛唐文物最丰厚的一座艺术宝库。
2019年金秋,第71回正仓院展展出了正仓院收藏的中国唐朝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紫檀阮咸、金银平纹琴,这三件珍宝是中国唐代存世文物中最精美的乐器,同时也是日本圣武天皇生前最喜爱的乐器。据上世纪30年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傅芸子赴日考察正仓院后,写下的《正仓院考古记》中感慨道:“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各物,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而成为日本印版开端流传至今的鉴真所著《戒律三部经》、东渡随身携带的王羲之行书真迹《丧乱帖》、王献之的三幅行书真迹、鉴真本人的《请经书帖》以及中国书法50卷,都珍藏于奈良正仓院。尤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中国唐代歌舞音乐演奏的琵琶、箜篌、排箫、筝、笙、笛、琴等乐器,如今在中国已难觅实物,只能从敦煌壁画、唐墓壁画上看到其古老形制。
就在此刻,天空淅淅沥沥飘起了细雨,丝丝缕缕的雨滴飞落在唐招提寺内,将金堂、鼓楼、御影堂等古老建筑屋顶,浸润得如同一面面铜镜映照着天宇。忽然间雨声大作,将唐招提寺笼罩在一片雨雾中。然而只片刻,雨势又归于温柔细雨。我仰望着细雨中的唐招提寺,耳畔簌簌雨声,有如悠远的琵琶声回旋于寺中,静心谛听,那声音来自于远天,原来是绵延千年的历史回声……
来源:新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