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顾建平|《欲将心事付瑶琴》赏读(文学评论)

0
回复
2535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9-8 09:59:5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欲将心事付瑶琴》赏读


  本期两位新锐小说家的作品,林森的《书空录》和李唐的《记得》,都写到了人的记忆。不同的是,前者写的是个人对遗忘、失忆的抗拒,后者写的是个人试图轻松地与往昔挥手作别,却难以释怀。


  《书空录》以第一人称语气叙事。“我”是在一家文学杂志工作了二十五年的老编务,早年有过丧妻失女的惨痛人生经历。“我”在单位没有署名权、话语权,是一个名字无法百度搜索的隐身人,胸中却积有万千话语无数丘壑;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对老社长的感恩,对杂志遗珠之憾的惋惜,对文学之贼的鄙视,都藉由一本难见天日的自编杂志抒发出来。“这些杂志都是没有刊期、刊号的,在该标明刊期、刊号的地方,永远空白,永远虚无,这本一个人的杂志,就像一个在杂志社里隐匿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无名瘸子,在某些人那里,永远不存在。”主人公以这样独特的方式收藏时光,抵抗时间的流逝,拯救记忆。

  作为文学杂志出版人的作者林森,在这个故事套子里,表达了他对文学书写、文学编辑的多重思索。文学的历史同时也是发表、出版的历史,它是物竞人择、适者生存的历史,并非优胜劣汰的历史;因为编者眼拙,因为时运不济,在文学之路上总是遗撒着难以计数的珍珠。“写得好不好只是一个缘由,还有各种原因,造成那些稿子永远无法面世:风格不符、题材禁忌、趣味怪异……有很多理由,甚至是没法理解也不能说出来的。”假如真像瘸腿的老编务在密室里操作的那样,编一本不需要刊号、无所顾忌纯凭品质的增刊面世,那无疑是一种另类的精彩。

  《记得》采用第三人称,单一视角,像摄像机镜头一样,始终对着这个名叫陈涤的年轻人,在雪天的晚上去赴很久没见的女友阿元的邀约。从早晨开始,他就在心里预备晚上的见面。往事涌上心头,一幕一幕,直到黄昏降临。但在见面前的最后一刻,他却毅然转身离去了。故事就像雪天的空气一样,冷冷的,淡淡的,没有告知陈涤与阿元久别的原因,也没有呈示陈涤转身的理由。小说中有一句话,也许可以为陈涤潇洒的离去做个解释:“他喜欢城市,他觉得城市最好的一点,就是人和人之间不必产生任何实质性的交往。交集是不可避免的,但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偶尔闯入某个人的境况里,又立即离去。关于你的记忆将占据对方的脑海几秒钟,或几分钟。”但是陈涤这一整天的思想,都在有关这场恋爱的回忆中,林林总总他都记得,“不思量,自难忘”。

  小说的外在内容都是事情,内在都是人心。所谓心事,就是外在的事情侵入了内在的人心。《书空录》里人物的心事,都是往事的投射,主人公可以这样,但不一定需要这样。作者要借故事说事,因而写成这样。而《记得》里,陈涤的心和事两者是一体的,情不由己,心不由己。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太决绝。

  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回忆,或长或短,有的精彩波折,有的平淡无奇。虽然心灵鸡汤作家告诉我们,要活出自我、活在当下,但人们很难跟周遭隔绝,跟往昔切割。人际关系千万重,一半是周边的,一半是历史的。正像文化塑造民族性格一样,记忆塑造了人生。

  “每个人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新近因《汪曾祺别集》出版,我重读了汪先生的小说《钓人的孩子》,这句话依旧格外亮眼。小说里偶尔抒情,偶尔发点感慨,不经意间就成了格言警句。


来源:本文刊载于《小说选刊》2020年第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