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冬后的日子似乎过得飞快,转眼“大寒”已过,“立春”将临,然而我对冬日的景观却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上周末文友L君打来电话,约我一起去我市的东湖公园散散心,遂欣然前往。
进入园区,感觉周遭世界很是沉寂,没了春日的浓妆艳抹,没了夏日的热烈喧闹,没了秋日的窃窃私语。瑟瑟北风吹打着林木,无边落叶萧萧而下。举目远眺,繁华尽落,只剩下满目沧桑。按以往的积习,我们先是沿湖区廊道走近一片荷塘。荷塘中的景象刹那间让我们心中为之一振:以往清澈的湖水已经结上薄薄的冰层,但看上去依然粼光闪烁;冬日朝阳映衬下的枯荷,在凝寒的北风中风骨依旧,残破的叶片,筋脉仍与枝干相连,搭配成一簇簇类似雕塑的造型,犹如铁铸般傲然挺立着;那一枚枚造型玲珑精美的莲蓬,有的还由干枯的荷杆支撑着,有的虽与荷杆一起倒进了水中,冻进了冰层,但在光洁可鉴的冰层上显现着苍褐色成熟的凄美。啊,这冷峻、静雅、清纯的景致,不啻是自然界迎接严冬的一种仪式!难怪当年李商隐发出“留得残荷听雨声” 咏叹的近千年之后,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对此还煞是喜欢呢。
作为文明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是讲究仪式的。以我粗浅的理解,所谓仪式,即人们对自己生活和经历中的某些事件或场景,所怀有的那种庄重、敬畏、虔诚的心理状态。仪式感会让人在看似平凡琐碎的日子里,寻觅到诗意和前进的方向。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通过对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细微体认,为我们总结出了诸多依时令生息的古老时尚,其中包括一年之中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等等,从而使得岁月在我们的生活中刻下了一道道印痕,或深或浅,或隐或显,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即成为了一种通行的仪式。还有,伴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发展,时时会有些事件、场景成为我们民族和人民共同的记忆,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乏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留存于自己记忆的底片。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这些带有仪式感的元素倾注了大量绘声绘色的文学书写,更让其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愿望,显得多姿多彩起来。如此而已,一年四季,春秋代序,国人尊崇的仪式多得难以胜数,仅就“冬”而言,就难叙其详。
按许慎《说文解字》:“冬”,“攵”为“古文终字”,意思是“四时尽也”,也就是说,冬为年之终。从农业生产来说,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冬是收藏的季节。尽管“冬日烈烈,飘风发发”,但是“未有深冬未有春”,冬天的降临标志着春天不远了。因此人们对冬的景仰也蕴含着对春的期盼。上古时期的迎冬仪式十分隆重,内容也极丰富,仪式之后还要举行一系列活动,如“赏死事,恤孤寡”,等等,许多文人雅士纷纷书写《冬日可爱赋》。按古人“冬藏”之说,在冬季寒冷的天气里,身体也需要储存足够的能量,通过调节饮食,适当健身锻炼,补充生理之需求。如北方冬季中的两个节气“立冬”和“冬至”,仪式大多是吃饺子,南方则喜食鸡鸭等温补之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话一年的收获,享受冬季温暖惬意时光。而众多的文人雅士们则各有自己冬季休闲娱乐的方式。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属人生的低谷阶段,但是他坦然豁达,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赋诗邀好友小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热酒,有火炉,有朋友,并能边饮酒边赏雪,如此过冬的仪式感,真该让人心驰神醉。类似的越冬仪式不胜枚举,如宋代诗人杜耒在《寒夜》诗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黄庭坚的《驻舆遣人寻访后山陈德方家》诗云:“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后山。”这感人至深的诗句,让人在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之际读来,也会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了。细数悠长的岁月中,国人在寒冷的冬季中那些越冬的仪式,似乎要较春、夏、秋三季多了一些,盖因冬季属“一季连双岁”,正值承上启下的岁尾年初之际。一个大“年”,仪式就“胜却人间无数”,还有“年”前那个“冬至大如年”,都属辞旧迎新。“一无复始,万象更新。”我十分喜爱杜甫的那句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节一到,日晷渐长,阳气始生,时日催人。因此无论是公历的元旦也好,农历的春节也罢,总之,在这个寒冷冬季的尽头,一轮新年初始的太阳将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人们当然会有更浓重的仪式感,剪绿裁红,欢歌笑语,去把“新桃”换“旧符”了。
人在社会上生活,周遭世界就是自己的世界,你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你会拥有怎样的世界。所以真正的仪式感,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从独乐乐到与众人共乐乐的生活方式。不辜负生活,不辜负自己,不辜负身边每一朵盛开的鲜花,不辜负每一刻静美的时光,面对一年一度的寒来暑往,时时伴有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真正有仪式感的生活。
年终岁尾,是盘点人生,领悟生命的驿站。这些年来,我曾一次次地到乡村、企业、开发区去采风,感受着基层群众的风采和他们紧跟时代拼搏前行的脉动。岁月飞逝,人生苦短,但“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已经开启的2021年,将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也将进一步自醒自悟,以新的姿态,昂扬虔诚的仪式感,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寻觅更多的诗意,尽心竭力为伟大时代作更多更新更美的书写。
来源:天津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