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贵州作家·微刊||​用现实主义诗歌塑造典型人物(评论)

0
回复
4072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1-4-9 10:30:3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就听说牧之在创作一部长诗,我感兴趣的是他会采用什么写作方法,直到不久前,我通读这部名为《魂牵梦萦》的长诗以后,才认定这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写法的长篇诗歌。


《魂牵梦萦》是“长诗书写脱贫攻坚大英雄”系列作品中的一部,牧之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晴隆老百姓称为“晴隆第三块活化石”,生前担任贵州省晴隆县委书记的姜仕坤为原型,运用现实主义文学写作的方法,糅合纪实叙事和诗意抒写,成功地塑造出姜仕坤这个工作和生活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崇高形象。


所谓现实主义文学的写作原则就是要求作者从生活出发,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描写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是“典型化”。可以说,没有“典型化”,就达不到现实主义文学所要求达到的高度,因为现实主义对文学的要求是以形象化的手段,既要客观反映现实,还要理性说明现实。


在《魂牵梦萦》中,我们会深刻体味到两个“典型”,一个是典型环境——晴隆县,另一个就是在晴隆县这个典型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典型人物——姜仕坤。对于晴隆县,牧之写到,“晴隆山高谷深,地少土薄/群众贫困,石漠化严重/喀斯特地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3%/坡耕地占65%,人均耕地仅0.77亩/发展‘基础差、路子窄’是艰难的现实”,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极贫困的典型环境。而作为晴隆县委书记的姜仕坤在牧之笔下又是如何呢?请看,“出身农民家庭的你/常常深情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作对得起农民的事情’”(第一章《结缘晴隆》);“你陷入了沉思/为民所系的情怀让你在失眠夜里/苦苦思索如何让晴隆跨越的发展之策”“在你执着为民的心里/民心比天大,民意比山高,民情比海深”(第二章《进基层,访疾苦》);“生命为舟,信仰作浆/要知道民所需,民所想,民之苦/你时常告诫自己,要不忘初心/要一心为民/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第六章《杀出一条县城扩容的“血路”来》);“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是你一贯的工作作风/是你情系人民的初心不改/是你责任与担当的体现/是你理想和信念的汇聚”(第八章《民生问题是大事》);“在辽阔的时空中,在轮回的四季里/我们感受到,你把为民的初心/撒向了晴隆充满希望的土壤/播种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期望/你的清廉,如江水清澈透明,叩击人心/你坚毅的性格,如巍巍大山磅礴矗立/闪烁着勇往直前的精神之光,催人奋进/你的爱心,犹如暖阳洒在晴隆的山水间/定格成为我们永远怀念的风景”(第十二章《无尽的思念流连》)。这是牧之在晴隆县深入采访后发出的肺腑之言,进而塑造出姜仕坤始终怀揣一心为民“虽九死其犹未悔”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初心,用生命实践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宗旨的崇高英雄形象,这又是一个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化的典型人物。


牧之在创作中以晴隆县和姜仕坤这两个现实典型为切入点,以现实主义写作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典型化”为全篇建立架构,谋篇布局。在“怎么写”的过程中,他坚信只有“现实”存在,现实主义文学就会存在,并且敏锐地认识到诗歌应该是人类思维与现实存在结合的伟大产物之一,诗人只有和“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才能避免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现实,才能面对新现实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他信奉现实对于创作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符号,诗人应有高度的自觉,掌握进入现实的书写能力,把为这个时代留下文学记忆视为己任。


牧之在艺术表现上做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他没有简单地将叙事停留在史料事实的层面上,而是牢牢把握住诗歌的品质,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直白而不浅显,扩展了历史想象力,增添了艺术感染力,给予了读者充实的阅读感受。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即情感只能客观地通过一些场景,一系列事件等客观对应物来唤起,诗人的抒情需在具体化的客观事物中得到反映或折射。《魂牵梦萦》就充分体现出这个观点。牧之在创作中多次把姜仕坤的言行举止置于戏剧化场景里,呼唤出内心创作情感,从而在叙事中展现出姜仕坤的个性和魅力。比如,第二章第四节中他走进贫困户刘助伦家中动容的一幕;第二章第五节里他与贫困户肖长青攀谈的场面;第三章第十四节中他在草场身体力行的场景;第四章第三节里他鼓励乡民李安珍养羊的景象;第十一章第八节他与四弟姜仕学谈心的情景等等,“场景化”十足,描叙出姜仕坤心态的真实流露及其对现实世界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和阐释。诗句朴实无华却突显出姜仕坤的动人言行和个性的力量,增强了阅读感染力,也传达出牧之自身浓厚的思想情感。


