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毕星星《河槽人家》:北方村庄的“秘密档案”

0
回复
1984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1-1-25 10:15: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书分享会现场


毕星星为读者签名


一个村庄的百年,沧桑变迁,移风易俗,从民国到当下,物事人事,点点滴滴记录着一方人的吃喝穿戴、婚丧嫁娶、历史文化风俗。1月16日,毕星星文化散文集《河槽人家》新书分享会在山西省太原市长江美术馆举行。文学评论家傅书华,作家葛水平,《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以及本书作者毕星星,与读者共同分享了一个村庄的百年秘史。


《河槽人家》所写是故乡高头村的风光和人物,有历史大势,也有生活的涓涓滴滴。大历史时常枯燥失活,抵抗这种死板,散文有不言自明的优势。毕星星行文浅淡,淡泊中有至味,所建构的文学地域“河槽”,不同于山地丘陵,也不同于一般平川,山西南部一条小河两岸人家的日子与生活的,像一幅幅灵性生动的风情画。作者意图通过真实书写,构建一个新的文学地理区域形象。


毕星星之前著有《坚锐的往事》《走过带伤的岁月》《走出岁月的阴影》乡村记忆三部曲,傅书华认为,这些作品包括新作《河槽人家》,除了具有非虚构写作的普遍性意义,还因为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即使今天的中国,都市兴起,商业经济大潮汹涌,但乡土的基因仍然深植于社会结构及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几千年传统中国的乡村,百年来中国的农村,面对今天时代转型仍以农业为主的乡下,这三种不同的农人存在形态以及演化形态,还有其间各种观念性生成与冲突,毕星星都通过非虚构的乡村叙事给我们以真实而生动的展示,这正是其作品独特性之所在。


《河槽人家》很对葛水平的阅读胃口——“一个写作者要对历史越积越厚的尘埃叹息”,葛水平看到,书中真实生命状态的展现,那些认真活着的庄稼人,总是被旋风吹得转向。对故乡有痛感的往昔,“毕星星是审视的,不规避的,他的追问就是回答,一切都在一个看不见的精神高度并置着,一种把生命的疼痛与坚忍,灵魂的蹈舞和低迥,都安放在尖利的笔端上的精神质感,紧紧抓住了我的阅读,牵引着我的指印、让我的目光在《河槽人家》的书页间穿行。”


每个人都有人生经验,童年的生存记忆,少年的成长轨迹,成年的人生感悟,甚至肉身的疼痛经验。葛水平说,毕星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尖锐杀伤力,他的文字磨去了生活的浮华和松散,那些历史缝隙里伸出的生命,其中既停泊着宿命的符号,也停泊着无耐的选择。


毕星星退休后,频繁地回到故乡,回到古涑水河边的高头村,把老屋落架重修,一住就是一月两月,三月四月。他又不停地前往成都探视长兄,回望与钩沉少年记忆。《河槽人家》大至延着乡村秩序里的血缘、亲缘、族缘、地缘顺序把文章细细梳理了一遍,从家庭,再到家族,再到村落诸人等诸般行业,展开的是一幅家族史、村落史画卷。


鲁顺民和他的许多朋友读这部书,感觉不像散文和随笔集,更像小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一则来自编辑的整合组织,一则来自作家文本的叙述控制”。鲁顺民表示,文本里那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拿捏控制,这样的书写也可以当小说来读。


这本书对毕星星很重要。他在现场有些感慨,“无论如何,我记下了一地一域的历史,对于故乡,我总算留下了点什么。先前曾经有朋友写文章说,多少村子,多少平民,默默无闻,历史的大潮过后,连一个土渣子都没有留下。高头村幸运有一个作家,把如此平凡的人家生活留下了百年记载,这是这个村子的幸运。”毕星星说,高头村终于向世人诉说了自己的心事,这个心事还可能流传,“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