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宅家的日子里,我收到了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副主任、现任北京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蒋元明先生寄来的随笔杂文精选《人生似远游》(农村读物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读之有足不出户、畅游天下的感觉,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蒋元明先生的了解和敬佩。
蒋元明,重庆人,与共和国同龄。他20岁从军到青海,后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在《人民日报》先后任文艺副刊编辑、副刊主编、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我在与他未曾谋面前就知晓他的大名,曾在国内许多大报大刊上零零散散读过他不少的杂文和随笔作品。相识后,我们先后一起去福建莆田和安徽芜湖采风,经常在一起参加首都杂文界作家的活动。文如其人。在他身上,既有军人的耿直、执著、仗义,又有文人的儒雅、睿智、风趣,是一位亦师亦友的可交之人。
读罢《人生似远游》,掩卷沉思,蒋元明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倘若用一条主线串起来,这就是:爱。
从骨子里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亲两三岁就没有了娘,十几岁即外出打工,挑过烂泥巴,卖过臭苦力,经历过抗战时期的“重庆大轰炸”。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求解放,他家才过上了新生活。因此,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新社会好,共产党亲,立志长大成人,报效祖国。从军以后,在领略祖国疆土之辽阔博大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解放军官兵卫国戍边的艰辛,受到了系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南开大学深造后,又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工作,长期办文学副刊,致力文学发展和培育文学新人。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在家里享清福,而是迈开双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游历祖国名川大山,写了大量的游记,许多都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用。正是由于有了从心底里对祖国的挚爱,才使得他看山山美,看水水靓,努力挖掘出山水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读者提供更多精神食粮。
对父母、亲人充满孝心和爱心。在蒋元明的笔下,母亲是那样的善良、勤劳。在农村,她独自拉扯5个儿女,用背篓背大儿孙两代人。困难时期,过年巧手制作颇具地方特色的“灰水汤圆”,好年景则以核桃仁、黑芝麻、花生米捣粹,加拌红糖与热猪油混合而成香香的“汤圆馅”。父亲吃苦、耐劳、朴实,奔波在重庆城、北碚、澄江等地工作,入了党,多次被评为先进模范。退休后,父亲常坐茶馆“摆龙门阵”。为了让辛苦一生的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在父母80岁之后,蒋元明在家庭里启动“十年养老工程”,全家总动员,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且,这一切都做得特别自觉、自然。他认为,照顾自己的父母,不仅是知恩图报、做儿女天经地义的义务,而且也是一种能够在家族中传承的道德品质和长寿基因,是会荫及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在蒋元明和其弟弟妹妹的精心护理下,父亲活到94岁,母亲活到91岁。孝心可鉴,爱心无价。
老天像是故意在考验蒋元明。他的独生子蒋萌,在不到10岁、上小学五年级时,被诊断患有脊髓肿瘤重症,这种病贯穿颈椎到腰椎,造成脊柱侧弯、脖子和手臂疼痛难忍,最后导致全身瘫痪,以至危及生命。为了治疗儿子的病,蒋元明跑遍了京城的各大医院,后又远赴上海,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换回儿子常年在轮椅上生活的一条命。儿子因病不能复学,蒋元明没有放弃培养其成才的努力。他发现儿子身上有一点长进,就及时予以鼓励;了解儿子有某种学习兴趣,就千方百计给予支持,尽心把他引上写作道路。他还和夫人一起自驾游,陪儿子坐着轮椅到全国各地旅游观光。在父母的呵护下,蒋萌自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英语课程,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爱上了网评和文学写作,担任几个国家级网站的“特约网评员”,被东方网评为“优秀网评员”,人民网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网评人”。后被正式录用为人民网的编辑、评论员,独立主持网络栏目。出版了自传体纪实长篇文学作品《生命是劫后重生的奇迹》,先后加入了北京市杂文学会、中国作家协会。去年,又被团中央授予“爱岗敬业”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人民日报》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他自强不息、刻苦成才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蒋元明的博大爱心,使一个身有残疾的儿子,成为自己今生“最好的作品”,为爱能创造奇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蒋元明十分珍爱自己当兵的历史,他在《永不消逝的军号声》一文中说:“我忘不了青海,忘不了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能听到军号声,不管见到哪一个穿军装的人,就想上去说一声:我也当过兵……”为什么他对军队有如此的爱,只因为他觉得“军人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军人是一群热血男儿!”蒋元明对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报社工作岗位情有独钟。他在《秀才人情纸一张》一文中,通过叙述与老报人范敬宜交往的历史,流露出自己对办副刊30多年的留恋与珍惜,文以载道,以文辅仁,以文会友的情感跃然纸上。
远游处处是故乡。蒋元明自青年时期离开故土重庆,一直在外闯荡,从青海到天津、北京,退休后又像一只辛勤的蜜蜂,遍走神州,将自己的性情和寄托不断倾泻于纸上,在边塞、都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山山水水间,采撷最美的风景和花蕊,寻找心灵的归宿与生命的启迪。这无疑是既平实朴素、辛劳不懈,又瑰丽绚烂、充满爱意的人生。
但愿他的这种大爱,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承、发扬光大。
来源:文艺报 作者:马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