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时令来看,冬天已经过去很久了,可邛江河岸的寒意还未全然散去,石板间的杂草依旧萧索,只窥见夹杂在枯草间的依稀嫩芽,只有他在宣示春的到来。 在邛江河边行走的日子里,我偏爱微雨斜飞的清晨,远眺圣墩山,浓雾还未散去,婀娜地摇曳在山腰,曾几次陶醉在这幅游动的山水美景中了。倘若是艳阳高照的午后,我几乎都是匆匆行过,偶尔远远地一瞥,也无心领略山河湖景。但我最想的,甚至幻想许多次的,还是在微雨的夜晚独自漫步游走在岸堤,畅想先贤的步调。遗憾许久之后,今夜终于来了。 黔中的初春多雾,今夜也如此。浓雾还未散去,夜色便已隐藏其间,悄悄地笼罩在了邛江河上。平日里挺拔的圣墩山,以及四周缠绕的群山,也都归于苍茫的无边夜色了。这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片河,一座城边的小镇,其余只有茫茫的黯淡了。我走上岸堤之时,夜色已更加浓厚了,盘行在文学桥上的霓虹灯也照亮了近处的浓雾,给平日里光秃秃的水泥桥增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 沿着河岸往下走,随即看到一片两河汇聚而成的湖泊,原本只是一条涓涓的溪流,在在下游的城郊,人工修建一道拦水坝,这片洼地就漫成如今现入眼帘的湖泊了。水面很静,静到足以让匆匆而过的行人察觉不出它在流动,——但它的确在流动。在四周一片静悄悄的环境里,远处的亮灯投射到水面时,一颗接一颗,一串接一串,直至组成一片白光延伸开去,斜身望去,那亮灯活了,在水面微微跳动,向远方招摇着奔去。站在一处突出的堤岸前,看着上下的湖面,此时虽是黑夜漫天,浓雾锁城,可整条河面跳动着五光十色的珍珠,也足以慰藉孤独者的灵魂了。 徐徐再走三五十步,河道稍微变窄了,四下的亮光和人烟也变得稀少,只有河对岸的甲山小镇还在浓雾里透出一排灯光,在一面雪白的砖墙的阻隔下,那排灯光零零散散地挂在对岸的窗里了。对岸的楼房倒映在水面,显得更加密集、热闹了,这竟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十里秦淮,只是这里并无多少闲人,河面也无画舫游荡,当然不及秦淮河那般繁盛,但也有一番欲言又止的诗情画意,算是孤寂的秦淮河了。 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很小,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到来,只在灯光的照射下,才看清这些微雨轻盈地从夜空飘下,附在衣服上,歪斜看去,就像凝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尖,轻轻晃动,还能看见细微的水珠在左右摇摆,活脱一群可爱的婴儿,不自觉的惹人怜爱。走了许久,在夜色的笼罩下,隐隐看见一个陌生的钓鱼人,我没打搅他的宁静,他也没妨碍我的自由,享受这难得的片刻的独处。人在岸上走,思绪早已随性飘飞在湖面,以及黑夜里的任意角落里了。回想起过去的日子,就像这看似平静的湖面,在黑夜的掩盖下,时间已悄然流走了,只剩下我独自在这里逐渐苍老。 过去的岁月,惊心动魄也好,艰难困苦也罢,都已隐藏进生命的无边夜色里了。然而,我是平凡的人,与寨上的人一样,与乡里的人一样,与这代人也一样,我们告别了土地,告别了故乡,前半生拖着皮箱流浪,到处求学问路,终于在茫茫大地上找到一处栖身之所,可是距离死亡还早,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要到哪里去?我们要到哪里去?正如这邛江水,会如何远去?是继续眼前的平缓,还是重蹈山谷悬崖,仍旧被迫必须惊涛澎湃?在夜色的笼罩里,在大山的阻隔下,在生命的变幻中,我不得而知。 作者简介: 王爱,贵州德江人,土家族,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任教于印江一中。出版小说集《梅雨人》。
来源:贵州作家·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