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以爱之名,迎接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

0
回复
2722
查看
[复制链接]

35

主题

35

帖子

15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0
来源: 2020-4-21 15:23:2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特辑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1995年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迎接第25个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我们邀请几位作家讲述他们与书相遇的故事,分享好书,以爱的名义迎接春天。

——编者

陈毅达:读书与经事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再造一个辉煌》,中篇小说集《发现》,长篇小说《海边春秋》《海边的钢琴》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在少年时期因喜欢作文,便会收集些警句,偶然从书上看到这句话,就把它抄录到我的一个专门记成语和名句的小本本上。那时可读到的书并不多,隐约感觉此句为至理,就一直记住了。细想之下,真觉得人生无非两件事要做,一是读书,一是经事,古人就是这么智慧。


考上大专之后,恰逢改革开放,国门初开,很多外来的新鲜知识如潮般涌来。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中外书籍,两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按两三天一本书的速度阅读,且所涉极广,真实地体会到了那种学海无涯的感觉,明白了“恨少”之意。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了一所农村中学,开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些文学作品,一年之后,就到一个地级文学刊物当编辑,渐渐就不再有“恨少”之感,更多有自满之态了,而把后一句“不知难”也忽略了,甚至都忘记了。


后来,一件事情深深刺激了我。我是1980年的秋季,考入当时福建南平师专中文专业,那时的南平师专地处在富屯溪畔,就几幢破旧的校舍。那个时候学校每月给男生发放30斤的饭票,3元的菜票,每个月要吃上点猪肉都非常困难。我们这代许多人营养不良,入校时我正好16岁,才处于发育状态。每天1斤的米饭,加上一点没油水的青菜,无法保证身体的需要,尤其是上午,上两节课下来,课间休息时已经肚子空空,有种说不出的饥饿感。学校当时没有围墙,基本上是敞开式的,教室就临近公路旁边,那里开了家面积仅10多平米的小饭馆,基本上以卖包子为主。那时家里每月固定给我寄10元钱来,接到汇款单时的喜悦和兴奋都直接在书店购书中耗尽了。所以课间想吃一个刚蒸出笼的包子成了一件非常纠结的事情。我把此事给在上海工作的90后的女儿讲起,用意和潜台词很明显和突出,希望她能很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但我女儿却笑盈盈地回答说,那是你那个年代的事了,可惜我现在不是生活在你那个年代!


这个回答让我一时语塞。我感觉这一代人太幸福了,多么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那天,我终于想起了“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后半句,深深知晓了“不知难”的切肤之憾。没有亲历,真的就没有实感。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段时间,再读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时,我又多了许多感悟。这首诗我读高中时就能背诵了,那段时间我疯狂地喜欢唐宋诗词,这时才彻底明了,为何陆放翁写此诗时,已年逾古稀了,按孔子所说,应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了,然而,陆老仍对已21岁的小儿子陆聿诲之不倦。他说“学问”虽已让古人“无遗力”,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了,但是人的一生若真要获得“绝知”的话,唯一途径是必须“躬行”,也就是说要身心俱入才能获得真知。


蓦然回首,我汗颜之下,终有小得。为何人生的追求是无穷尽的,因为知识学而不尽,经事历而难绝,只有读而“躬行”才能从“绝知”中获得源头活水的领悟,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至上收获。我想,我们身逢其时,认真读书和好好做事,人生将无可憾,这也将是人之大幸!


许春樵:不要让书香成为遥远的记忆

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放下武器》《男人立正》,散文集《重归书斋》等。


如今,火车上、地铁里,甚至马路上、病房里,几乎都是看手机的人。你可以在男人女人的包里找到香烟、打火机、口红、香水,但可能找不到一本书。似乎没人愿意读,也读不进去。不是书不好,而是我们的阅读能力下降了。


读手机也是阅读,读网页、读电子书,广义上来说,都可以算是读书,但这些大多是快餐阅读、娱乐阅读、消费阅读,而不是审美阅读、思想阅读、经典阅读。手机阅读是没有门槛的阅读,是一次性消费式阅读,那种阅读就像一次性筷子一样,用了就扔。我认真研判过抖音、今日头条的视频,大都是猎奇的信息、好玩的东西、搞怪的表演,把那些不想读书和读不进书的人全都集中在视频前,然后津津乐道地消费图像和图像里耸人听闻的故事。


书香大概成为遥远的记忆了。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读经典的书,读审美的书,读有思想的书,读给人启迪、开智的书,读人类文明、智慧与情感结晶的书,读被历史和时间检验后而无法扔掉的书。读书是与人类的文明对话,与思想的大师交流,是在洗礼之后的灵魂升华、人格完善、境界脱俗。


书是什么?各种各样的赞美和描述随手可以拈出成百上千条。而我要转达给大家的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俄罗斯作家布罗茨基说的:一座图书馆远比一个国家强大。因为几千年人类的文明和真理在图书中,而不是在那些滔滔不绝却自以为是的教诲和演说里。


我对读书的忠诚和痴心不改,源于少年时期的读书往事。12岁那年,我读的第一本小说叫《鲁宾逊漂流记》,传奇的故事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甚至自我虚构的一个冒险故事让自己整整激动了一个夏天。可是那个时代的小说全都被查封了,我们从学校关闭的图书室里偷出了《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苦菜花》等小说,看得全身热血沸腾,时常独自一人坐在黄昏的树下扛着瘦弱的脑袋面对夕阳发呆,后悔自己生不逢时,没有机会跟鬼子来几招真的。后来小我两岁的弟弟上了另一所农村中学,他的一个崇姓同学父亲曾留下了不少那个时代不许看的书,崇姓同学就偷偷地将书借给我弟弟,弟弟带回来后给我看,但只许看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必须带走。我们兄弟俩一个看上半夜,一个下半夜接着看。但因为家境贫寒,彻夜看书就浪费油灯的煤油,家里的煤油本就不够用,母亲不得不禁止我们看“坏书”,我们很忧伤。一次,我的一个同学说二十里外的一个亲戚家有一本小说《林海雪原》,我就跟他一起去了,可是他的亲戚说没有而且也没留我们吃晚饭。书没借到,赶回家时,已是夜里十点多钟了,看着天上挂着一轮残月,肚子饿,腿发软,鼻子酸酸的,但又不好说。这本书直到我上大学后才看到。


在那个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贫乏的岁月里,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只有两件,一是吃红烧肉,二是有小说看,如果能看上小说又有肉吃,那就是“共产主义”。小说看得多,脑子里就容易胡思乱想,想的最多的就是看别人的书不如自己写书。有一次我真的准备动手了,我捏造一个儿童团员到鬼子的炮楼里去偷枪,然后用枪押着二十几个鬼子交给了八路军。这样的故事显然很难流畅地写下去,只写了几百字就停下笔不写了。高考恢复了,没什么时间看小说了,可我考大学报的专业全都是中文系,为的就是将没写完的小说写下去。


如今,当我以一个作家身份来总结阅读经历时,简单到只有两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决定职业。

来源:中国作家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