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年轻化是戏曲的当务之急

0
回复
3327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6-9 15:13:4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传统戏曲走进大学校园。苏锐/摄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山东济南的泉城路,人潮涌动。在街边的一个开阔处,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不少人。他们在干什么?看戏。


惠民演出年年有,没什么稀奇,但这次的演出似有不同。不同在哪?看戏的人,多是年轻人。演的戏,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剧种柳子戏。而演出的地点,放在了济南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泉城路。


年轻人兴致勃勃地看传统戏,这不得不说是个新闻。毕竟,多年的观演常识告诉我们,各地演传统戏为主的剧场,向来对年轻一代缺少感召力。一台戏,动辄两个多小时,咿咿呀呀,一句话恨不能唱两分钟。题材呢?都是历史书上的经典。年轻人会说:“真不知道为什么一句话,唱戏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说出来。”这,就是传统戏曲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


近些年,文艺繁荣发展,业界经常会讨论一个问题:传统戏曲,怎么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毕竟,戏曲要传承,还得靠下一代。但是情况不乐观,翻翻网络上的新闻报道,谈起戏曲的未来,专家、演员、观众无不忧虑地表示,要断代了,好东西要失传了。


但既然是好东西,为什么会失传?又是怎么断代的?目前看,能讲清楚这个问题的,不多。


作为文化口的一名记者,经常有机会得以采访与传统戏曲相关的人,包括院团负责人、演员、文旅部门负责人、宣传部门负责人、专业作曲、编剧等等。围绕戏曲做的采访,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发展传承戏曲?目前听到的解释,多是大而化之,比如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增强文化自信等。听起来义正辞严,可是这样的理由,有多少年轻人能听懂?


在笔者看来,如今戏曲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无疑是人才断代。而年轻人不愿意学戏曲的理由,更要搞清楚。


是收入的问题吗?应该不是。近些年国家对文艺院团越来越重视,只要你足够努力,唱得足够认真,各地有广阔的施展舞台。


那是编制的问题?这似乎与收入又有些关联,因为院团不好进人,因为有些地方对院团进行“扎口”管理,导致考一个院团的事业编制似乎很难。


是职业口碑的问题?也有点道理。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人对戏曲演员,还有不充分、不科学的认识。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去学戏,感觉是冷门,是“常年下乡要吃苦的活儿”。


当然了,与其他行业相比,戏曲有特殊性。这一行,不是你想学就学,得有天分,得特别能吃苦,得从小就练。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快餐文化”时代,社会急剧变化,新技术、新业态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浮躁,看书成了奢侈的爱好。沉不下心,静不下来,这对于戏曲的欣赏来说,都是大忌。


看戏是什么?看戏是一种消遣,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以前,文化娱乐活动少,人们想玩,只能看戏。现在不一样了,除了看戏,还能去看电影,还能去旅游、去打游戏等等。对于喜欢追求刺激、追求新奇的年轻人,好像那一种,都比看戏有意思,即使哪一种都比看戏贵。


回到文首提到的那件事。


柳子戏到泉城路去演,不是没来由的。最近,全国的地摊经济、夜间经济非常火,济南也一样。当地提出来,要推动夜间经济发展,让全市的商业街热闹起来,并出台政策允许街头艺人表演、商家出门摆摊等。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柳子戏去了泉城路,而且去了后现场非常热闹。演员和逛街的年轻人合影、直播、互动,玩得不亦乐乎。


这说明了什么?传统戏曲有吸引年轻人的地方,比如“美美哒”的服装。相关方面,应该从这里得到启发,找到年轻人感兴趣的点,把戏曲介绍给他们。


同时也要有所思考,传统戏曲进商业街,这种模式能长久吗?这种模式能推介出戏曲的精华吗?戏曲的传承,要不要向时代的审美靠拢?这些问题,都是开放式的。


有一点可以确认,看总比不看强。不管如何,先让年轻人接近传统戏曲,这不是坏事。也许,在新时代的戏曲传承,高深莫测、追求专业的“戏曲门道”应该有,但是偏向于大众审美、大众愿意为之买单的戏曲营销,更值得关注。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