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如一把降龙剑,把奔腾而下的暴虐岷江一分为二。外江叫金马河,过镇绕村独自南流。内江又一分为四,其中的府河、南河驯良温婉,缓缓流经成都市区,滋润千家万户,几经盘桓才合为锦江南下。锦江与金马河合流后的岷江又开始挟沙裹石,肆意奔涌,重振雄风。在这两条河流汇合地的北岸,便是古镇江口。
称江口为古镇,还得从王褒说起。王褒,西汉蜀郡辞赋家,他在《僮约》一文中谈及“武阳买茶”“烹茶尽具”。武阳,即蜀郡武阳县,故治今四川省彭山县江口镇,这里诞生了有史为证的最早茶市。遥想西汉年间,在这个茶商云集、熙来攘往的码头,那些沿岷江、锦江、金马河南来北往的茶商平民,穿着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的汉服,一路风尘,驻足江口,走进临江的茶肆酒馆,品茶议市,酤酒言欢,那是何等的盛况。
“武阳买茶”,可谓江口古镇埋藏于典籍两千余年的一大伏笔。虽然武阳买茶者、武阳卖茶者、武阳吃茶者都随镇外岷江一去不回,“武阳买茶”的更多细节也难以再现,但那些文人雅士、引车卖浆者在茶余摆龙门阵时定会引经据典,武阳遗韵就一次次穿越千年烟云重现江口。
在江口,还有另一道伏笔,这便是“沉银”。近年,在江口古镇外的岷江中挖掘出许多金册、金印、金锭、金币……据考证,这大多是明末张献忠在南征北战中掠夺的战利品。顺治三年,张献忠弃守成都率船队沿锦江南下至江口时,遭明将杨展伏击火攻,大西军数百艘木船被烧沉,几乎全军覆没,大量金银财宝沉入江底。多年来,坊间一直流传有“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寻银诀”。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寻银诀”终于在几年前被证实,“江口沉银”开始考古发掘,数以万计的沉银不断浮出水面。这些沉埋岷江的文物走出幽暗历史大白于天下,金器依然光芒照人,银器不少氧化发黑,铁器早已锈蚀磨损。
被砍成四块的“蜀世子宝”金印,是已发掘文物中最大的一件,如一本厚厚的《辞海》,我只手去提那方装印的盒子,纹丝不动,双手使劲才抱起这方足足有十六斤重的金印。它是何人铸造?为何人所有?为何四分五裂,又为何深埋岷江?那些刻着“永昌大元帅印”的虎钮金印、刻着“螽羽和集,内教以光”“朕监于成典,中官九御”等铭文的金册,无一不是应该珍藏人间的至宝,如今却流落于千里之外的异乡荒滩。在出土的器物中,有多枚铸有“西王赏功”字样的金币,它们的拥有者必曾叱咤风云喋血沙场,而今,这些充满荣光的金质军功章,已成为无主的弃物……
涛声如诉的岷江边,草木葱茏的江口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书中一处处伏笔,吸引着我们开卷品鉴。打开一页,是太平盛世武阳买茶的江口;再打开一页,是刀光剑影怆然沉银的江口。武阳买茶、江口沉银,一个是治世的静好岁月,一个是乱世的英雄末路,字词工整的对仗背后是世事残酷的对比。
在江口镇30里外有一个叫龙安的村子,是西晋李密的故里。当年李密一篇《陈情表》孝感天下,同是乡友的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400余字的《陈情表》中“零丁孤苦”“茕茕孑立”“乌鸟私情”“结草衔环”等已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这众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也是一道道伏笔,如果细究,都会一一追溯至武阳。当然,昨日之武阳,今日之彭山,县名的更换,还与800岁的彭祖不无关系,这其中还有更多值得深究的人事。
江口,是一道解读沧桑历史的深深切口,也是一个发现崭新生活的独特窗口。路过彭山江口,正是橙黄橘绿时,那里民宿俨然,满目繁盛。走进一个叫“瓦舍·瓦烤”的农家小院,青瓦屋顶,竹木泥墙,石板小路,老式民居的坯基上增添了不少时新的物件,让人由衷慨叹科技对生活品质的提升。看到青瓦砌成的花样矮墙、瓦缸做成的炭火烤炉、青瓦做成的时尚烤盘,才明白对花啜茶文火烤肉是多么难得的盛世际遇。
品读古镇江口,既能看到历史的陈章旧句,又能发现时代的首创新篇,启承转合,一呼一应,都如此韵味悠长。江口,这千年变幻风云装订成的厚重史册,我要打开一页,再打开一页,寻找又一处深藏的伏笔和崭新的照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