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一面旗帜。他的代表作及巅峰之作《茫茫的草原》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内蒙古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近期被收入到作家出版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的《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彰显着文学经典的恒久文学价值和独特艺术魅力。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一座高峰 在整整70年前,1951年,21岁的玛拉沁夫创作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人民日报》“文化生活简评”给予高度评价,称这篇小说“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玛拉沁夫一举成名。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笔耕不辍,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电影剧本、散文、评论……玛拉沁夫以丰硕的创作成果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引领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茫茫的草原》分为上、下两部,共63万字。上部初版于1957年(原名《在茫茫的草原上》),下部原稿在“文革”期间不幸遗失。1979年玛拉沁夫开始重写下部,完成后又反复修改,最后于1987年定稿出版。书名改为《茫茫的草原》(上、下部)。 这部厚重的史诗性巨著,承载着历史的苦难与辉煌。虽然跨越40年才得以完成,但是上下两部叙事均匀,结构严谨完整,特别是下部作品改变作者50年代小说创作的习惯,超越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追求故事的完整性,而把笔墨重点放在人物关系与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采用开放的结局,作品和故事已经结束而人物命运依然在延续,余音绕梁,令人思索回味。作品以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鲜明的草原生活气息、独特的蒙古族文化特质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树立起一座高峰,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抵达中国文学前沿。 两条道路的生死抉择 重读《茫茫的草原》,深深震撼于这部宏篇巨制对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人民革命斗争、草原生活与蒙古族人民命运的真实、生动而全面的精彩描绘和艺术呈现,深感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充满革命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的红色文学经典。作品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的内蒙古察哈尔草原,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内蒙古草原动荡不安。蒙古族人民跟谁走、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当时,摆在蒙古族人民面前有四条道路:一是共产党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蒙古族人民走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和民主改革的道路。官布率领的明安旗骑兵中队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人民武装力量;二是国民党道路。蒙古族内部的反动上层分子依附于国民党反动势力,出卖民族利益,剥削人民大众,企图恢复封建特权统治。由国民党潜伏特务刘峰操纵的、贡郭尔扎冷指挥的明安旗保安队是这股反动势力的代表;三是民族分裂主义道路。一小部分蒙古族人狂热地燃烧着“民族热”,幻想民族“独立”,甚至梦想建立“国家”;四是中间道路。以大牧主瓦其尔为代表的一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打出走中间道路的旗号,既不靠共产党,也不靠国民党,幻想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其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两条道路之间斗争是主要矛盾、是主要斗争。 小说以主人公铁木尔与斯琴的悲欢离合及其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结构线索,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明安旗骑兵中队和内蒙古骑兵师为拯救民族拯救人民而进行的斗争为中心,四条道路的人物命运发展多线交错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与社会关系中深刻揭示内蒙古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这场革命,因为民族问题而格外复杂。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大汉族主义的压迫和反动的民族上层分子的挑唆剥削,不少蒙古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不甚了解。而明安旗骑兵中队由最初追求本民族复兴到认同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成为人民武装,是蒙古族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 明安旗保安团是配合国民党进攻和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反动武装,贡郭尔扎冷表面上打着“保护旗民”“保护民族利益”的口号,利用人们“复兴蒙古族”的民族主义情感来掩饰他个人的政治阴谋,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在华北剿匪总司令的密谋策划下,贡郭尔利用百姓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打着为蒙古民族的旗号,成立“内蒙古脱离内战委员会”,以鼓动蒙古人民脱离共产党,动摇蒙旗的人心。一切欺骗必将是败局。反共头目贡郭尔最后携带达木汀安奔老人价值连城的珍宝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 主张走中间道路的瓦其尔巴彦被国民党中央军严刑拷打,伤痕累累,他希望贡郭尔能够悔过自新,真的能使蒙民免遭战火之苦,于是义无反顾地抱病加入贡郭尔的组织,成为“高级顾问”。然而,瓦其尔失算了。万念俱灰的他,最后去五台山出家遁入空门。作者不惜笔墨,细致描绘瓦其尔的多舛命运,深刻说明瓦其尔家族走向没落并非个人本性使然,而是因为他所代表的封建贵族阶层,他所选择的国民党反动派道路,必然走向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瓦其尔成为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殉葬品。 