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献给现在和未来读者的一笔宝贵财富

0
回复
1500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8-26 11:42:3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冬林《山林笔记》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7年,吉林作家胡冬林因病离世,他的妹妹胡夏林整理了作家留下的全部笔记,并在《作家》杂志连载。日前,这些饱含心血和真情的文字以《山林笔记》为题,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册,共计118万字,全面呈现了作家本人对长白山地区生态的观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他对故乡山水的热爱、珍惜,以及对生命的叩问与坚守。

8月24日,胡冬林《山林笔记》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壮、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张四季、吉林省作协副主席任白、《作家》主编宗仁发、长白山管委会副主任陈鸿罡、时代文艺出版社社长陈琛等出席。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吉林省作协、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文艺报社、《作家》杂志社与时代文艺出版社承办。《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会议。

不仅是自然之书,也是文化和生态之书

李敬泽在致辞中说,在中国自然文学写作的传统中,胡冬林具有特别特殊的位置。他全身心地与自然相处、与山水相处。他去森林不是去采访、去写生,而是沉浸和扎根在山林之中。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胡冬林穷毕生之力写下的作品,让读者看到了苍茫连绵的长白山,也看到一个21世纪中国写作者、思考者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对万物和自身的态度。胡冬林的创作体现了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自然、体会自然,并在自然之中存在的命题。《山林笔记》的整理出版是献给现在和未来读者的一笔宝贵财富,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磨损。胡冬林的精神财富以及他带来的生态文学启示,有待更深入的领会和阐释。

李壮在致辞中表示,《山林笔记》的出版是吉林文学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作为一位独具特色的吉林作家,胡冬林对家乡长白山的热爱、对文学创作事业的执著,以及他在山林中的“冷板凳”上沉淀多年的“功夫”,让他笔下的文学作品兼具文学、历史、民俗、生态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成为反映吉林地区尤其是长白山生态文学作品的一张名片。胡冬林在文学创作上所走的道路,堪称作家践行“脚力、脑力、眼力、笔力”的典范,是一位作家身体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楷模。

《山林笔记》是一部日记体散文集,完整呈现了作者从2007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长白山林区考察、学习和写作的日常点滴。在潘凯雄看来,自然是胡冬林作品中的绝对主人公。《山林笔记》包含了作家在原始林区的日常生活点滴,也包含他对于未来写作方向、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作家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强调人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与沟通的重要性,并试图寻找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出路。

邬书林认为,《山林笔记》不仅是自然之书、也是文化和生态之书,具有多重价值。该书不仅体现了作者对长白山原始森林内的动物、植物、菌类的深入研究观察,也反映了他从文学与哲学层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追问。该书跨越6年时长的追踪记录,是作家深入原始森林,以生动的笔触关心自然生态,反思人类的重要作品。

在邱华栋看来,《山林笔记》的出版是对胡冬林文学意义发现和理解的开始。胡冬林的写作囊括生态文学、儿童文学、自然文学等门类,包含小说、散文、日记等多种文体,他将博物学的知识在纯粹的文学形式中实现,并在两者之中找到恰切的平衡,对于当代纯文学写作而言,这是一种积极的写作实践。

走向广阔的自然,融进广袤的世界

《山林笔记》以个人化的视角呈现了长白山林区动植物的生态活动。评论家白烨说,胡冬林以丰厚的创作呈现出一个山、鸟、兽相依相存,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象与自然奇观,也成为作家亲近自然生态,以文学表现万物生长的范例。作品既有扎实的写作功力,更有对现实生态情况的深入观察思考。胡冬林把中国生态文学推向了新境界,《山林笔记》也注定会成为一部留得下的作品。

作家李东华认为,胡冬林笔下的“山林”是生态意义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的。作为一个深受生态思想洗礼的现代人,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的作家,该书记录了作家对“山林”与“尘世”、“出世”与“入世”的不同生存方式的选择与求索。学者秦艳华说,胡冬林对原始森林怀有很深感情,不仅是热爱,更是一种伦理责任感,是一种“生态良心”。他抛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看待事物的观念,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欣喜与欢畅。

作家彭学明说,胡冬林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榜样。他从未囿于狭小的写作空间,而是用行动走向了广阔的大自然,融进了广袤的世界。作为环保主义者,他所写的猎杀、盗伐、对生态的破坏,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痛感,对野生世界生命的体恤。评论家贺绍俊说,胡冬林是一名行动知识分子,他以英雄般的意志守护着大自然,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他是理想主义的憧憬者,也是现实主义的实践者,更是浪漫主义的书写者。

评论家石一宁认为,胡冬林的存在提醒读者,生态文学创作既是作家的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责任。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必须是热爱大自然的人,同时也应对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大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以及文学如何表现大自然等命题进行全新的思考。

文学和博物学意义上的双重写作

评论家施战军从学术价值上梳理了胡冬林的存在意义。在他看来,胡冬林不仅是一个森林的博物学家,更是一个自然诗人。《山林笔记》及胡冬林其他作品中显现的文学特征、文学功绩,以及留存待解的文学问题,都值得学界认真关注和细致研究。《山林笔记》中的许多日常化的内容和作者的文学观念、文学态度都由此得以留存,是重要的学术资料。从中国的环保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文学再到自然文学的转型中,胡冬林处在从生态文学到自然文学的转型阶段,因此他是有学术探究意义的范本。当前中国的自然文学日益勃兴,具有宽阔的发展路径,胡冬林让长白山变成了一座文学的山,也使得整个“美丽中国”散发着美丽的光晕。

宗仁发说,胡冬林是当代中国自然文学领域的重要作家。自然文学有自身相应的文体要求,比如形式一般为散文、日记体,内容是有关人与自然的思考,态度是坚守人类与其他物种平等的伦理观,胡冬林的创作始终具有以上特征。长白山是他写作的根基所在,如同《瓦尔登湖》与梭罗、《沙乡年鉴》与利奥波德的关系一样。在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尹涛看来,胡冬林的写作是文学与博物学结合的产物,他对原始森林的动植物有着持久的观察和记录,又通过散文式的亲切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山林笔记》既是博物学的,又是充满文学性的文本。

评论家李舫说,《山林笔记》的博物学意识值得关注。这部作品把散文式的生动描写和准确的科学描述融合在一起,把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方法融合在文学作品之中,描写细致、真实、深入,为后代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时空记忆。

在评论家刘大先看来,《山林笔记》具体而微地展示了一个生态作家在案头和田野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阅读前辈作家乃至科学家的作品,观赏鉴别纪录片和其他资料获得间接经验;另一方面则是细致的田野考察工作,胡冬林以“半天山上半天写作”的身体力行,还原了文学原初“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功能。作家以自己的文学实践留下了一个丰富、广博的世界。


来源:《文艺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