诗歌最终能否打动读者,还是要取决于诗人通过对人物与事件的艺术加工,透过现实情境反映出的情感力量。也可以说情感的深度是作品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它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在。恰如诗评家谢有顺所说,“好的诗歌,正是一种灵魂的叙事,是饱满的情感获得了一种语言形式之后的自然流露。”


翻开《魂牵梦萦》,我们会读到下面这些动情又感人至深的诗句。“那个扯得我们心疼的‘贫困’二字/在连绵的田野和逶迤的山峦里/和我们祖先的沧桑,悬挂在岁月的/峭壁隘口,打开流逝的旧时光/高原的绿与黄、荣与枯、贫与苦/延伸着记忆的长度/而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仍然倔强地伸向远方 /抚慰着苍山下我们不屈的呐喊”(第十章《用生命向贫困宣战》)。“从时间的轮回里翻阅你的故事/我们在返乡的路上/目送一个又一个季节走远/我们无语的哽咽,悲伤的语境/在春天里,在记忆的草地上/在脱贫户脱贫的喜悦中/盼你和春天一起归来/和我们行进在晴隆逶迤的山路/给晴隆的山山水水写诗/给晴隆脱贫致富的乡亲送上祝福”(第十三章《盼你春天归来》)。这些诗句呈现了牧之对环境和人物的选择性提炼和诗意抒写,通过对叙述的策略性追求进而获得情感和结构的和谐统一,使读者通过姜仕坤的英雄形象而感受到现场化的催人泪下的诗意情感。


读罢《魂牵梦萦》,我们发现牧之没有因过分强调诗歌的技术性而忽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社会责任和作为诗人的社会担当。我们认为,诗人只有具备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才能赋予诗歌血肉和灵魂的力量。如果一味掉进只是强调诗歌的技术性里,势必会使诗歌步入误区。当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姜仕坤这个典型人物个性的力量是伟大的,但这并非只是单纯私人化的个性表现,只有当这种个性与历史发展的某种内在趋势达成契合时,也即只有能够适应新时代迫切要求顺势而为时,它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现实主义长诗是真正以诗歌的形式重塑的综合性文本,目的是使现实诗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言说现实中的人和事。《魂牵梦萦》就是这么一个将现实主义精神这个主导思想与姜仕坤这个典型人物恰当地契合在一起,诗意地叙述了姜仕坤的人生轨迹的文本。它具有现实性和叙事性,再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可以说是一部令人信服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牧之塑造出的姜仕坤这个典型人物定会折射出他在读者心目中的不朽记忆。


诗人宋琳说过,诗歌要在现实之上建立一种重塑语言的诗性品格,诗歌和现实的关系最终是价值观在起作用。诗歌是对世间万物的言说,其价值正在于言说的语境,诗人要具备对时代历史言说的能力,还有赖于诗人更注重话语的历史语境以及其有效性和价值感。《魂牵梦萦》正是在现实生活下的有语境的言说,它诗意地对姜仕坤给予了热情洋溢的歌颂,让我们在切实感受到如何抱持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中深受教育,不失为是因具备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而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可以说是有价值的。


细读《魂牵梦萦》,我还注意到一点,那就是牧之在创作中对姜仕坤采取的是第二人称叙事写法。这种叙事方式更便于抒情,可加强感染力,能够让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诗中去,从而使读者对姜仕坤的感觉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就好像是他正在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他的距离。牧之刻意为之的第二人称写法,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足见其用心之处。


当今社会,如何构建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我们一直在给诗歌寻找一种适合于我们所处当今时代的定义,重建诗歌与现实的关联是当代诗歌写作的一个主要向度。诗人流沙河认为,诗歌固然是内心写作,但是这种写作应该对社会和生活现实有一种观照,诗歌不能只停留在内心,而是要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现实密切相关。当前,中国已处在新时代阶段,社会转型已趋向立体和深入,这种稳定型的社会形态中所显现出的新思维、新战略、新实践、新经验,必定会促使诗人思考诗歌的道义力量和现实意义以及诗人的责任与担当何在,从而成为诗人的自觉。要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诗歌,就要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这个时代,去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和心跳。


应该说,时代和文学相互创造彼此,要关注一个时代的诗歌,就必须关注为这个时代立传的先行诗人。我们期待诗人手中的笔不只是注入漆黑的墨汁,而是诗人要用它在白纸上书写现实感强烈的滚烫诗句。


当时代裹挟着悸动滚滚而来时,我们欣喜地看到牧之正站在诗歌的高地回以凝视的目光,引导着读者跟随他走进他的凝视里,走进他的长诗《魂牵梦萦》里。



作者简介:


夏国强.png

夏国强 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多种报刊发表过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文学作品。曾获贵州省“新长征”文艺创作奖、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奖以及其它地方性文学奖项。


来源:贵州作家·微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