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28日,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数博会以“落实数字化战略 开启十四五新篇”为主题,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线下60多家、线上300多家书报刊出版机构,数字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机构、技术企业和相关展商参展。 过去一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逆势上扬 在第十一届数博会期间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 “逆势上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过去一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2020年,数字出版产业全年产业收入超过万亿元,达到11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 其中,除了移动出版、在线教育等新兴板块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收入分别达2448.36亿元、2573亿元之外,传统书报刊数字化的收入增幅也有上扬——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94.03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89.08亿元,增长了5.56%,高于2019年4%的增长幅度。 过去一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出版业加快了转型融合的步伐。大型出版集团在融合出版的理念与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出版单位聚力于业态创新与深度融合,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出版服务中的应用。 博览会现场,各类融合形态的产品琳琅满目。 《重器铸梦——探秘中国大科学装置》,选择我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10个大科学装置,使用VR、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手段予以介绍。传播载体则选择了光盘和App,实现跨媒体的传播。 “数字中国·大运河数字资源库”,集运河历史文献、研究著述、新闻资讯、地图、图片、遗产管理监测数据、音频、视频等资源于一体,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专业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挖掘、分析、重组,构建了一个关于运河的知识图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近年来数字出版蓬勃发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家园——主论坛上,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这样评价数字出版行业的态势。 多个专业论坛聚焦行业瓶颈 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除了主论坛和继续举办的中国出版业知识服务大会之外,还设有有声内容产业合作论坛、2021数字资源建设高峰论坛、中国报刊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第十一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版权运营与IP授权论坛、数字出版人才论坛、全国纸电一体供需合作论坛7个分论坛。 百余位专家、学者赴会,聚焦出版领域的数字资源建设、纸电一体报刊的发行、融媒体时代的版权保护、全球有声内容产业发展以及数字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 一家传统出版社,如何打造数字化的出版公司? “从观念意识、体制机制、人员配置到盈利模式,可能都是问题。”建知(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岳建光坦言。然而作为建工出版社的子公司,该公司从设立之初,就有着与传统出版社全然不同的“构造”——打破由内容领域划分部门的惯例,设立项目产品部、市场营销部、技术部、运营部等部门,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带动整个建工出版社各个部门参与融合发展。 效果颇为显著。该企业成立以来,带动建工出版社数字出版经济和销售收入爆发式增长——2017年刚成立时年收入仅600多万元,2021年前三个季度实现营收7700万元。 在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大背景之下,报纸再追求发行量还有必要吗?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谈了自己的理解:发行量大小是衡量一张中央党报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指标。 至于如何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精准做好报刊发行,陆先高认为,首先是办报人对自己的特色和读者、网友心中有数,更加聚焦特色;其次要用好发行数据、优化发行结构,分析一个地区发行量与人口总量、生产总值、组织机构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发行潜力和增长点。 移动互联领域,侵权高发。以北京某区法院审理的案件为例,90%的知识产权侵权案,发生在移动互联领域。如何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切实做好版权保护? “中文在线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存证、取证方面,建立了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一站式版权检测体系,改变了过去以人工为主监测是否侵权的方式,提升了版权保护的效率。”中文在线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谢广才介绍。同时,他呼吁全行业共同努力,为数字出版建设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赋能效果显著 “服务用户超过3000万人”“约15000册图书”“7000多万个知识点”……在本届数博会特设的“党史学习主题内容数字化联合展区”内,人民出版社展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颇为亮眼。 学习出版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新征程 面对面》等多部书籍的有声化制作同样广受好评。 “四部有声书总播放量突破1000万!”江苏人民出版社制作的《清廉领袖毛泽东》等有声书,在蜻蜓FM平台上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数字出版,也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为丰富的载体。本届数博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联合展区”等展览,便有这样的例证。 中华书局推出的“籍合网”,已建成包含“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华文史学术论著库”“中华善本古籍库”“红色经典报刊库”“中国木版年画考察”“中华石刻数据库”等多个子产品在内的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辞海》(网络版),除了条目释文与《辞海》(第七版)纸质版保持完全一致之外,还增加了7000余个汉字的约30000个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字形,展示汉字的早期形态和历史演变轨迹;增加了近1000位历代名家的单字书法16万余幅,充分展现汉字的形态之美。 “流淌千年历史的中国大地上,蕴藏着丰厚的文明成果。尽管近些年来,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赋能效果显著,但我国仍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因区域发展情况不同,未能实现数字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本届数博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范周对数字出版提出了更多期待。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