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珠穆朗玛 ཇོ་མོ་གླང་མ།

0
回复
4781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5-28 11:18:5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5月27日11时
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
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
测量队竖立起了觇标
安装GNSS天线
利用最先进的国产设备
获取全新的珠峰测量数据
正是45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

(黄家林 布面油画 珠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03.jpg

珠穆朗玛
是人类最狂野的梦想与目标
世界上只有0.00006%的人类经历过

(仰望珠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07.jpg

自1960年中国登山队
实现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以来
珠峰北坡登顶已累计达到3019人次
截止到2020年2月
约有4469人成功登顶珠峰
总登顶数约为7646次

(绒布寺与珠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10.jpg

珠峰的英文名 “Everest”
源于英国人George Everest
19世纪中期他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
英国人一心想称霸世界
他们忙着征服
忙着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命名

(珠峰山体局部)↓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16.jpg

在尼泊尔
珠峰被称为“Samarghata”
即“萨迦玛塔峰”
意为“地球制高点”或“天空之神”

(喜玛拉雅快速变化的云层)↓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20.jpg

在中国
珠穆朗玛是藏语“ཇོ་མོ་གླང་མ།”的音译
藏语“珠穆 ཇོ་མོ”是女神之意
“朗玛གླང་མ”是“母象”的意思
整体意思为“大地之母”

(从5400米处远眺珠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23.jpg

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
珠峰位居第三
又将其称为 第三女神

(珠峰旗云)↓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27.jpg

珠峰巨大的山体上
真的有一张大地之母的脸庞
我第一次见到是站在绒布寺后面的经幡林
在牦牛工的指导下认真观想
是的 我见到了大地之母的脸庞
那一天
我摘下帽子磕了三个头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31.jpg

珠穆朗玛
站在地球上最高的位置
她从何而来
又将去向何处
(山顶刮起了大风)↓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34.jpg

如果把时间线拉得足够长时
永恒也会是“变化中”的永恒

(珠峰顶部的岩石)↓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38.jpg

珠峰靠近顶部有一层黄色的岩石
这是珠峰最具标志性的一层岩石
俗称黄带层在海拔8200米至8600米的高度
在它的上方
从大约8600米至峰顶
岩石转变为灰色的石灰岩
在它的下方
从8200米向下延伸至大约7050米左右
岩石变成明显更黑的变质岩
以黄带层为标志
珠峰的7000米以上部分
可以分成三层截然不同的岩石

(日落时的珠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42.jpg

1960年和1975年
中国珠峰科考队在登顶时沿途进行地质考察
将它们自上而下命名为
“珠峰组” “黄带层” “北坳组”
并首次确认这三种地层最初都形成于古代海洋
珠峰的顶部  曾经是一片远古的海洋

(珠峰的地层划分简图 | 黄带层(YB)上下,分别是基本未变质的珠峰组(QF),和明显变质的北坳组(此图中缩写ES并非“北坳组”对应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另一个内涵相同的英文名缩写),底部的绒布组(RF)是更加古老的变质岩基底)↓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47.jpg

(珠峰冰川分布图)↓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50.jpg

距今约1.2亿年的白垩纪
印度板块已开始向北移动
最快时的运动速度甚至介于每年8.5-20厘米
当板块相撞时开始了“造山运动”

(远眺珠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54.jpg

这是这颗星球上
最原始的力量释放
板块之间的挤压
使水平距离剧烈缩短
垂直海拔将剧烈升高

(喜马拉雅山脉地层剖面示意图 |STD、MCT、MBT都是大型断裂带名称的缩写.其中,STD是藏南拆离断层,前文提及的珠峰顶部两条断裂属于STD.观察图中珠峰的结构,可见它由上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和下部的变质岩组成)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258.jpg

造山抬升也有对手
那是风化破坏
它们是一对永恒的冤家
在长达4000万年的造山过程里
喜马拉雅的最大抬升高度约有20~25千米

(山体隆起时形成的巨大皱褶)↓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02.jpg

(充满皱褶的山体下的民居)↓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05.jpg

各种外力作用风化掉的岩石
至少有12千米
看起来
在漫长的几千万年的时间里
山体隆升得越高
被破坏的就越厉害

(珠峰的山体)↓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15.jpg

能够最终能留在高山之巅的岩石
如果不是特别坚固
就一定是特别幸运

(近距离观察珠峰主体)↓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20.jpg

时至今日
印度板块仍以每年3.5-5.0厘米的速率向北运动
这种运动推动着珠峰
以每年4.2厘米的速率向东北方向移动
也使珠峰以每年0.3厘米以上的速率持续抬升

(加乌拉山口南侧的喜玛拉雅山脉)↓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24.jpg

但珠峰的终极命运是什么
它会无限长高下去吗
是风化大于抬升
还是抬升大于风化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卫星地图视角下的喜玛拉雅)↓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31.jpg

