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记者见到赵存伟时,她正在翻看书籍,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温文尔雅。伴着午后的阳光,她说起自己和文学的故事。 赵存伟出生于乌达区,从小喜欢阅读。“家人喜欢读书,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喜欢上了阅读。家里的书读完了,就去新华书店看,当时感觉可以看到这么多书开心得不得了。”赵存伟说。 赵存伟喜欢读书的习惯持续至今。学生时代,她的作文往往是大家传阅的范文。初中时,她写下了自己的处女作。“那是一次面向全市中学生的征文,具体写了什么已不记得了,最终获得大赛一等奖,奖品是厚厚的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赵存伟说。工作后,她依然喜欢读书写作。 “工作忙碌但充满希望。2007年开始,我把日常写的一些随笔、散文等小豆腐块文章发到网络平台上。可以说,我的文学之路始于网络。”赵存伟说。“刚开始在正规的网络文学平台读书,后来尝试自己写完后也发表一些小作品。没想到,网友反响很好,每次发布一个帖子,就会收到大量的实时留言。在不断的交流中,灵感碰撞成为我不断创作的动力。从最初的几百字,到最后的几万字连载小说,促使我日常不断读书学习新知识,有灵感就逼着自己写,创作时间长了,网友对文章的反馈越来越好。”赵存伟说。 “后来,《乌海文苑》主编郝逸云老师鼓励我给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投稿。随着文章不断见报见刊,我的写作劲头越来越大。就这样,我找到了本地的文学组织,不断拜师求教,也渐渐融入文学圈子,获得众多文学前辈和老师的指点。郝老师还把我的文章《错过的江南》推荐给《草原》杂志。这是我的文章首次在省级文学刊物号发表。”赵存伟说,“没想到,市作协还在一次文学研讨会上对我的作品进行了研讨。” 写的文章多了,文友便建议赵存伟出本书,把自己的文字保存下来,也方便文友交流阅读。“经过整理,12万余字的《致生命中最温暖的陪伴》一书于2017年出版发行。”赵存伟说。此外,赵存伟先后获得“不能不讲的乌海故事”乌海旅游征文大赛二等奖、我市全民阅读先进个人、全市十大藏书人物。2018年,赵存伟成为自治区作协会员。 在一次采风活动中,赵存伟了解到海南区准备对辖区小三线军工建设旧址进行保护性开发,希望我市文艺工作者挖掘小三线建设的时代精神与兵工情怀。“听到这个消息,我立马心动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乌海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去做这件事。”赵存伟说,“联系到的几位小三线建设者年事已高,听闻我要写下他们的故事,都非常高兴,也非常配合。白天有工作,我就在节假日业余时间采访这些老人,听他们讲那些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自己也深受感染,似乎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谈起创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她说:“最大困难是时间比较紧张,日常还有工作、生活,有时候采访完就很晚了,写作往往都在深夜。不过,能用自己的笔记录乌海的发展史非常自豪。”赵存伟说。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先后数易其稿,赵存伟终于创作出关于小三线建设的电影剧本,经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核,有望今年开拍。据了解,赵存伟创作的电影剧本是自治区首部反映小三线建设的电影剧本,展现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小三线精神,对展示我市工业化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回首文学之路,赵存伟说:“读书和创作开启了我生活的另一扇窗口,让我对事物的思考更有深度了,更加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学的滋养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精神生活得到不断充盈。对生活的不同体验与尝试,生活的输入与写作的输出,便是生命中不同层面的成长。”
来源:乌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