主张走民族分裂主义道路的齐木德以及被贡郭尔排挤的达木汀安奔都支持和投入了人民战争。想在国民党军队里探寻出路的哈吐团长无法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排挤,接受共产党的谈判协议,率领自己的骑兵团进行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草原人民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7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玛拉沁夫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站在国家和时代的高度,通过对各条道路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草原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以革命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民族解放的胜利,才是蒙古族人民和草原人民的根本出路;深刻说明中国共产党及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光荣正确,草原各族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同缔造者。这也构成了对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的真实生动记录。 草原韵味的精彩呈现 玛拉沁夫有着深厚的学养,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构建者。关于少数民族文学,他强调鲜明的民族性与强烈的时代性的有机结合,同时又特别强调艺术性是文学的生命,民族性和时代性也都是要通过艺术性传递给读者,文学以艺术魅力愉悦读者、感染读者乃至征服读者。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似乎都不可或缺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两种东西:艺术感觉和艺术方位,“属于我的那种艺术感觉就是流动于我作品中的草原生活的独特韵味;属于我的那个艺术方位就是在中国文学的广袤沃原上拓植一片‘草原文学’的天地”。 《茫茫的草原》正是玛拉沁夫先生文学理念和文学理想的生动实践。这部长篇巨制正是植根于蒙古族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沃土的奇葩。作者以自在而清丽的笔触,真挚而热烈的情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深情描绘草原的峥嵘岁月,展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作品书写的不仅是革命战争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更有草原的亲情、爱情、人性、人道、人心、人情,以及生命的价值、做人的道理、为人的境界,蕴涵史诗般深厚的社会生活内涵和复杂的人性内涵,充溢着鲜明的“草原生活的独特韵味”,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空间。 如小说主人公铁木尔就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青年形象,他的命运是蒙古族人民命运的缩影。他出生于察哈尔草原明安旗特古日克村的贫苦牧民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贫苦生活。青年铁木尔还被贡郭尔扎冷抓去给日本鬼子当劳工。他勇敢、正直、善良、爽快。纵然他对斯琴忠贞不渝,但是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爱情,没有爱的自由和权利。斯琴被迫沦为贡郭尔的玩物,过着牛马不如的奴役生活。正是因为爱的痛苦与绝望、爱的被摧残,激起铁木尔和斯琴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队伍里经受锤炼,获得了新生,成长为勇敢大胆、坚强自信的革命战士,他们的爱情之花也重新绽放。他们由追求个人情爱升华为对草原对人民的大爱、对祖国的挚爱,由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发展成为一个阶层、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优秀代表,成为国家的英雄儿女。铁木尔和斯琴,是玛拉沁夫先生为中国文学贡献出的两个亮丽的人物典型。 草原有爱,情满草原。除了斯琴和铁木尔的生死爱情,还有沙克蒂尔和莱波尔玛的千回百转的爱,莱波尔玛和洛卜桑师长短暂的婚姻,以及汉族战士欧阳对草原之爱、对铁木尔的一片痴情,以及苏荣和周政委革命夫妻之间聚少离多的思念,等等,都充满爱的光芒,展现人性之善与美,令人动容。 整部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许多关于草原自然环境的描写,都是寄情于物,既是实在的、具象的,也是象征的、抒情的。 如小说上部的开头描写浓雾弥漫的察哈尔草原,格外寂静,好像草原还没有从梦中苏醒。这里既是实写铁木尔眼前的自然情景,也隐喻草原人民还没有从旧社会的黑暗中觉醒。又如小说下部的开头描写草原的雪景,几场大雪过后,地面上的积雪都能没下马膝了,“雪,本来是很轻的物体,但是覆盖在草原上的雪层,却显得那样的沉重,沉重,以致大地被它压得都有些受不住了!”这里描写的既是自然现象,也象征当时草原革命斗争和社会矛盾的激烈、压抑。 最具感染力的是小说上部和下部结尾的抒情,都是关于斯琴、关于草原的赞歌。上部末尾深情歌唱草原的壮阔无边,草原生命的生生不息,表达草原儿女的坚韧顽强和对草原母亲的挚爱之情。下部末尾描写牧民们在特古日克湖北边的松林山冈上垒起一座雄伟的敖包群以纪念草原的英雄女儿斯琴,那些小敖包上飘舞的一面面彩幡,远望去,像熊熊火焰,满天飞霞。作者在最后两段升华感情: 啊,让那熊熊火焰永远点燃起人们为自己民族的解放 而英勇奋取的信心,让那满天飞霞,永远给人民以希望, 去为伟大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前进! 啊,草原的英雄女儿——斯琴!你的生命是短促的,然而你所代表的蒙古族人民不甘于做奴隶,不甘于在中国这片如此美好的大地上无所作为地屈辱地生活,而作为一个强者激发出的那种火一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永远接续在茫茫的草原上。 这澎湃的激情和深情的礼赞,不仅仅是草原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中华各民族儿女铿锵有力的誓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永远接续在茫茫的草原上,接续在祖国母亲的每一寸土地上。 《茫茫的草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巨匠——玛拉沁夫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的红色文学经典,是一部思想内涵深厚、艺术精湛的史诗性巨制,为少数民族作家开辟出一条民族性与时代性、艺术性与思想性、地域特色与家国情怀相结合的广阔发展道路。其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珍贵。 来源:文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