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指示和嘱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帮扶驻村的优秀第一书记。《第一书记——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先进群像》一书写的就是扎根在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故事。
为了践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书写贵州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2019年7月25日,省作协召开《第一书记——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先进群像》大型报告文学采风动员会,拟定10名重点采写对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欧阳黔森等优秀作家组成采访团队深入一线,集中创作一批脱贫攻坚先进人物的文学作品。
新近出版的这部报告文学作品集的描写对象,大多从在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的300名“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中选出。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序言中称,“这正是信仰的伟大力量,正是他们这样的一群人,使人民感受到了信仰所带来的光芒。因而向这一群人致敬,就是向信仰致敬。”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的决胜之年。为此,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27°黔地标读书会,以“走近第一书记”为主题,邀请本书撰写者王华、肖勤、林吟、徐必常、王剑平、魏荣钊、杨骊、田兴家、夏立楠、若非等10位作家“线上作客”天眼新闻文化频道,请他们分享各自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走近第一书记采访时的感悟与收获。
王华:跟基层干部底层百姓打成一片,才能写好贵州故事
采写者
王华,一级作家,省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桥溪庄》《傩赐》《家园》《花河》《花村》《花城》等多部,发表小说2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多部作品翻译到海外。
采访对象
乐瑶,赤水市葫市镇天堂村第一书记。2009年7月毕业于湖北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2010年参加贵州省公务员考试,到赤水市财政局办公室工作;2015年,任赤水市人民政府服务中心财政窗口首席代表;2016年,任赤水市财政局驻葫市镇天堂村第一书记、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
赤水市葫芦镇天堂村第一书记乐瑶是来自湖北的一位本科毕业生。跟贵州结缘,只因为毕业后随同学来贵州旅行,一眼就看上了贵州,便留下了。
因为一直在财政局工作,驻村任第一书记的时候,他看上去充满书卷气,当地老百姓都只拿他当白面书生看。民间有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也就是说,当时,乡亲们并没对他寄予多大希望。因为他张口就是普通话,所以,乡亲们说到他时便称他是“说普通话的书记”。
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位说普通话的第一书记不普通,因为他为天堂村争取到了近200万的资金,解决了乡亲们诸如修路、架桥、入股等多项实际困难。
天堂村原本是一个很典型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了10多年,各个地方都纷纷脱贫,喜报连连,天堂村却还依然戴着顶穷帽子,究其原因,症结就出在村支部班子上,前一任村支部被定义为“软弱涣散党支部”,乐瑶驻村后,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起色很大,2016年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集体经济从以前不到3万元到村集体经济项目固定资产超过280万元,累计纯收入超过30万元。新挖通组公路12条22.88公里,完成组组通硬化18.4公里,新建人行桥3座200米,全村完成黔北民居改造70户,危房改造26户,人居环境改造85户易地搬迁66户253人。
这些数字背后,正是我们笔下的这些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们的辛苦努力。
这样的采访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触动很大!一个平凡的第一书记,能为村民办那么多的实事,为了村民脱贫,他们把“小我”放到脑后,一心一意去做那些点点滴滴却能深入人心、滋润他人的事情。如果我们只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肯定写不出这样生动的人物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平凡人去做更多的平凡事”,我们的书写则可以树起榜样的作用。
这次采访,使我意识到一个作家深入生活有多重要,我们或许只知道脱贫攻坚是一个举全国之力的浩大工程,却不太清楚,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于基层,在于每一个百姓的自觉和努力,在于每一个基层干部的无私奉献。作为一个本土作家,我们应该深入生活,跟我们工作在基层的干部、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书写出正能量,才能写好贵州故事。
>>>>>>>>>>
肖勤:打动读者的,是作品中人物自己展现出来的光芒
采写者
肖勤,鲁迅文学院第十二期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得主,曾获贵州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是贵州省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贵州省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代表作有《暖》《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丹砂》等,已创作近200万字小说,有作品被《新华文摘》《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选载。小说集《丹砂》入选中国2010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有《小等》《碧血丹砂》。
