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陕西岚皋盛产一种植物,叫魔芋,根茎大如头颅,其貌不扬。刚从土里挖出来时,拇指粗的芽尖粉红如舌。
过去听老人讲,魔芋没人爱种,全是野生,自个儿发芽、开花、结籽、长大,冬天销声匿迹,春天破土而出。十年八年不管,茎叶自生自灭,土中的那颗根茎却在不断增长,悄无声息地变大。
最早认识魔芋是在孩提时代。同小伙伴在老屋后面的地里捉迷藏时,感到似乎有蛇突然立了起来,像要迎面扑来似的,我忙哭着把奶奶喊来看。奶奶拿起吹火筒,问在哪里。我用手一指,奶奶就笑了:“那哪是蛇,是魔芋茎干。”到了冬天,奶奶挑大的挖了两个,放在花栎木棒上磨成浆,再兑上草木灰水,烧着大火在开水锅里猛煮,然后捞起来切成块,用清水漂洗。
我惊异地看着这一蜕变过程,像是使了魔法似的,魔芋的模样不再可憎,体积成数倍猛增。那时缺食少油,奶奶将煮好的魔芋切成细条,与野油菜做成的酸菜相拌,浇上捣碎的烧青椒,还有嫩花椒叶,吃起来筋道耐嚼,滑爽可口。
参加工作后,那年,我调到县志办公室。谁想,难写的《魔芋志》分给了我。之所以“难写”,是因为关于魔芋档案馆几乎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征集来的资料也没有与此有关的提示。
好在当时县上有一个魔芋精粉厂已经小有名气,我便在那儿待了两个月了解情况。可结果还是凑不够一本专志的分量,只好再去找农业技术员帮忙。技术员给了我一份种植实验报告,但还是不够。我又打听到大道河、铁炉坝有种魔芋的历史,而且出现过老秤四五十斤重的“魔芋王”,于是决心实地考察一番。
在一户老农家的自留地里,主人正在挖魔芋。老农说这东西是懒庄稼、万年桩,意思是繁殖力强,种下去就不用管了。魔芋既是一种特殊的蔬菜,也是一种药材,可治皮炎包疖。魔芋还是不可多得的大众浆糊,半斤重就能磨一脸盆,糊裱粘贴,虫不蛀,鼠不咬。当地姑娘出嫁,陪嫁的布鞋,鞋底都是用魔芋浆子粘的棕壳纳制而成,穿在脚上滤汗透气。最可贵的是魔芋能守静,喜沉寂,不怕埋没。做人不也应该这样吗?回来后,我很快写出初稿,几经修改,让名不见经传的魔芋登上了大雅之堂。
谁成想,后来我又担任了第二轮岚皋县志的主编。这一次,作为主编,我主张将魔芋单列一编,一方面,此时魔芋的资料和成就比当年已充裕得多,另一方面,让家乡的特产升格很有必要。两轮县志专门写了一种植物,并列为专志,这也许少见。
时间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岚皋魔芋的事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成了家乡的一张名片。中国魔芋协会将第二届魔芋节放在岚皋举办。其间有一台主题晚会,节歌的任务交给了我。
说魔芋有诸多用处,没人反对,但是仅从形象上来看,则很难产生美感。刚开始创作团队怎么也找不着感觉。我们一路来到南宫山下的宏大村,那里有许多魔芋专业户。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刚出土的魔芋苗绿油油的,未散开时像一把收拢的绸扇,仿佛只等音乐响起,扇子就舞动起来。散开的叶片呈六角形,很像一朵放大的雪花。一天早晨散步时,我突然看到一朵魔芋花仿佛一把紫红色的唢呐。我一下子找到了灵感,回来后展纸就写,一挥而就:“所有的花朵都在吹奏喇叭,所有的根茎都在施展魔法。魔芋,银豆豆似的魔芋,清纯素雅,朴实无华;魔芋,金蛋蛋似的魔芋,富硒食品里的一朵奇葩。地表的希望在一天天发芽,土里的心愿在一天天长大……魔芋之花常开不败,魔芋声誉名满天下,魔芋把健康和富裕带给万户千家!”
据我所知,魔芋的确是真正的健康食品,低热、低脂、低糖,富含氨基酸、硒元素,对降低胆固醇、血脂、血糖等具特定功效。
其实,魔芋这种植物并不年轻。早在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就提起过,不过那时不叫魔芋,而是一个极文雅的名字——蒟蒻。两个草字头表明,这是一种草本植物。
记得县里还给魔芋征集过宣传语,最后采用的是“岚皋有一宝,富硒魔芋好”。魔芋,真的是岚皋的一宝啊!
来源:人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