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把朱琺的新作《安南怪谭》归入某一种文本类型的话,我想,这也许算得上是中国当代小说中十分罕见的学者小说吧。作者本人身为古典文献学的博士,又长期在高校任教,其专业背景的渗透在文本中随处可见。考据的方法,史料的运用,观点的梳理与阐释,以及对异体字的偏爱,都使人实在很难对作者的知识学养视而不见,会产生“学者小说”的感觉也是很自然的。但从本文的美学趣味上讲,作品中时时透露出来的那份怪异和荒诞感又带着轻盈奇异的美感。于是,看《安南怪谭》便构成了一次相当有趣的阅读经历,除了对小说内容时不时地啧啧称奇之外,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做到如揉面团一般将那假里透着真,真中又明显带着怪诞的感觉表现出来的?他是如何平衡那些截然不同的创作元素,并将之糅合成只属于自己的风格的呢?
显然,所谓“怪谭”,“怪”理应成为小说第一重要的风格要素。作为叙事类作品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素来便有“志怪”的传统。从《山海经》和到《搜神记》,上古神话、民间传说同样也是《安南怪谭》的主要故事来源,加之作者擅长使用现代汉语对文言文本进行改写,并且之前便已有改写《诗经》的写作实践,这就使得这“怪”能够穿越历史和语言的屏障,被重新挖掘展现。笔者认为这一类的写作,实际上是一种立足于当下的再创作行为,是借着现代人的情感与思想来重新处理远古神话与传说,以符合现时的审美趣味与表达特征。但同时,“怪”本身又是一种另类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在这方面可以说并无古与今之分,过去与现在之别。怪诞而戏谑,奇幻而诡异,奠定这类作品基调的往往是一种有意识的对正统叙事的背离,有正必有邪,有庄严也必有怪诞,这可以说是一种“变形的艺术”。
可若只将这小说定义为“怪”,又似乎并不完全恰切。从形式上看,作者似乎也在竭力使这本小说看上去比较靠谱,像那么回事儿。比如说强调对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搜集注疏,以及对它们进行各种阐释时所突出的条理性。于是除了充满怪诞奇想的正文部分,我们也可以读到作者在这些故事后面写下“按语”,名之“琺按”。相对于故事本身的妙趣横生,这些按语的书写风格显得更具“学者范儿”,表现出相对严谨的思维方式与非常科学的考证逻辑,这仿佛是在有意识地引导人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这本书真的是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成果,是通过孜孜不倦将远古传说还原重现,为今人记录下一份切实可靠的“研究记录”。
鲍德里亚在“仿象理论”中提出当代世界是一个依靠规划来建构的世界,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在《安南怪谭》中得出“现实乃是一个依靠虚构来创造的现实”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呢?无论如何,朱琺一直试图在虚构与真实、怪诞与庄严中找寻平衡的努力是切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文学创作一直需要面对的张力。怪乎哉?不怪矣!在奇诡邪趣的故事表象背后,我相信作者一直在不知疲倦地渴望认识这个世界。真作假时假亦真,以文学辨明真假或许是虚妄的,但用写作呈现真与假、奇与理之间深刻的辩证关系,却实实在在是充满挑战和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