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劳拉•利皮斯基
你有没有隐藏在心底的创伤,久久不能治愈?
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我想大多数人心里是认同的,如果承认痛苦,那就等同于打开一扇门却不知道如何再关上。
1.
卫生学院的在读博士生安娜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十几岁那年,安娜的邻居希希在小区里发生了意外,不幸地离开了大家,大家都为这个花季少女惋惜。为了安抚希希濒临失控的父母,整个小区都在为希希的事情忙前忙后。
没有谁去事先安排,大家就是自觉地想为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做点什么。等一切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她,吃吃饭,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希希的父母搬家了。大家也没再提起这个事,或者说所有人有意识地将那段经历藏起来,不再和他人分享。
事情过去15年了,希希的妹妹却突然联系了安娜。
她说:她花了很长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当时小区里的人,她的父母想再和大家见一面。
当天,她邀请了几乎当时所有在事故现场的人。见面会上,大家不自觉地讲起了当时的情景,慢慢地,每一个人都开始分享自己对那件事情的回忆。
安娜说:希希始终活在我心里,那天的事情我大概永远不会忘。
说实话,她感到特别惊讶,即使希希只是她童年里一起玩过几次的玩伴,但这件事似乎一直还深深地锁在她的心底,说完之后她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从没想过这些年来在希希的这件事上,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包括安娜自己。
这次见面会上没有沉痛的悲伤,大家侃侃而谈,谁也不舍得离开,活动持续了4个多小时。
那次之后,安娜回到了学校深造,捡起了本来想放弃的医学专业。
安娜告诉我,她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如果这辈子我一定要做点什么的话,我希望自己能在急诊室工作。”
创伤,从来伤害不到离去的人,而是留给那些还活着的人。
很多人出于自我保护,会为自己筑起心墙,它让你忘记原本还在的创伤。
如果说无视创伤被看作是一种荣耀,我认为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粉饰太平。
想要活得有希望,首先要做的是打开自己。
2.
“在成为母亲的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无比的渺小。”一个单亲妈妈坐在诊室对面这样和我说。
自从13岁母亲离开自己之后,她还是第一次如此敬畏生命。
癌症的阴影一直伴随着她的整个青春,医院的药水味和病危通知书强行填满了她青春的记忆。
她对我说:“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想,到底怎样才能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妈妈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这个想法常常让我半夜惊醒。后来,她过世了,我的世界也变了。我让自己看起来坚韧不催,我去挑战各种极限运动。我,甚至在期待一次意外。”
还没说完,她就把脸转向窗外。有些晶莹的东西,在她的脸上泛着光。
后来她又来过几次诊所,给我讲了后面的故事。
十九年后,她在医院接受剖腹产。
在十几米的手术室里,她恍惚又回到了13岁那年。她不断地深呼吸,为了自己的孩子拼尽全力,就和当年母亲和死神搏斗一样。
只是这一次,她感觉自己第一次战胜恐惧,感恩生命。
这是创伤研究所创始人劳拉在《治愈之书》中写下的故事,也是她收集的数百个真实故事中的一个。这个故事让她坚信自己在创伤心理的研究,不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而是一次全新的人生开口。
因为在13岁那年,她的母亲也因癌症不幸离开了自己。
美国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曾说过:“当我们想要把某种事物单独挑出来时,我们会发现它总是跟世间万物牢牢地捆在一起,总是无法从它们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挣脱出来。”
所以,治愈疗伤最好的方式,就是被同样身陷困境的人解救。
只有痛过的伤,才会变成坚硬的钢。
3.
时间能治愈一切么?
每一天,奔波于可能早已偏离梦想的工作,絮絮叨叨的诉说着自己不太如意的生活,回想你和你身边的人,这样的生活让你痛过么?
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无论我们怎么做,都会后悔。
不要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不要指望别人的救赎。
劳拉在《治愈之书》中写道:上帝之所以创造指纹,是因为他想让人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有伤痕。
电影《深海长眠》的主角雷蒙·桑佩德罗一生中的26年都在为自己死亡的权力而斗争。
他四肢瘫痪并萎缩,平日里都是躺在床上,只有头可以微微转动。
家人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但这样的生活对他毫无意义,他甚至不能触碰三英尺之外那个美丽的女律师朱丽娅,对于别人可以忽略不计的距离,对他来说却是一个妄想,一种梦。
生命不是无病呻吟的痛苦,而是面对这些苦难仍能微笑。
但微笑的前提,是要勇于直面自己内心的创伤。
痛是要说出来的,心灵的枷锁永远在自己身上。
不要问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而是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加活力充沛。
但愿我们都能苦中有乐,在迷茫的生命旅途中彼此信任,抚平伤口,修炼一颗真正坚韧的心。
部分内容选自:《治愈之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劳拉•利皮斯基,精神创伤专家、社会工作者、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