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带你走进徐悲鸿

0
回复
3438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7-6 10:19:1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说到中国近代国画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必是家喻户晓。“五四”运动后,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融合,中国画走上改革创新的新路子、使传统中国画焕发新生机的就绕不开擅画马的徐悲鸿先生,一位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2018年7月29日下午,因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徐悲鸿纪念馆要举办《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绘画作品展》,有幸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高校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徐悲鸿大师的儿子、年逾古稀的徐庆平先生深入交流。通过徐庆平先生的介绍,让我有缘走进徐悲鸿大师,膜拜徐悲鸿大师高贵的灵魂、博大的情感、高深的艺术造诣。


徐悲鸿先生自画像

笔者作为写诗和散文的人,其实是不懂画的,亦或是一知半解。但也知道绘画艺术讲究构思、意境、布局、结构、留白、纸墨笔砚、题款和技法、风格、艺术表达。尽管如此,我还是想从人格、人品、人本、人性的角度对徐悲鸿大师的绘画进行一些浅层面的解读,况且,也有中国作家全委会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辛华同志交办于的我任务,我便从一个作家和诗人的角度来写《走进徐悲鸿》,通过探寻一代宗师绘画艺术作品背后故事,讲述他的绘画艺术成就,以及对中国绘画艺术未来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目的是向徐悲鸿艺术大师致敬!让更多的人从人格、灵魂、信仰、情感、艺术成就等方面追寻徐悲鸿大师的足迹,去探寻绘画大师成功的秘诀。


艺术人生不平凡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方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方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徐悲鸿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曾短暂求学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上海美专。


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孜孜求学阔视野


徐悲鸿于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浮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学有所成报祖国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 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成就非凡源于大爱


徐悲鸿在中国绘画艺术界为何独放异彩,令人敬仰?我向徐庆平先生探寻了缘由,徐老对我说,他父亲徐悲鸿之所以成为后人景仰的大师,主要缘于父亲能吃苦、好学、有爱国情怀和受过专业训练和留学的经历,特别是善于创新是分不开的。笔者以为,一个艺术家只有占领了艺术理论高峰,同时又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与滋养同爱国爱人民结合起来,才能占领艺术实践的高峰,成为那个时代和跨越时空的大师,他的作品才能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和核裂变的传播力。徐悲鸿大师就是一个既有艺术理论高度,又有艺术实践深度的大师;他用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水准诠释了爱国爱人民的博大情怀,他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改革创新的艺术张力诠释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中西合璧的融合技法。因此,他的艺术作品方能成为传世经典,他的人品艺德方能得到国际国内绘画艺术界的广泛认同和爱戴。


苦难是一所大学,更是一笔砥砺人生成长的宝贵财富。我父亲生活在贫寒的家庭,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放弃对艺术的虔诚与执着追求。特别是父亲与母亲廖静文女士在重庆盘溪生活的十年,那段时光是极其艰苦的,母亲为了照顾好父亲,多出作品,经常是把一碗米饭给父亲吃了。自己悄悄指父亲碗中剩下的几粒米饭,然后喝点开水,就这样对付过去了。


徐老说我的名字叫徐庆平,徐庆平主要是为了纪念重庆和北平而取的,因为我母亲廖静文是在重庆怀上我的,而我在北平出生的。我母亲廖静文讲,我是1946年9月在北平生的,如果晚到北平一点我就出生在重庆了。徐庆平说我父亲在重庆期间有一次患脑溢血。昏迷过去了,醒来的时候看见我母亲在照顾他,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好,哪天撒手人寰,我母亲廖静文将来的生活没有来源,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我母亲的钟爱,他就选了一大批画给我母亲,而且在画上写下了廖静文留存的字,另一部分画我父亲就写了“暂属留存”的字样。


