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黑人抬棺”这个梗,那么你可能你对网络太迟钝了。
 
 
 “黑哥一笑,生死难料,棺材一抬,世间白来。” 
 这句口号,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霸占了国内外各大主流社交媒体,视频播放量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黑人们穿着得体的西装,蹬着锃亮的小皮鞋; 
 
 他们肩上扛着棺材,可是却坐在地上欢乐地拍着手; 
 
 甚至是面带微笑地,抬着棺材在众人面前跳舞… 
 
 你敢相信,这是一场严肃的葬礼吗? 
 说实话,我最初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还以为是哪里又拍出了什么恶搞的视频段子。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竟然真的是一场葬礼上出现过的环节。
 
 其实在加纳,这样的葬礼早就已经是稀松平常。 
 在加纳人的人生中,只有两件事不能回避,一是去教堂,二就是举行葬礼,由此可见葬礼在加纳人心目中的分量。 
 尼日利亚的媒体曾经报道过一则有趣的新闻,当地的一位富翁过世后,他的遗体被装进了卡通形象的狮子王造型的棺材里。 
 结果他的好友看到后,气愤不过,就跑去投诉了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认为他们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但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他生前要求的,他是有钱人,有权利要求这样”。 
 
 这种花式棺材,是需要花费不菲的代价才能享受的。 
 在加纳,如果不是有点家底的家庭,一般都还负担不起这种花哨的棺材。 
 有人喜欢吃鱼,于是找棺材店定制了大鱼的棺材; 
 
 有人对可乐情有独钟,连去世时候的棺材也要定制成可乐的样子; 
 
 还有人喜欢在天空飞翔的感觉,就给死后的自己定制了一架“飞机”… 
 
 加纳人的棺材,从大鱼、可乐到飞机、汽车,各种造型应有尽有,人们会尽可能地满足死者生前的愿望。 
 加纳的棺材铺甚至还会在当地组织“棺材制作评比大赛”,看看谁家制作的棺材最有创意,最符合顾客的要求。 
 于是,你会看到他们在葬礼上抬棺舞蹈,会看到他们为死者定制各式各样的棺材,甚至会看到他们在葬礼上互相玩笑,但就是看不到悲伤和眼泪。 
 在加纳人的眼中,死亡并是非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所以对他们而言,葬礼并不是多么悲伤的事情,反而是件比婚礼和生日更值得庆贺的喜事。 
 02 黑人抬棺的视频在中国火了之后,两种价值观形成了极大的碰撞,惹来了很大的争议,有许多人纷纷留言说: 
 “死都不得安生?” 
 “黑人就是一群奇葩!” 
 “为了赚钱底线都没有了吗?” 
 
 
 关于生死的不同观念,让不少的中国人,很难接受加纳这种抬着棺材跳舞的的葬礼。 
 因为在我们的价值观中,死亡必须是悲伤的、不幸的,葬礼必须是严肃的,而加纳这种轻佻的葬礼,是对死者的亵渎。 
 在我的记忆中,对葬礼严肃的氛围记忆尤深。 
 小的时候参加葬礼,爸妈带着我走过很远的山路,一大堆人围着一个老人,前排的大人神情悲痛,后排的孩子放声大哭。 
 有专门殡葬乐队在演奏哀歌,送葬的队伍拉得老长,孝子几步一跪,一跪就要喊一声墓碑上的名字,喊他回来,喊他不要走。 
 那种凄厉的呼喊,连我当时那种懵懂的心智,听了都一阵阵鼻酸,眼泪都要忍不住掉下来。 
 葬礼上的每个人,都穿着颜色灰暗的衣服,很少能见到一抹彩色。 
 而大家选中的墓地,更森冷安静,除了鸟叫没有半丝声响,平日从这样的地方路过,路人都要加快一点脚步。 
 
