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文学的地域性如何把握?20余位贵州文人在石阡对话

0
回复
2252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9-17 14:31:1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议现场


文学都必然带有地域性属性吗?对于文学的地域性,作家是该坚守,还是努力超越?近日,来自贵州各地的20余位代表性作家、诗人、评论家齐聚石阡,开展了一场“上山下乡”的采风活动,并在期间举行了“贵阳诗歌沙龙”第八期——“文学与诗歌地域性学术对话交流会”。学术交流会由诗人、诗评家赵卫峰主持,话题围绕文学与诗歌的地域、民族、乡土特性等方面展开。


努力从土地根性到文化根性

曾获全国民族文学骏马奖的作家、黔南州文联副主席孟学祥表示,乡土在文学里基本被认为是正面、应该写且易写的常规性主题。每个作家都有一块与生俱来的精神地域,也即是存在的一种地方根性,但写作不应只一味沿袭和滞留于乡土写作的婴幼期,而要努力从土地根性递进到文化根性。


诗人、黔西南州作协副主席牧之认为,写自己熟悉的人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地方,这是必须的,也是“记得住乡愁”之意。此外,更须加强理性认识,让作品进入一种比较视域,通过各类区域、地域内外的交流参照,达到出新出彩,同时又保有特色与地方性。


在诗人、《贵州作家》副主编徐必常看来,写作从时间角度说,亦可粗分为初期的青年性欲望抒情与后期的中老年回忆性叙事两个部分,而立足地、立场则是必须的,每个写作者事实上也始终有一种精神地域的定义和划定。我们需要不断“认识”它。


作家杨村则认为,写作更需要在扎根地域的同时,走出地域,对于认真前行的写作者,这意味着自我境界的丰富与提升要求。


需要存突破之心和反常之意

诗人徐源说,创作需要“野心”,这“野”其实也与“地方”相关,在此更是指一种自我的精神界的拓疆,前提是如何加强认识;每个人的写作始终都是有地域性的,从自然、地理、人文等角度看,各个地方都有特色,也有差异,我们需要随时随地存突破之心,反常之意,不断挖掘。


“地域及民族文化都是我们写作的资源,如何发现挖掘和整合资源,则是写作者自觉的担当。但写作如果被动于地域和写作标签化,有时又会受到约束。”诗人西楚认为,更好的写作态度是以地域为坐标,加强现代性观照和反思,而不必为地域而表达地域。


今天的贵州中西部,“屯堡人”在文化与日常生活、语言、风俗等方面都保留着汉风古韵,同时又有贵州地域特征。操着屯堡语调的作家、安顺市作协主席杨汝祥联系自己的身份,强调地域文化的重点在于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对其的认识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夜郎“自小”。


地域文学如今更要倡导超越

“也许在北京,作家诗人们会认为这样的对话是没有必要的,也许对地域性的关注是贵州或‘外省’的一种宿命,但对于贵州文学及诗歌,地域性及乡土、民族性的特色,也是一种优势,我们要将深入发现、认识地域性作为前提,然后沉下来,用心比较,再‘走’出去。”评论家、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颜同林说。


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国景表示,文学作为学科也仅百年历史,而地域则是先在的,以“文学”反过来界定“地域”,它先是个人的、兴趣的,也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化关注。作为时代神经与地理血脉的交汇,地域文学如今更要倡导超越,特别是跨文化、跨文体、跨区域的融贯比较后的超越。同时,杜国景也对县级区域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有益建议。


“文学与诗歌的乡土表达、民族文化呈现及地方性叙事从来都不意味着过去时,它永远处于发现和再发现的更新中。”赵卫峰表示,尤其是传播态势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对地域文化经验的发现与挖掘始终是一种进行时。一国之文学与诗歌,本也包含着村镇、区县、省市等具体的地方板块或民族文化、城乡等要点,文学的多元与多样始终鲜活于具体,我们的交流谈论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来源:《贵州都市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