很明显
是亚欧大陆腹地阻挡了珠峰
向东北方向无限运动
并迫使其向西 向北 向东甚至向南运动
原本驱使着珠峰前往更东部的能量
转变为中国西部地震的能量之源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35.jpg

也许最终珠峰将消失
那就是我们
以年为单位去看待世界的人眼中
永恒中的不永恒

(六千米处冰川推移形成的砾石堆)↓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38.jpg

大多数人第一次亲眼见到珠峰
是在珠峰的游客大本营
他们在那里遥望这世界的最高峰
因为视场的关系
也因为人们来到这里的时候
忘记了自己踏在了海拨5200米处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43.jpg

珠峰与此时的他们
落差只有3000多米了
这高度让人失望了
人们会失望珠峰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雄伟
人们显然更会忘记
山是要走到跟前才知道高
所以 要体验到真正的高
必须先经历望山跑死马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48.jpg

普通人有可能登顶
并不意味着简单
更不意味着有钱就可以
因为有钱了 你可能也登不上去
首先要直面死亡
截至2010年攀登珠峰的死亡率达4.3%
每年均有伤亡
截至2017年5月21日
至少有290人死于珠峰攀登

(珠峰顶部同时出现了旗云 英状云 迭浪云)↓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52.jpg

峰顶含氧量大约为海平面的30%
登山途中可能遭遇的情况如下
零下几十度 夺命冰裂缝
风雪肆虐 雪崩 冰崩 滑坠 大风 高原病
有可能这些将全部经历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357.jpg

北坡攀登的费用
2020年是人民币45万
不包括协作小费
不含括个人装备 不含8000米级装备

(大本营至过渡营地 冰碛湖)↓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03.jpg

登珠峰首先需要从
登上5000+的山峰开始
然后6000+
然后 7000+
然后先上一次8000+
这可能需要五年或者十年的时间
如此 每向上走一步都是漫长的过程

(绒布冰川冰碛湖)↓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06.jpg

且必须要一直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需要坚持锻炼
比如每天负重40kg锻炼2小时
每周游泳两次
每次坚持2小时
每周三次10公里跑步
还有系列的柔韧性和稳定性训练
等等

(东绒布冰川)↓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14.jpg

这之后将获取攀登珠峰的资格
来到珠峰登山大本营
开始为期起码一个月的适应性拉练
以及等待登山窗口期

(随全球气候变暖快速消退的绒布冰川)↓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10.jpg

最后有一天
开始准备发起冲锋

(月光下的珠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18.jpg

(珠峰北坡攀登路线图)↓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21.jpg

第一阶段
从海拨5150米的珠峰北坡大本营出发
抵达海拔5800米过渡营地
约10公里 徒步6小时

(卫星视场下的大本营)↓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25.jpg

(珠峰登山大本营)↓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28.jpg

(珠峰过渡营地 海拨5800米)↓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31.jpg

(过渡营地位置图)↓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35.jpg

(过渡营地附近的冰川)↓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39.jpg

第二阶段
从海拔5800-6500米前进营地
行进约9公里 4个半小时后
抵达海拔6500米的ABC 营地
在这里需要等待天气和登山窗口
继续出发需要运气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43.jpg

(6500米 ABC营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46.jpg

第三阶段
从海拔6500--7028米
抵达北坳C1营地
距离约3公里
需要攀登
一个海拔落差约400米的冰壁

(大冰壁)↓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50.jpg

约需用时 4-6小时
在7028普通人已经需要
24小时吸氧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54.jpg

登山者需要在拉练期间完成一次7028
才能取得最后冲顶资格
才能进行下一阶段
第四阶段
自海拔7028--7790米至C2营地
途中要经过大风口
约1800米
大约4-8小时可抵达

(从7790回望7028  大风口就指山脊处)↓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458.jpg