 于是,死亡就成了我们的禁忌的一部分,不吉利,不能谈也不敢谈,必须严肃、必须悲伤。 
 可是我们认真想想,如果我们对死亡的认知方式只是这样单一的方式,我们究竟会失去什么? 
 说一说我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吧。 
 记得爷爷死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只有6岁,记得那个时候上的小学课文是《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 
 在爷爷的葬礼上,我被大人们训斥,不能哭闹,不能做任何不吉利的事情,甚至在以后很多喜庆的节日,爷爷的名字不能提,也不能说。 
 于是爷爷在很多年之后,变成了我记忆中的一个符号,甚至与死亡、与葬礼、与不吉利的东西划成了一个等号。 
 从不能提他的名字开始,从他的坟墓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开始,从一次次减少的祭拜开始,我慢慢开始忘记他了。 
 后来有一次在餐馆,偶然听到了一盘菜,叫百合炒肉片。 
 猛然之间我就想起了爷爷,爷爷在生前每年都会种一大片的百合,然后把这些百合拿出去卖,而他最喜欢做的一道菜就是百合炒肉片。 
 就在那一瞬间,我对他的那种思念和伤感,如同排山倒海般倾泻出来,我还恍惚想起细节,爷爷曾经教会我识字、背古诗,还有十以内的加减法........ 
 但是,但是,我发现自己竟然忘记爷爷长什么样子了。 
 那天餐馆没有什么人,而外面下着大雨,通过空气能够感受到雨水的冰凉,然后我就像被巨大的悲痛击中了一样,眼泪一直不停地流.... 
 那个老人为我做了这么多,我竟然快要记不清他的样子了。那个老人曾经那么爱我,我竟然快要忘记他了。 
 我感觉特别愧疚,特别难受。 
 明白了吗?真正可悲的不是死亡,而是我们竟然把逝去的人遗忘了。 
 《寻梦环游记》有一句台词,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是的,真正让我们悲伤、痛彻心扉的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所以,我们对于逝去的人,我们的情绪是不是悲伤或严肃的,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记住他。 
 有人说:人这辈子一共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 
 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这被称为终极死亡。
 
 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虽然死去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我们还能够记住他,那么他就是长寿的,永存的。 
 然而反观我们,如果死亡成为了禁忌,成为了不吉利,那么遗忘就会随之而来。 
 想想现在,如果不是碰到忌日或者是清明节这样的日子,墓地这样的地方,平时基本是人迹罕至,他们早就被我们遗忘,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日子。 
 这样的现状真的太可悲了,正如白岩松所说: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 
 03 
 作家张丽钧讲过她的一段旅行经历,那时她在德国旅行,早上起来散步时突然发现离旅馆不到100米的地方竟然是一个墓园! 
 和她同行的旅客纷纷痛骂导游黑心,给他们安排这样“不吉利”的地方。 
 但是那家旅馆里,还住了许多同样在那里旅行的德国人。 
 据当地人说,德国的墓园大多都建在城镇的黄金地段,人们住在哪里,墓园就可能建在哪里。当地人根本不害怕死去的人,他们甚至愿意和墓地里的人朝夕相处。 
 他们的墓园里,每隔几步就安放了一张供路人歇脚的长椅,不曾遗忘那些逝去的人,感觉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方式活在我们身边。 
 我觉得这样的观念真的很好,对于死亡,我们不妨重新换个方式去认识它们。 
 生命就是一条单行道,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是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无人例外。 
 人这一生中,只有死亡是确定无疑的事。 
 于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名人,早就想通了这一点,他们活得比谁都洒脱,这一点在墓地的墓志铭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海明威的墓志铭是:恕我不起来了。 
 
 萧伯纳的墓志铭是: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墓志铭是:我和这个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的: 
 来看我的朋友,记得带我的最爱——啤酒! 
 
 走开!老子在睡觉! 
 
 卧槽!这下面好黑啊! 
 
 还有的,就是一个竖起的中指。 
 
 这真的是一种很酷的生活态度,直到死亡的时候也不会改变。 
 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我觉得对亲人逝去最好的方式,就是记住他们,悲伤或喜悦的情绪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永远活在了我们的心里,不曾遗忘。 
 我们来到这世界,都是握着拳头,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在离开人世时,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请把我们的手掌填满。” 
 用我们的记忆填满他们的手掌,就是对死者最好的尊敬。 
 “死亡只是一扇门,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 
 
 来源:微信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