徐庆平说,父亲有一枚印章用得特别频繁,这枚印章刻有四字“暂属悲鸿”。 作为一名艺术大家,徐悲鸿对书画的鉴赏力极高,而作为一名极为爱国的艺术家,由于担心一些国宝级书画艺术品流失,徐悲鸿在自己一生中,穷尽所有,收藏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各类书画精品达1200余件。徐庆平回忆,自己小的时候,虽然父亲收入较高,但他家的生活,有时却“捉襟见肘”。当时北京琉璃厂一带有许多古玩店,老板们与徐悲鸿都很熟,只要店里进了书画“重货”,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将东西送到徐悲鸿家,而只要徐悲鸿认为是真正的好东西,总会尽力购得。徐庆平说,当年古玩店老板们来时总喜欢用一块蓝布将东西包起来,因此,“每当看到他们腋下夹着蓝布包走进门,父亲总是很兴奋。在这种情形下,只要父亲认定的好东西,价钱都是由老板说了算,父亲从不还价,有时母亲哭笑不得地‘教’他:再喜欢也要略微控制一下。但这时,作为艺术家的父亲却显出真性情的一面,他老实说‘我控制不住’。”为了这上千幅古品真迹,在徐庆平印象中,因为家无余钱,父亲从未进过银行,甚至连庆平当年上小学所交的学费居然是“母亲将自己的衣物在‘寄售所’换来的。” 这些穷尽所有购得的书画作品,是徐悲鸿的挚爱,有时他会依照收藏家的习惯在这些作品上留下印迹,这就是“暂属悲鸿”印。他常说,对于这些字画,他只是为国家暂时保留,只要时机成熟,他会全部还给国家。1953年9月26日,也就是我父亲去世的当天,廖静文女士把自己家钥匙交给了第一任文化部长茅盾,将所有作品(1200幅画)及其藏品毫无保留的捐献给了国家。其中很多重要的画都写着“静文爱妻留存”等字样但母亲说那是不属于她的,是属于国家的。这一点也充分体现我母亲对父亲的理解,更说明我母亲是我父亲的真正知己。我当时我家当时很清贫,我和我妹妹上学也没有钱,我母亲廖静文就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件棉袄拿去当铺当了,那样我才上了小学,妹妹上了幼儿园。说实话一个大画家的家里那样贫穷,这在当时也是比较罕见的。虽然家里是这样的情况,但我们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我想现在一些艺术家达不到最高艺术境界,我想与没有在艰苦环境锻炼,不能吃苦是有一定关系的。所谓“天道酬勤”,我以为只有你真的吃苦了,努力了,才能感动上苍,上苍才会助你登上成功的彼岸和艺术的高峰吧!我觉得他的成功与他生活在苦难的岁月,在苦难中挣扎,在苦难中成长和坚持不懈地艺术追求是休戚相关的。庆平先生说我觉得我父亲是十分爱国的,是有报国之志的,他在法国和日本留学期间,凭他的艺术天赋,定居在异国他乡,他是完全有能力的,可是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自己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1941年,他从印度回国,途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并举办画展,并将几年卖画所得近十万元全部捐出用于抗灾救灾。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十分执着和认真的,1938年,赴印度举办画展,他与泰戈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他画的泰戈尔像,利用明暗对比的手法,把泰戈尔老人艺术形象熠熠生辉的展示给全世界,特别是他画泰戈尔的那双手特别灵动,仿佛看到诗歌和音符是从泰戈尔灵动的手中飞出来了。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有两双手是画的最美的,一个是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的那双手,另一双手就是徐悲鸿画泰戈尔的那双手。这幅画是中西艺术的最佳融合,既有中国传统的计划意象内涵,又有西方现代浪漫主义的情调,完美的融合了中西绘画艺术的风格。


传承徐悲鸿大师经典正当时


2018年7月31日至11月1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在山城重庆举办了“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展览历时3个月,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于2018年8月9日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调研,专门观看了“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对展览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徐悲鸿的孙子徐冀的讲解给予点赞。在三峡博物馆一楼文创产品销售区,印有徐悲鸿《奔马图》的手机壳等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设计精美,价格实惠,成为抢手货。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表示,坚持一个展览开发一系列文创,既是通过文创产品这个生动载体让“文物活起来”,也是实现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在用“文创产品”讲中国故事,彰显博物馆传承历史、启迪心智、传播真理、教育感化人的社会教育功能。



1937年11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他与重庆的渊源由此开始。从1937年到1946年这段时间,一直在重庆的盘溪的石家花园,在那战乱的岁月里,徐悲鸿的画笔始终以爱国爱人民为基础,以天地为经纬,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在这里创作了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经典绘画作品,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巴人汲水图》《会师东京》《奔马》《泰戈尔像》和《喜马拉雅山村》等绘画巨作,这些经典之作传递出艺术家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更是开创了中国画和西洋画融合的先河,阐述了徐悲鸿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展览分为“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哀鸣思战斗”和“真宰上诉”三大篇章,展出了75件徐悲鸿抗战时期的绘画作品,包括国画、油画、水彩画、素描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作品。


展览虽然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但是,人们对经典的传承和向徐悲鸿大师虔诚地致敬、对徐悲鸿大师和他的作品的赞叹和热爱一刻也没有停止,随着时间的沉淀,反而吸引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品鉴他的作品。


徐悲鸿大师虽然仙逝已久,但是他的“人不要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的精神依然还在激励我们要谦虚谨慎,坚守人生底线和操守,这就是大师的精神不朽和人格魅力。(文/雷学刚 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 )


来源:文旅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