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不反对方方出版日记,也支持廖记者早日出书。
一个法治社会是无权剥夺方方出版自由的,但可以百花齐放,让正能量之花遍地绽放。以前90年代有句文宣口号叫: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方方日记充其量只能算是“多样化”里的一株小野花。
其实我们从不缺正能量。
那个模范廖记者不是写了关于疫情的500多篇正气报道么?完全也可以结集出版,感动中国,让大家多感受光明面,反对方方的人尽可以多买几本收藏转送,以正气压邪气;更应当到海外去出版发行,让老外们都看看,必将为国争光,震惊世界。
第五,关于文学的真实性和感召力。
反对者指摘日记内容有不实之处,有些细节是疫情期间的坊间谣传,这不是造谣传谣吗?很正常,日记是纪实性文学作品,又不是科学论文,何况正式出版之前还会修改订正。用“谣言”的棍子可以打任何人,因为任何人的言论都做不到100%的客观真实,疫情期间杠精们用“剖胸验肺”围攻那些网上求助的疫区居民传假消息,就是同样的套路。文学作品做到主观真实,忠于作者内心的感受,就是好作品。
很多从不读文学、可能都没看过一眼日记的底层屁民装评论家,深文周纳,罗织罪名,连顶级的红色家族都不忍直视了,这些“真红”反而凭的是良心,说的是人话,对比一下那些“粉红”,看看根正苗红的文艺大咖正宗红三代,人家是怎么评价方方的?老叶是何许人,叶挺将军长孙,满门忠烈;也是著名导演,曾拍过《红樱桃》《红色恋人》等“红”字系列电影,论基因论血统论功勋论身份这个国家恐怕没有比他更“红”的了吧。
任何读点文学的人,连我这种伪文青都知道:真正震撼灵魂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揭露人性,直指人心,关怀社会,或褒或贬或讽或喻,或生活或社会或政治,把时代的画皮无情揭穿,这才是文学的力量。
中学课本那么多鲁迅的作品,白背诵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写得比方方更过分,是不是早该禁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无不是揭露人性,讽刺时代,批判社会,他们都是反映各自国家民族的黑暗面,入骨三分,这就叫文学。历史上还没有哪篇歌功颂德的谄媚之作能流传下来,没几年就被遗忘在废纸堆里了,何必浪费纸张?
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家都是时代的啄木鸟,批判是他们的天职,只能赞美的那叫宣传员。
前苏联有个大作家叫肖洛霍夫,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领这个奖不像索尔仁尼琴那样被禁封被驱逐,而是像莫言一样获得了政府支持,算是为国争光,所以他一直在体制内当作协主席,身居显位,吃香喝辣,名利双收。他获奖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如果你读过就会发现,书中没有对红军将士有丝毫粉饰,对红军、白军、流匪都一视同仁,如实描述,反映的是在残酷的苏联内战期间一名底层哥萨克人的个体命运和流离生活。论笔调,《静静的顿河》比《方方日记》消极负面多了,沉痛而厚重,向世界展示了俄国内乱的血腥和惨烈,可再脑残也没有哪个俄罗斯人认为这是羞耻,相反这是前苏联文学的荣耀,可能也是遗留下来的唯一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其他的,基本是侮辱智商的垃圾(叶利钦语)。
第六,关于给境外敌对势力“递刀论”。
首先,汉语中一直令我迷惑不解的概念就是“境外敌对势力”,我认识不少外国人,也接触过外国机构,据我观察,他们都是个体的,多元的,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判断,本身自己人之间也意见分歧,就像美帝的驴党象党,互相撕逼比对外还厉害。怎么这些独立的人都能统一组团而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敌对势力”?这股势力到底是谁?他们隐藏在哪里?
其次,“约稿”就是敌对势力的阴谋,这不胡扯淡嘛!约稿,是文学圈或学术圈的惯例,出版社或杂志社能约稿,表明对作者创作实力的一种信任,你创作的,我们都发;菜鸟就没这么幸运了,一般只能投稿,接到的大都是退稿信。我记得方方在访谈中回答过,“最初是《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约稿”,她网上写了几笔后,引来国内严肃文学期刊的约稿,才坚持继续写下去;后来影响越来越大,海外出版社也来购买版权,这只能证明方方日记是一部有质量有影响的作品。
最后,所谓“递刀”,就是出版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要砍人,什么都是刀,什么都是政治工具。一本文学色彩浓厚的私人日记有啥危害性,能算帝国主义手中的杀人“刀”吗,轻易就能把大国崛起砍翻在地?那真是高抬方方啦!那些粉饰太平的材料倒可能是更糟糕更危险的定时炸弹。截至目前,海外某些政客和媒体借疫情攻击和索赔的依据,不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是初期那些匪夷所思的报道和奇葩事件。
方方延误瞒报了吗?
方方训诫李医生了吗?
方方组织百步亭万人宴了吗?
都没有,跟方方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而这些才是导致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被动境地的一把把尖“刀”啊!刀是谁递的?骂方方卖国不是张冠李戴了吗?
相反,方方日记中也展现了很多医护人员的悲壮事迹,很多名言警句还是很有力量的,例如“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不只是对中国人,而是对世界都有普适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句话相信也会打动正陷于苦难的欧美人。方方日记的海外读者,会更加理解中国人经历过的苦难和牺牲,付出的惨烈代价,引发同情共鸣,从而减缓中国对疫情全球化面临的道德压力。
从这个角度讲,方方日记,从私人的视角把真实的疫区生活和心态展示给世界,即便在外宣意义上,实际效果恐怕也并非很多巨婴所想象的一团漆黑,而是有利有弊,甚至利大于弊。
因此,中国政府应当资助和鼓励方方日记早日在海内外出版,同时引进各国作家的疫情日记在中国出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才是引领人类共同体的真自信,真坦诚,真大气,真汉子!然后进一步将方方日记提名国内的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说实话根本没戏,很多方粉瞎YY,纯从创作质量上讲,方方日记是比较单薄的情感流水账,真正悲天悯人、大气磅礴的那种文学深度和厚度都是远远不够的。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国人两个月艰苦卓绝的抗疫战争,除了一本方方日记记录下淡淡的忧伤,中国作家们集体失声,竟然没有一部能比肩《静静的顿河》这种级别的文学巨著诞生,这才是浪费了这场危机。
养母鸡是为了下蛋,养公鸡是为了打鸣,养作家何用?我觉得,作协这种浪费纳税人公款的机构,还是早日解散为好。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有作协?屈指算算都不会超过五个。英国女作家罗琳靠写哈利波特能写成英国首富,一年版税收入比英国女皇还高,她需要靠穷首相小金毛供养?
不要做计划经济的寄生虫,要做市场经济的劳动者。能写出打动人的好作品,自然有人买单,自食其力,不丢人。作家们有本事就卖版权赚钱,写自媒体靠打赏也能维生(见文末);没本事就去工地搬砖,写那些糟蹋纸张的吹拍文字干嘛呢?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
来源:毛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