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香港北角创作《酒徒》时的刘以鬯
“酒徒”这样比较中外作品
在我看来,“酒徒”又是一个比较文学学者。他将中国作品与域外作品进行类比,为文学爱好者又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比如曹雪芹《石头记》问世之后三十年,歌德才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四十年后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出版,八十年后果戈里的《死魂灵》出版,一百年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出版,一百多年后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出版,一百一十年之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问世……这些巨著都是“现实主义的写法”;茅盾的短篇小说格调与J.斯坦贝克的《小红马》“有点相似”。作者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金赛博士的(性学)报告相提并论,猜想卢焚可能是舍伍德•安德森的“崇拜者”;著有《尤利西斯》的乔伊斯“手里有一把启开现代小说之门的钥匙”,弗吉尼亚•吴尔芙、海明威、福克纳、帕索斯、托马斯•沃尔夫等人都“跟着他走了进去”。作家还充满想象力地杜撰了一系列“虚无缥缈的境界”,D.H.劳伦斯认为他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比王实甫的《西厢记》“透彻得多”,比笑笑生的《金瓶梅》“更伟大”;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相提并论”。
“酒徒”为文艺青年开的“必读书单”
“酒徒”也为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提供了“必读作品”书单:托马斯•曼的《魔山》、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现代文学的三宝”,此外还有格雷夫斯的《我,克劳迪亚斯》、卡夫卡的《审判》、加缪的《鼠疫》、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萨特的《自由之路》、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和《喧嚣与骚动》、弗吉尼亚•吴尔芙的《海浪》和《到灯塔去》、帕斯捷尔纳克的《最后的夏天》、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和《老人与海》、菲茨杰拉德的《大亨小传》(今通译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帕索斯的《美国》、莫拉维亚的《罗马一妇人》、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等。我庆幸小说主人公在面对“麦荷门”的不断追问时所表现出来的清醒,这种打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情感竟让我联想起鲁迅,尽管鲁迅不承认自己善于教诲青年人,也并不嗜酒如命。
“酒徒”这样办文学杂志
“酒徒”曾许诺和“麦荷门”一起创办一种文学杂志,取名《前卫文学》,他将此刊物与傅东华编过的《文学》以及台湾的《文学杂志》相提并论。杂志的第一期,主人公开出了一张“假想目录”,这其中包括译介几种国外的“佳作”,包括格拉蒙的《我所知道的普鲁斯特》、乔伊斯书简、托马斯•哈代的诗、爱德华的《司汤达在伦敦》、亨利•詹姆斯的《论娜娜》、高克多的短篇小说《人类的声音》、辛格的短篇小说《一个未诞生者的日记》。在给出选编入这些文章的理由时,“酒徒”再一次表现出“清醒”:格拉蒙的《我所知道的普鲁斯特》是一本“重要的著述”,它对青年普鲁斯特的分析“非常精细”,普鲁斯特去世后其作品“变成很多新作家的灵感”;乔伊斯的书简和格拉蒙的《我所知道的普鲁斯特》放在一起将让读者对二十世纪两位文学巨匠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酒徒”的文学趣味和文学批评
“酒徒”在小说中经常做梦。他通过颠倒黑白的梦境猛烈抨击了现实香港社会“复古派”对“新文艺”的无情摧残,形成事实上的“反讽”。主人公喜爱的“新文艺”作品除了上述以外,还包括《地粮》《奥兰多》《士绅们》《堡垒》《蜂窝》等等,此外,布鲁东的《超现实主义》、查拉的《达达主义宣言》、爱特希密的《表现主义宣言》、马利内特的《未来主义宣言》、布拉克与毕加索倡导的“立体主义”等思潮通通沦为“违禁品”。而在我看来,这些所谓“反叛性的文艺思潮”理论与作品都代表了作家刘以鬯个人的文学取向与追求。
当然,文艺批判必须要有一个“靶子”才够得上尖锐。作家在提倡新文艺的同时,不忘对一些陈旧的作品给予了调侃与讽刺,其中不乏经典的桥段。比如《杀子报》《芙蓉洞》《蝴蝶梦》中的淫妇角色都是“妇孺皆知的”;为了讨生活,自己笔下充斥着“奇奇怪怪打斗场面”的武侠小说;书店里挤满的人看的都是些《鸳鸯灯》《描金凤》《南柯梦》《琵琶记》《占花魁》之类的旧小说。尽管主人公对于作家用同一笔名发表两种风格绝然不同作品表示了理解,如张恨水和穆时英,但仍顺便奚落了一下他们写过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和“通俗形式”的作品。
“酒徒”在走向最终的堕落之前曾向“麦荷门”推荐了一位署名路汀的作家新作《黄昏》,他认为这位“甘于孤独的”、“严肃的小说家”再次提笔写就的八千字作品将使《前卫文学》成为“第一流”的文学杂志,甚至会被写进“文学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麦荷门”竟然将这篇作品“冷淡”地“退还给我”。主人公的文学梦被彻底击垮了!
写到这,我想有些读者的情绪会略显低落,而这种氛围也是刘以鬯先生着力刻画和渲染的。他通过一位资深的文学编辑及作家的亲身经历,通过《酒徒》这篇作者让积郁在胸口的闷气畅快淋漓地倾吐出来,同时郑重其事地将自己对严肃文学的所读、所感和盘托出,让文学爱好者大呼过瘾。这些从《酒徒》作品中筛选出的作家和篇目不能尽数,而对于作者的评价则或多或少夹杂我本人的体会。我还是建议爱好文学的读者亲自阅读这部长篇,深悟作者的良苦用心罢。
——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成蹊杂说
推荐阅读
刘以鬯经典系列
《酒徒》《对倒》《寺内》
他是香港文学一代宗师。
他的文字醉倒一代代文青,包括导演王家卫。
电影《花样年华》《2046》分别源于他的《对倒》《酒徒》。
他说:我无意写历史小说,却有意给香港历史加一个注释。
于是,50-70年代的香港,那些蒙尘岁月,那些潮湿记忆,被一代大师唤醒了。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生于上海,1948年底定居香港。著名作家、编辑家。著有长篇小说《酒徒》、长短篇小说合集《对倒》、中短篇小说集《寺内》等逾四十种文学著作。其中,《对倒》《酒徒》分别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成电影《花样年华》《2046》。作品入选多种选本、鉴赏辞典和大学教材,被译为英、法、意、荷、日、韩等多国语言。2015年以97岁高龄荣膺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
《刘以鬯经典》当当限量钤印版
来源:成蹊杂说 作者: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