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大明首相》:积土为山 积智为史

0
回复
2750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4-17 14:35:0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163043401.jpg
《大明首相》
郭宝平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8.1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篇历史小说曾风行一时,受到广大读者追捧。近年来,一些架空、穿越的历史小说盛行,相比之下,严肃的历史小说势头大减,影响力大不如从前。可喜的是,原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上报的《大明首相》选题,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历史题材作家、原国土资源部干部郭宝平潜心创作的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大明首相》问世,为喜爱历史小说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佳作。

  拿到煌煌三部头的《大明首相》,粗读一遍,我就为这部小说散发出的浓厚、古雅的历史氛围所震撼。

  《大明首相》记录的时代,不仅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大变局,中国实际上也处于历史的拐点上,晚明大变局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帷幕,大明王朝面临着多重重大抉择:面临着战争与和平的抉择:与对大明威胁最大的蒙古右翼,是继续对峙,还是以贸易取代战争?面临着继续锁国还是开放的抉择:是持续海禁祖制还是解海禁通海运?面临着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调整国策的抉择:是继续维系重农抑末的国策,还是进行重大调整,积极发展工商业?面临着恢复祖制活力还是立新的抉择:是致力于恢复沿袭200年、积弊丛生的旧制度,还是大力改革,建立起新制度?面临着姑息还是大力肃贪的抉择:严嵩、徐阶执政期间,带头贪腐,又出于收买人心的需要,对官场贪腐采取姑息甚至纵容态度,是继续以收买人心以巩固执政者的地位还是大力肃贪,澄清吏治?因此,这一时期,体制内的争论乃至争斗就表现得异常激烈,从而使得这部小说不仅故事饱满,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也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

  小说以写实手法,刻画了高拱这个锐志匡时、肩大任而不挠的执政者形象,并以大量篇幅,描述了他的施政过程;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王世贞、俺答汗、三娘子、邵大侠等各色人物,展示出不同的个性,又都代表一个侧面。因此,客观上,这部小说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风貌,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全方位再现了大明中后期犹暗乍明、朦胧躁动的历史,是一幅明朝大变局时代政治生态的逼真画卷。

  《大明首相》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很独特。可以看出,作家是以“在场者”的视角为读者叙事的,而不是以一个今人讲述明代发生的事,以此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语言表述上,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原貌。这是作家给自己设置的一道高门槛。别的不说,越是日常生活的细节,越是历史小说需要的,而这又恰恰是最难查考到的。据作家自己讲述,主人公的办公室里,有没有放置休息的床?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实则关系到许多情节的设置,经过大量考证确定下来了,才好写下去。皇皇130万字的小说,细节何止这一点?足见创作难度之大。场景、对话,也不能露出破绽,不能让人感到就是一个当代人在说明代的事。

  请看《大明首相》第一章里的一段描述:

  过了大明门,有一座凸字形广场,广场东侧是一排坐东朝西的院落,最北端靠近长安街的为宗人府,之南为吏部,再下为户部,继之乃礼部。进了礼部首门,刚一落轿,高拱就快步跨出。但见他头戴乌纱帽,身穿绯色袍服,腰间束犀带。袍服的胸前和后背按例缀一方补子,补子上绣着锦鸡。这是二品文官在本衙当直时所穿常服。

  再看一段对话:

  高拱并未理会魏学曾,而是吩咐李贽:“李司务,你速带承差赶去棋盘街,把渤泥人请回会同馆,就说礼部正上紧办理,不日即可朝见,一俟朝见毕,礼部即允其开市交易。”见李贽领命而去,高拱边快步迈入尚书直房,边语带责备地问跟在身后的魏学曾,“渤泥国朝贡使团已晋京两月余,何故迄为朝见?”

  这样的描述,有种代入感,让读者随作者步入历史的纵深的沟壑,眼前浮现出的,是明朝的场景、明朝的人物,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小说。

  写出好的历史小说不容易。有学者认为,创作历史小说,需要经历、学识、性情、沉浸,最吃细节、韵味、笔力、文字功夫。《大明首相》作者具备了这些条件。郭宝平攻读研究生时就以中国政治制度史为研究方向,对小说主人公研究了20余年,对历史背景、脉络,对当时的制度、风俗,对主要人物,都有较精准的把握;他从事历史题材写作多年,出版的历史专著、文学作品达10多部,有着深厚的积淀;作家的阅历,尤其是多年部委工作经历,对写历史小说是大有助益的。正因如此,才可能推出如此厚重的历史小说力作。

  历史小说是写历史的小说,必须两者兼顾。其中第一位的是历史真实性。但历史小说毕竟不同于历史论著,所谓历史真实,很大程度上说,是作品给予读者的历史真实感。如果过分强调历史真实,以写历史论著的严谨写小说,势必拘束作家的艺术创造力。历史学者写历史小说,往往会受到真实性的困扰。比如:个别事件、人物,很重要,作家不忍舍弃,但这个人物出场了,后面也就再也没有他的事了,形不成前后呼应;还有,作家着力营造历史氛围,更趋向于使用当时的语言表述方式等等。这些,对小说的艺术性、读者的阅读习惯,都是有一定影响的。我读《大明首相》,感到也存在这样的痕迹。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李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