(7790营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02.jpg

(7790营地位置图)↓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06.jpg

第五阶段
如果天气晴好
将从海拔7790前往8300米
距离约1000米
8300米处是突击营地
这将用时将约4-8小时

(8300米突击营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17.jpg

第六阶段
在突击营地休息数小时后
根据天气和峰顶情况
从8300开始向着顶峰
正式冲顶
距离约2000米

(突击营地)↓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21.jpg

(突击营地位置图)↓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24.jpg

凌晨就必需出发
这是整个攀登过程中
最艰难最著名最危险的
第一 第二 第三台阶
尤其是第二台阶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27.jpg

(珠峰顶部的岩层和积雪)↓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31.jpg

位于珠峰北侧海拔8680-8700米之间
其中一段近乎垂直的4米峭壁
是通往山顶方向的唯一途径
也是珠峰登顶过程中最难的一道鬼门关

(从8400米到珠峰顶部)↓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34.jpg

珠峰北坡路线首登之前
英国人曾经花了17年时间
也没能攀上第二台阶
直到1960年
中国登山队用搭人梯的方式
首次攻克这个难点

(已经通过了第二台阶的登山队)↓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37.jpg

后来中国在这里
架设了一架铝合金的“中国梯”

(正在通过中国梯的登山队员)  ↓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41.jpg

一切都顺利的话在4-8个小时内
将登顶成功
在峰顶的停留时间
取决于队员携带氧气的余量
以及当时的天气状况
多一分钟的停留
都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一般登顶的人会停留 20分钟
开始下撤

(在星球上最高处 珠峰的影子如同金字塔般投在大地上) ↓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44.jpg

从峰顶到6500米的ABC营地
是一段漫长危险的距离
约8公里每个人的体能和运气不同
大多人会在5-7小时 完成下撤
危险多在这一过程发生

(星球最高点的俯瞰)  ↓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48.jpg

第七阶段
这是愉快的徒步下撤段
从6500米的ABC营地
回到5150米的登山大本营
回到人间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53.jpg


本期合作支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藏有限公司
微信图片_20200528130611.jpg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友谊的永恒象征,双方就珠峰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一直深入合作,将共同宣布珠峰高程重测,并开展科研合作。国家自然资源部、国家体育总局计划于2020年9月底完成测量和数据处理任务(登顶测量于2020年5月27日进行),这是新时代里我国国家科研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对于运营商中国移动来说,珠峰高程测量的通信保障工作既是考验也是使命。本次通信保障要把5G送上珠峰,目标是对大本营、前进营和珠峰峰顶进行4G/5G网络覆盖。


从1G落后、2G追随、3G突破、4G同步,再到5G领先,中国的通信技术行业始终在向上攀登。“无论是2G、3G还是4G时代,还是今天的5G来临,中国移动网络从未在珠峰缺席。”这当然也是中国移动的攀登之路。

2003年5月22日,
中国登山队在海拔8848米珠穆朗玛峰峰顶
使用中国移动网络打通了电话
并用短信通告了这一喜讯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558.jpg

2005年8月18日
中国移动在珠穆朗玛峰5100米绒布寺开通基站
2007年11月13日
中国移动建成珠峰6500米基站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601.jpg

2008年5月8日
北京奥运圣火登上8844.43珠峰峰顶
新华社通过中国移动2.5G GPRS网络
从地球之巅成功传回全球首张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照片
成为刷新世界移动通信史的壮举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605.jpg

2010年12月12日
中国移动采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3G TD-SCDMA在珠峰绒布寺开通3G基站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608.jpg

2013年6月11日
中国移动采用我国主导的4G TD-LTE
在珠峰大本营开通4G网络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611.jpg

2019年5月16日
珠峰首个5G基站顺利开通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614.jpg

2020年4月30日
中国移动完成全球最高
珠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5G基站建设开通

微信图片_20200528105618.jpg

“在珠峰建站,工程建设难度比想象中更难”。由于5800米和6500米营地距离遥远,有近20公里的高海拨徒步路线,所有基站和供电等设备是由46头牦牛以及人工驮运上去的。传输光缆要从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布放到6500米前进营地,共计需要铺设25公里的光缆。“一盘3公里的铠装光缆重达700kg,25公里的光缆重达5.8吨,这些全部要靠用人工扛上去。在珠峰这样一个走路都要大喘气、天气又及其恶劣的地方,运输一盘3公里的光缆需要40人同时肩扛。”尽管预计过难度,但实际困难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一群扛着传输光缆的人在风雪中脚步蹒跚、气喘吁吁、负重前行——这就是建设人员布放传输光缆的真实画面。在这群勇士们的努力下,4月19日下午,5800米营地5G基站开通。此后,在经历了暴风雪和落石干扰之后,4月30日15:50分,在俗称“魔鬼营地”的前进营地,6500米5G基站成功开通。

此次5G信号建设与正在开展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同步进行,经在珠峰大本营的现场实测,5G 100兆赫独立组网模式的下行峰值突破每秒1.6G,上行速率最高可达每秒215M,这样的速率可以有效满足珠峰上4K和VR高清直播要求,当信号回传到所有人的手机屏幕的那一刻,祖国的强大,在这一刻得以彰显。

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藏有限公司,致敬!
向攀登珠峰所有的幕后英雄们致敬!


