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写作的陈效平。
陈效平总是给人一种泰然自若的样子,似乎他所有经历过的苦难都可以与他人平静分享。他有一副好嗓子,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声音醇厚,善于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旁人。若非注意,你往往会忘了他是一位盲人作家。
32岁那年,陈效平骤然双目失明,令他本就不幸的生活雪上加霜。是对于文字和写作的爱好支撑他走过了最难的岁月。2008年起,他学会了用语音软件写作,一个又一个纵横时空的故事从他的口述中诞生,借助原始的办法结集成册。
十多年来,陈效平出版了多部故事集、长篇小说,斩获过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20年,陈效平工作室入选第七批宁波市文艺家工作室名单。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希望未来六年,能以工作室成立为契机,展开更多扶残助残的公益创作。
用声音和耳朵编织文学梦 见到陈效平时,他手上握着一台智能听书机,正在熟练地“听书”。他说很感谢这些年科技辅助手段的发展,让他的写作生活享有越来越大的便利。
陈效平今年50岁。在他刚满周岁时,便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他自小喜欢阅读写作,然而眼底出血引发的视网膜脱离,令他的生活再次坠入黑暗。
开始时,陈效平日日把自己关在房里,收音机开得震天响,好像这样就可以不用面对现实。2005年早春的一天,陈效平偶然从广播里听到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没有视力还有听力,可以用耳朵继续“读”书!这一发现令他的生活重新鲜活起来。如今的陈效平兴致勃勃地介绍,他的智能听书机可以收录一个小型图书馆般的书籍,一边听书一边干活两不耽误,马伯庸26万字的《清明上河图之谜》一天就可以听完,比用眼睛看还要快一些……
后来,他又学会了用语音输入法写作,掌握了检查错别字技能,创作之门重新打开。陈效平如饥似渴地沉浸在阅读与想象的文学空间里,创作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他是《故事会》的签约作家;2014年出版的故事集《地球隧道》入选“中国百年百部故事经典”,获得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2016年他开始网络小说创作,写出百万字历史小说《陈宫恨》,集悬疑、武侠、言情、宫斗于一体,在“咪咕阅读”上架后广受好评。近日,陈效平刚接待访客,得知这个故事或被改编成漫画。
新作《往来有白丁》将出版 陈效平喜欢历史,故而更偏爱古代题材创作。今年,他将出版一本新的民间故事集《往来有白丁》,其中包含24个中短篇故事。这些故事上起汉唐,下至民国,以宁波为背景,多层次展现江南风土人情。
他透露,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从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到贩夫走卒,无不涉猎,或真实或虚构,血肉丰满生动鲜活。创作过程中,他还把众多名胜古迹融入故事,伴以坊间俚语,加上对民风民俗的描写,让作品的乡土气息更加隽永。就创作手法而言,《往来有白丁》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将突出悬念性,情节一波三折,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陈效平不仅自己写作获得乐趣,也愿意带动其他残障人士向阳而生。2014年起,他多次开授有针对性的作文辅导班,专门为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免费提供作文辅导;还开办了六期盲人智能手机培训班,近200名盲人学会了智能手机操作。2018年5月,在海曙区残联、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和宁波图书馆的共同支持下,陈效平发起成立“闻华盲人读书会”,带领更多残疾人朋友多读书、读好书。
疫情期间,不间断的线上分享安抚了大家的焦躁情绪、排遣了宅家寂寞,也坚定了大家的抗疫信心。今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陈效平正在准备“读红书,学党史”系列活动,带领大家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红岩》《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经典文学作品。
谈到工作室未来的计划,陈效平表示,他将为我市残疾人中的优秀代表“画像”,创作一部纪实体的人物故事集《行在阳光下》(暂名),彰显当代残疾人不畏艰难、勇于拼搏、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
陈效平说,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正如高尔基所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当你从这所大学毕业时,会变得更勇敢、更坚强,“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能把自己安顿好的力量”。
来源:《宁波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