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悬挂于山巅之上。万物沐浴于溶溶的银光里。身置其中,宛若似幻若梦的仙境。四周除了秋蝉低呜、清风拂弄,一切生命都在歇息之中……。 就在这个当儿,远处山坳口袅绕的芦笙声传来,犹有仙乐吹奏飘逸人间之感。在静美的夜空中,方领略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诗句的绝妙。时约不长,老支书前来敲门叫我,说是邻寨“吃相思”的芦笙队伍深夜突访我寨,邀我等朋友一道去观闹热。当我们应声走出屋外,全寨己是火把如流。本寨的芦笙也“嗡咧咧、轰呐呐”地吹了起来,向来访的队伍发出接应的信号。不多时,跳月场上芦笙、炮声、人声不绝于耳,气氛不然。此时,寨中的跳月坪上也篝火熊熊。只见主客两支芦笙队围绕火堆,男吹女跳,交替转扭,直至主寨夜餐备好方才停下。此时,吊脚楼廊上用木板搭就的“长桌宴”早已摆放好火烧的腌鱼、腌肉、腌雀、大块白切猪、鸡、鸭肉;还有大砣香喷喷的糯米饭,桌边全是斟满的酒碗。当主客坐定,村支书双手托起酒碗站了起来,向同席的诸君道:“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深夜到我寨作客,这几年幸得有党的好政策,各级干部率领大家奋力脱贫攻坚,我们苗家才过上好日子,也才有扬眉吐气的今天。我们感谢党中央,感谢习主席! 来,按我们苗家的老规矩,先干三碗再讲。”于是头一仰,碗底已朝天。然后玩一招漂亮而滑稽的梁山好汉抱拳动作,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就这样,每人照村支书的样子各自干了三大碗。随之而来的就是“交杯酒”、“团圆酒”接二连三。那些开放的女性还不等男人的节目收场,就急匆匆地双手端酒挤到桌边,歌到酒随。一首首情切切,意绵绵,烧心燎人的酒歌,惹得客人心花体热,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灌得眼冒金花,肚胀人翻。酒量大的又重新组合,继续演唱酒桌上的城南旧事。就是这样,他们以酒为礼,从酒为歌,以酒为乐,直吃到晨光破晓。 第二天,芦笙场上更是盛况空前。经过一夜构思的苗妹们,几乎把全家的积蓄从头到脚都装扮一新。三五成群,四五一伙,头戴发簪、银雀;颈系项圈、银链;胸配银锁、银铃;繁花锦绣的花围裙护腰齐脚;翘头亮片花鞋更是精美迷人。可以说,全身几乎都是银的包装。她们蹁蹁步入月场,随着芦笙汉子近乎癫狂的调节奏扭、踏、转、走,尽力展现千般柔情。时而轻摇慢舞,时而动作狂劲。苗妹们的大山“迪斯科”在跳月场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让人震撼。精美的特写镜头,把我朋友一挎包胶卷拍摄得一干二净。尚有几个鹰眼钩鼻的老外,也不时地举着胸前一节节铁筒筒,象小孩捉猫猫似的,在人群中钻出钻进,“咔嚓、咔嚓”地捕捉苗乡风情。啊,君不晓,几节竹棒棒吹出的音韵虽不及城市大舞台的西洋大调之高雅,但吹出的“高山流水”让人总感到舒心愉悦。两寨人的情感,几代人的生死恋,通过音管的交流,一直千年固守着与邻寨的祥和与友好。 吃罢午饭,客人即将起脚道别。于是那缠绵的“拦路歌、拦路酒” 又使你骨舒筋麻,双脚如铅。村口、路头,打扮时着的姑娘更是以放势的姿态,用她们巧手织就的各种织锦拉成“警界线”拦住客人。手持斗满权威的牛角酒,唱着那些我们似懂而非懂的音曲,轮番向顽皮的青年敬酒。她们脉脉含情的眼神,微带羞色的浅笑,都显出山里人所特有的风姿。酒礼毕,客人请求让路。但拥有当日专利特权的姑娘们打死也不肯放行(特别针对青年小伙子)。非要试探小伙们这几年“下海”打工捞钱,衣袋子“钞票”的分量,丢下“买路钱”不可。如不从者,你就是采取所谓的“革命行动”也冲不出她们那一排排大山的阻拦。时间在无止境的纠缠,在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的情况下,这些客人只好拿出一张张“大团结”买路通过。还有些故意逗姑娘不想出钱的小伙子,竟被姑娘施展野性和泼辣,用织锦和布匹把敢于抗衡的那位小伙一层层缠住,“强迫”他出钱买下,直到姑娘们感到心满意足才给于放行。哈哈,有经济意识的苗家姑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劫了一次“皇纲”,发了一笔“洋财”! 客队的芦笙走了,人群还在数里相送,“莫丢久,望你们去了又转来!”飞歌的余音仍久久地在山涧回荡……。 啊,苗乡醇香的酒,苗家浓浓的情,苗乡人们的生活之所以得到如此变化,这不是党的富民政策在苗乡深化的结果吗?! 作者简介:
吴正豪,男,苗族,贵州省作协会员,榕江县苗学研究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