采访对象
谢佳清,省作协会员,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驻村第一书记,遵义市纪委监察委宣传部副部长。谢佳清5姐妹合著出版有谢氏姊妹诗文集《生命之弧》《五味真情》等。
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第一书记谢佳清打动我的,是一种率真。她不是那种天天念八股文章的第一书记,而是带着一些天真烂漫的梦想和理想在做扶贫,在常规的扶贫工作和路径中,她常常能找到一些不一样的小径,它同样通往致富的过程,却比一般的路径多出很多野花和生趣。
作为诗人的她,有些视角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干部。比方说,她到村里去扶贫时,第一天,看到办公楼的洗手间,特别脏,她就自己买了洁厕灵蹲在那里刷洗,边吐边洗,她说,扶贫先从精气神开始,村里的厕所也能体现干部的精气神。
除了这个,还有一件特别打动我的事就是:她为了让村里的核桃挂上果,四处找专家找钱,可大家都已经对核桃产业灰心了,提都不想提这事,她在外头“打秋风”打不着,最后跑到家里“打劫”,几姐妹看着她那么大年纪了,还跑来跑去四处当“叫花子”,心疼她,也就给了,权当安慰她。可是一年后,她的核桃真挂了果。所以,我挺喜欢她这种率真和执拗。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记忆,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记忆,对于见证和目睹着中国实现百年伟业的我们来说,记录这个时代最值得记录的人和事,是作家的本份,记录他们,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当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未来而言,历史在不断往前,也许,很多年以后的人们,并不知道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道路上,曾经有这么多的建设者,走过这么多艰辛的道路,洒下这么多艰辛的汗水,甚至有脱贫攻坚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共和国的发展和前进,中华民族的壮丽辉煌的复兴梦,是每一个奉献者和劳动者以萤火之光汇聚起来的灼灼光芒。对当下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99步走完,只等最后一步,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再集振信心、决心、斗志和激情,完成最后的冲刺。
这次新冠疫情中,有一句话很打动人心,“世上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话其实也贴合我当时采访后的心境和感受。
第一次去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采访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居然需要花上两个半小时才能到竹元。汇川区是遵义市的中心城区,而我们去它的一个村子,居然花费的时间超过从遵义市到贵阳市的时间。当采访车从蜿蜒曲折的山路不断往上攀升,车窗外的悬崖和沟壑越来越深不可测时,我感受到了扶贫之难。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体切割大、贫困程度深,而复杂的地理环境更是水、电、路、通讯等工程的拦路虎,也成了摆脱贫困的拦路虎,而扶贫干部们便是一个个打虎英雄,这些英雄是靠着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苦干实干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汗水和艰辛把大山与城市联接在一起,把产业与发展联接在一起,把党的政策和资金项目与山乡的神奇巨变联接在一起,把贫困群众的希望和现实联接在了一起。
贵州脱贫攻坚大业中,最应该树碑立传的就是这群可爱又可敬的人,这群走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扶贫干部,他们是一个群像,却又每一个人都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就是伟大的战天斗地、越是艰难越向前的中国精神。就像谢佳清走在竹元村险峻山路上写下的诗歌:“窄有窄的好处,如果路宽的话,怎么可能对两旁的油菜花,有这种触手可及的体验?”
去年,我完成了以邓迎香为原型的纪实报告文学《迎香记》,体现了贵州山区人民脱贫攻坚中可贵的“不等不靠不要”精神。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单行本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并选入中国首批扶贫扶智出版物。我觉得打动人们的不是作者和作品,而是作品中人物自己展现出来的光芒。
在贵州,有许许多多的第一书记、扶贫干部,黄大发、邓迎香、余留芬……他们的故事,就是贵州故事,更是中国故事。作为作家,我们杜撰出来的情节未必比他们真实的故事打动人,或者说,他们真实经历的酸楚苦累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比所有精美的创作都更打动人。所以,我们只需要去走进他们、走进山乡大地,感受贵州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忠诚的情感去记录他们、书写他们。也希望更多的地方能给予作家们更多走进一线创作采风的机会,让贵州脱贫攻坚故事汇聚成为一种精神和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
林吟:走在田野里,用笔记录书写这个壮阔的时代
采写者 林吟,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省作协理事,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玉兰》、儿童教学小说《作文学得快》、纪实文学《理想的韧度》《永远的忠诚》《在血与火中穿行》《绣娘》等。曾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乌江文学奖、金筑文艺奖等。
