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木房子越来越少,住平房的人越来越多,自然,认识门槛的人就越来越少。对很多人来说,门槛的样子或许已经在脑海里变得模糊,或许根本就不认识,但老屋的那道门槛,对我来说却是异常的熟悉,它时常在脑海中浮现,是那样地亲切,关于门槛的事儿也历历在目,恍如昨天。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挤在一栋矮矮的木楼里生活,房屋老旧,家里每扇门都有一道门槛,大门的门槛我印象最深。我家大门前是一块空地,那里到处是瓦砾和小石子,种不了庄家,不过,那里却是小鸡觅食的好地方。我小时候喜欢端着碗坐在门槛上吃饭,小鸡们只要看到我端着碗坐在门槛上吃饭,都会争先恐后地向我跑来,只要我一不小心将一粒米饭掉在地上,它们就一窝蜂似的抢着吃,有时候一些调皮的公鸡会伸出长长的脖子抢着我碗里的饭吃,这时候我对他们会毫不留情,一脚踢得它们直叫起来,有时候情急之下会还拿手上的筷子往它们身上打去。
我家的大门与另一户人家的大门正好相对,中间隔着一块空地,相隔约摸二十米。我家人多地少,家里没有一块地会闲着不种庄稼,田边地角要是有棵树,母亲都认为那会影响到庄家生长,要砍掉,以保证庄稼有更好的光照条件,提高产量,确保全家的口粮供应。我们兄弟姐妹常常羡慕别人家里种有橘子、梨子、桃子、李子等果树,每到这些水果成熟的季节,别人家的孩子都有水果吃,而我们没有。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我和哥哥会坐在门槛上看对面那户人家的孩子啃着梨子,我们看得直流口水。母亲对我们教育很严,从不允许我们去偷别人家的果子,每到水果快要成熟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叮嘱我们不要去光顾别人家的果树,否则就不给回家,也不给饭吃了。母亲常常说,任何东西都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获得,也不能指望别人会赏什么,哪怕是一个梨子。母亲的教诲,我们从不敢违背。
母亲一直是勤勤恳恳的人,她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如此,还经常引用一些水歌里某些句子或水话中的俗语来教育我们要勤劳,不能懒惰,有时候还会拿附近村寨的懒汉来举例,如果不踏实劳动,不努力读书,以后就得像那些懒汉那样,孤苦没人怜悯。在我成长的日子里,母亲的教诲总是萦绕耳旁。自从我上学以后,每天放学到家,总会坐在门槛上复习功课。家里唯一一颗小小的木板凳是我写作业的好“书桌”(小时候家里的凳子是稻草凳),木板凳由三块木板钉成,矮小,轻巧。写作业时,屁股坐在门槛上,膝盖上放着那个小板凳,我的作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门槛还是我们家磨镰刀的好地方。门槛水平,磨刀石放在上面很平稳,只要磨刀石有一头顶着门边的方子,就可以放心的磨镰刀了。牛是我们农家的命根子,一可以犁田,二可以卖钱。那个年代,在农村,谁家里有几头牛,往往也是财富多少的象征之一。我家养的是水牛,水牛体型庞大,脚掌宽大,吃草很多,踩圈也很厉害。我们羡慕别家养黄牛,黄牛体型较小,吃草量比水牛少,踩圈能力比水牛差,所以别人家只是大人去割草就够了,小孩子都在寨内的空地上打陀螺、滚铁环、“跳海”、“打老鼠”等游戏,我们能不羡慕吗!或许母亲看中的就是水牛脚宽踩圈厉害,可以生产更多的农家肥吧。一到暑假,每天早上我们家每人都要去割草,不分年龄大小,谁不去割草,中午谁就没有饭吃,这是家里铁的规矩。所以每天早上,我们兄弟姐妹都会排着队,坐在门槛上磨镰刀,然后陆续出去割草。
母亲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又是处于重男轻女的时代,只上几天学就回家干农活了。因为她不识字,只会说水话,别人说“客话”她也听不懂,她不敢坐车,也不敢出远门,她担心出远门不识字会迷路,再也回不来,再也看不到我们兄弟姐妹。母亲说她这辈子就是吃文化亏,所以她很重视对我们的教育,不管怎么穷,怎么苦,她都会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我们家的老木屋,年代久远,屋里光线很差,看不清楚。母亲说,她不读书,不识字,使得人生就犹如咱家屋里那样,暗淡,糊糊涂涂。她鼓励我们勤奋学习,跨过门槛,寻找光明,走出穷窝。
后来,经过各自的不懈努力,我们兄弟姐妹不仅跨过了家里的那道门槛,也跨过了人生路上的很多门槛,母亲终于露出了慈祥的笑脸。
最近,因为工作需要,我又有机会与门槛有了再次接触。在我工作的村庄,大部分有能力的人家都已从老寨子搬到了公路沿线建起了新房,这些房子都是砖混结构,没有门槛,进出均无障碍。如今,老寨子变得很安静,没有孩子嬉闹声,也没有旺旺的狗叫声。寨内的小路,有些地方已经是水泥路面,有些地方还是当年用河里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走在寨内的小路,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儿时生活的环境,充满着历史生活的气息,又有些许的惆怅。如今,仍居住在里面的,要么是喜欢安静的老人,要么就是极度贫困的人家,这里也是我开展工作的重点区域,消除贫困。我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开展工作,我喜欢坐在门槛上与群众畅谈,聆听他们的故事,听取他们对我工作的建议,宣传新时代的好政策,为他们展望未来美好的生活,鼓励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借助政策的春风,跨过贫困的门槛,勤劳勇敢,发展致富,如期与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同步小康!
如今,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家里那道门槛的模样,也依然记得母亲当初的尊尊教诲。我会继续奔跑,跨过更多的门槛,去领略人生更好的风景!
作者简介:
杨胜泽,男,水族,1989年生,贵州三都人。
来源:贵州作家·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