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坦尼克号》最叫我感兴趣的是它的古典加通俗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有极普泛的覆盖面。
这种价值观念说简单了不外乎真、善、美。这三个字已经被讲得很滥,又早在现代、后现代面前过了时。却原来被宣布为过时的东西也还有生命力,有时过时的力量超过了行时的泡沫,这的确发噱。
人们恰恰在眼花缭乱日新月异的思潮冲击当中,钟情于某种相对稳定乃至古老的东西;人们渴望着某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古典与永远。
——王蒙
如今“小鲜肉”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代表着一个没有太多实质能力却又活跃在大众视野里的群体。他们往往被过度消费,成为快餐时代的受益者,同时也备受争议。人们厌烦炒作的方式,却又频频为炒作买单,这或许是这个时代的通病。但是不得不承认和接受的是,商业化的宣传早就出现在我们必经的时代之路上。
作家王蒙在全新散文集《人生即燃烧》中说:商业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沸沸扬扬的质疑声中,推动着历史快速前进,不再回头。
我钟情于《泰坦尼克号》背后的东西
王蒙
大片《泰坦尼克》商业上的成功已不待言——当今世界上,文化产业的可能性正在拓展。
一位小经沧桑、精通几国文字又在商海中游泳颇有效益的留学生告诉我,他看了电影,觉得震撼灵魂。
关键在于《泰》的配方完全符合一部成功的商业大片的要求:
骇人听闻的高投资大制作先声夺人,
现代的科技和电影特技令人咋舌,
戏剧性极强的故事情节,
爱情至上,
把影片的主人公放到了最最严峻的生死考验关头,
令观众叹为观止的巨大场面(有的地方干脆是“人海战术”),包括豪华场面、惊险场面、恢宏场面、庄严场面和灾异场面等,
招人喜欢的俊男靓女的不乏激情的表演……
一分崇高、一分纯洁、二分善良、半分丑恶、半分叹息、二分令观众干瞪眼的豪华、一分半恐怖、一分正义再加半分虚空——其酸甜咸淡都正可口。
而最叫我感兴趣的是它的古典加通俗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有极普泛的覆盖面。
这种价值观念说简单了不外乎真、善、美。这三个字已经被讲得很滥,又早在现代、后现代面前过了时。却原来被宣布为过时的东西也还有生命力,有时过时的力量超过了行时的泡沫,这的确发噱。
人们恰恰在眼花缭乱日新月异的思潮冲击当中,钟情于某种相对稳定乃至古老的东西;人们渴望着某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古典与永远。
片中也有对大自然例如大海的敬畏、服膺与热爱,对尽职尽力的恪尽职守者的尊敬,对临危不惧特别是先人后己的道德勇气的张扬,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即不愿意把人的弱点写得太淋漓尽致太丑陋,不愿意把人写成狰狞残酷的怪兽。
这些老一套的观念,从莎士比亚到莫里哀,从关汉卿到曹禺,其实是没有什么歧义的,几乎是人类所共享共识。
在作品当中替劳苦大众说了几句话,或者声明自己是站在了下层大众一边,固然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连美国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也如是做过了嘛。
问题还不仅在于价值观的通俗加经典的普泛性与无可争议性,我觉得《泰》片在表现“终极关怀”上也还可以。
冰海沉船的场面令人想起远古的洪水,想起诺亚方舟的故事,想起基督教文明的积淀。茫茫的大海的形象与苍茫而又真挚的歌曲,似乎表达的不仅是沉船者,而是整个人类对于宇宙时空的无限和生命无常的刻骨感受。
豪华的,崭新的,气宇轩昂不可一世的泰坦尼克号轮船,触礁后千疮百孔、危机四伏、惶恐无地、回天无力的破船,与海底的锈得不能再锈了的烂船死船古船即船的遗骸的对比,不能不叫人想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者佛教讲的生住异灭生老病死。
或者从儒家的观点来看,沉船的故事说明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会令人沉思历史的各种兴衰沉浮。是的,泰坦尼克的故事里包藏着一种大悲哀,大教训,有警策存焉,令学问平常智商也平常的观众看过后唏嘘不已。
商业化的东西也能表达古典与终极?是的,不但可能而且必须。
当然,这种古典与终极要以观众能够接受为度,不能太独创太深奥太抽象了,它又是有限的叫作有限终极或有限哲理,或者叫作常识以内的终极眷注,你从中得不到新的认知新的思维的启示——大学问家不会太为它喝彩。
商业化说到底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的前提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就是说希望自己有市场而不是没有市场。
如果你为了争取受众而牺牲了自己的艺术独创,而你的艺术独创确实又很天才很伟大,那是太可惜了。但那与其说是商业化潮流之罪不如说是你缺少操守之过。
我以为一个真正天才的与郑重的艺术家,根本不存在为了商业化而牺牲艺术的可能,艺术人格、才能与修养连这么点免疫力都没有,能够是天才的与伟大的吗?
至于一个平庸的艺术从业者,有了商业化追求固然搞不出杰出艺术品来,但没有了商业化思路或表示极端轻蔑商业化,就能搞出杰作来吗?
我也深表怀疑。
说实话,如果我们至今没有拿出当今的《红楼梦》来,恐怕只能怨我们自己没有曹雪芹的出息,而未必应该太多太多地怨完了政治再怨经济,怨完了头头再怨歌星与卡拉OK。
至于教化方面的考虑当然更不能排除受众。一个乏人问津的作品,再提倡再给奖再贴标签也是徒劳的。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商业化可以涵盖一切,而只是说商业、教化与艺术独创性的追求,既有相抵牾的一面也有相作用的一面。
美国也好别的国家也好,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的艺术家其实是很愿意标榜自己的电影制作的艺术性与非商业炒作性的。
一方面,奥斯卡奖的十一项大奖与金球奖的四项大奖都被《泰》片夺走,另一方面是英国的电影学院评奖坚决不买《泰坦尼克》的账,一个奖也不给它。
一方面是美国的各种通俗杂志以里奥的照片做封面,另一方面是他在奥斯卡评奖过程中连提名也没有;他也就干脆没有参加奥斯卡的颁奖典礼。
我看这也说明了某些问题,即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的文艺环境里,你想得到所有的百分点是太难了。以一己的标准抹杀一部广受欢迎的作品也同样是太难了。
至于以不看来表达自己对于商业化的拒绝,却多少给人以捂上眼睛以保持纯洁的天真感,看完了再否定应该也还来得及。当然,也可以说,那么多的杰作“精品”还看不过来呢,谁有空闲去看一部好莱坞blockbuster——大片?
那是太对了,我向你致以缪斯名义的敬意,并为自己的居然频频未能免俗而不好意思。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