采访对象 张静,贵阳市修文县扎佐镇香巴湖村第一书记,现任贵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二级主任科员(兼任贵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修文管理部主任)。
2019年9月,我来到贵阳市修文县扎佐镇香巴湖村,采访第一书记张静,写成《大道尽处是桃源》一文。张静年届不惑,是贵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注册会计师和办公室主任,在2018年3月春天,被派驻到香巴湖村担任第一书记并挂职扎佐镇党委副书记,领导镇、村的扶贫攻坚工作。
张静书记在扶贫工作中不仅投入精力和资金,更投入情怀。她的“办公室”既在村支两委,也在村民的家中和田间地头。
张书记有一部小POLO车,她经常开着到村组的路口停下,然后徒步走进村民的家。她一走进村组,看见她的村民都会笑着打招呼:“书记来了?进屋坐下,喝点水。”连村里的狗见到她都摇着尾巴跟着走。张书记在村民家中坐下,听村民谈生活谈困难,给村民支招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张静的扶贫工作是走出来的干出来的,一年多时间,她和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使村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7户83人减至11户25人。
为香巴湖村的发展,张书记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靠近省城的香巴湖村并不是深度贫困村,在这样的村子里担任第一书记,“两不愁三保障”等民生问题并不突出,因此张书记考虑更多的是,在现有基础上怎样再上一个台阶。这是很考验第一书记的长远施策能力和大格局思想的。张书记在香巴湖村全力实施“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行“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扎佐的桃源水库将建成,张书记还有一个远景蓝图——把香巴湖村建成集农业观光、猕猴桃产业与桃源河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园,形成一条现代农业的观光旅游带,实现香巴湖村的深度产业调整。
这次采访,走在辽阔的田野里,看到张书记和村支两委干部以及驻村干部的工作,看到他们的汗水,深切感受到,扶贫攻坚是一件事一件事干出来的,如泥泞中行船,要付出全部的力量,绝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第一书记和干部们的坚韧的意志力,永不言败的战斗力,是扶贫工作的灵魂。扶贫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无数像张静这样的干部,是古老乡村的人工心肺,他们来到乡村,为乡村泵入新的思想、观念,使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乡村发生的变革极为深刻,是前无古人的。
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原因,贵州的脱贫攻坚战斗更为艰巨,难度更大,因此,贵州的脱贫攻坚也更为可歌可泣。这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是一篇值得载入史册的宏大史诗。作为作者,不应错过这伟大的历史时刻,应当走在田野里,用笔记录和书写这个壮阔的时代和生活。
>>>>>>>>>>
王剑平:讲好生活经验个体体验,就是最好的贵州故事
采写者
王剑平,省作协理事、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阳市作协副主席。原《花溪》文学月刊编辑,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七届高研班学员。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有作品译介国外发表,短篇小说《拾易拉罐的小男孩》获德国之声国际文学大奖最高奖。著有《城市形状——王剑平中短篇小说集》, 长篇小说《黔中护宝记》(《护宝记》),散文集《荒谬的眼睛》等。
采访对象
章峰,铜仁市石阡县周家寨村驻村第一书记,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员(副处级)。
我的采写对象是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周家寨村第一书记章峰,他是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员,两次驻村扶贫。
从贵阳至石阡周家寨村,全程250余公里,我的行进路线与之雷同。不同的是,我住几天,只走一个来回,章峰则走了无数个来回,住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能想象他的艰难。
一个完整的家庭,因他驻村,两个孩子分开带,一周还见不上一面,他与妻子的父母皆疾病缠身。追问于此,他只呵呵一笑。
但回顾第一次参加村民大会,谈到以前的党群、干群关系,他竟面带羞愧。
在我们这批采写的10位第一书记中,若算线性距离,不知我的是否最远?但听省作协的同仁说,我是第一个交稿的。后来,该书责编黄冰,编稿时给我打了个电话,狠狠表扬了我,说是要让我高兴一下。其实,采写这个第一书记,我真的很高兴,这个表扬也应该送给章峰,他一定比我更开心。我喜欢看他乐呵呵的样子,极其单纯,很有感染力。
我是本土生本土长的贵州人。小时候,我见过衣不蔽体的同龄孩子,见过被饥饿折磨的老人。上世纪80年代,我做过待业青年,外出打工被当过“盲流”。我还听我的父辈人说他们经历的种种贫寒景象。贫穷能击毁人心、冲溃道德,贫穷的后果是可怕的。如今,我正经历和见证着这种变化,作为见证者和记录者,就个体而言,我认为,自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参与者。
除参与此书的采写,我还到过贵州其他一些脱贫攻坚村寨参观,做过黄大发的专题采访。就我所见,“脱贫攻坚”是人心所向,是时代必须。
严格意义上的作家,不需要强调自己的地域身份。马尔克斯、福克纳、阿克列谢维奇,甚至一些刻意摆脱地域色彩的作家,从其作品中,你总能轻易找出地域里的蛛丝马迹。生于此,长于此,个体体验无以摆脱这种地域性硬核,讲好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体体验,就是最好的贵州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