我的攀登日记全过程视频提供
贵州省登山队队长 黄春燕
高山跟拍 旺堆次仁 索朗次仁



谨以此文
向为祖国荣誉攀登珠峰的人们
向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队员们
向所有曾经奋力攀登珠峰的人们
向所有为攀登珠峰提供服务的人
向所有正奋力攀登人生珠峰的人们

致 敬

特别鸣谢我的好友
黄春燕
谢谢她在2017年
历经艰难险阻完成拍摄

特别鸣谢西藏画家 黄家林提供珠峰画作
特别鸣谢 部分航拍素材提供者摄影师 雁海


卡布
2020年5月27日成都

本文参考文献

[2]李建忠. 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古地磁和磁组构研究及喜马拉雅隆升[D]. 成都理工大学, 2006. Sakai H, Sawada M, Takigami Y, et al. Geology of the summit limestone of Mount Qomolangma (Everest) and cooling history of the Yellow Band under the Qomolangma detachment[J]. Island Arc, 2005, 14(4): 297-310.

[3] 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第四版)[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4]  Jade S, Shrungeshwara T S, Kumar K, et al. India plate angular velocity and contemporary deformation rates from continuous GPS measurements from 1996 to 2015[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1): 1-16.

[5] Sakai H, Sawada M, Takigami Y, et al. Geology of the summit limestone of Mount Qomolangma (Everest) and cooling history of the Yellow Band under the Qomolangma detachment[J]. Island Arc, 2005, 14(4): 297-310.

[6] 刘超, 王国灿, 王岸, 王鹏, 任春玲. 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J]. 地学前缘, 2007(06):275-283.

[7] 王洪浩, 李江海, 张华添,等. 华北陆块中奥陶世绝对位置探讨[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 000(001).57-66.

[8] 李江海, 等. 全球古板块再造及古环境图集[M].

[9] 王成善. 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地质与大陆古海洋学[M]. 地质出版社, 2005.

[10] Fielding E J. Tibet uplift and erosion[J]. Tectono    physics, 1996, 260(1-3): 55-84.

[11] 邹光富, 周铭魁, 朱同兴,等. 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J]. 古地理学报, 2007, 9(1):1-12.Jade S, Shrungeshwara T S, Kumar K, et al. India plate angular velocity and contemporary deformation rates from continuous GPS measurements from 1996 to 2015[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1): 1-16.

[12] Yang X, Peel F J, Sanderson D J, et al. Episodic growth of fold-thrust belts: Insights from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J].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7, 102: 113-129.

[13] 岳乐平, 邓涛, 张睿, et al. 西藏吉隆—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古地磁年代学及喜马拉雅山抬升记录[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6):1009-1016.

[14] 王成善, 戴紧根, 刘志飞,等. 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和研究方法:回顾与进展[J]. 地学前缘, 2009, 016(003):1-30.

[15] Scotese, C.R., 2016. Plate Tectonics, Paleogeography, and Ice Ages, (Modern World - 540Ma), YouTube Animation (https://youtu.be/g_iEWvtKcuQ)刘超, 王国灿, 王岸, 王鹏, 任春玲. 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J]. 地学前缘, 2007(06):275-283.

[16] 刘德民, 李德威, 杨巍然,等.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147-152.

[17] 陈智梁, 刘宇平. 藏南拆离系[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1996.Yang X, Peel F J, Sanderson D J, et al. Episodic growth of fold-thrust belts: Insights from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J].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7, 102: 113-129.

[18]尹集祥, 郭师曾. 珠穆朗玛峰及其北坡的地层[J]. 中国科学, 1978(01):92-104+127-128+130.

本文视频剪辑指导 卡布  

本文视频剪辑师卡布的御用剪辑师  叶二娃

本文地图示意图制作  卡布的贴身侍卫 尕玛旺加

本文插画  卡布老爷的十八线不靠谱插画师 藤藤  钟小贱  叶二娃

来源:卡布khab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