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程吉林|《春到楠木湾》 (散文)

0
回复
2814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1-2-4 15:29:4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过几十里山路,我终于站在楠木湾的山岗上。


举目望去,眼前一片苍翠恬静的山村,新建的瓦房农舍掩映在树丛间,溪水从村子脚下蜿蜒流过,两旁栽满了飘着绿叶的果树,堤坎上新建了水泵站……。这一切,是诗?是画?令我悠然如醉。要不是那格外熟悉的乡音从村子里传来,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楠木湾。


人们对故乡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而我,一个下乡知青,对插队时生活过的楠木湾,也像故乡一样眷恋,心中牵挂不已。最近得知“两段育秧”这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在楠木湾推广的消息,我更是十分高兴。高兴楠木湾人有了抵御“倒春寒”的武器,高兴楠木湾人能年年吃上清香的大米饭。但是,高兴之余,我又常常犯疑问?楠木湾是个穷乡僻壤,不通公路,文化落后,人才溃乏,农技项目是怎样推广的呢?


是高兴与疑问促成我这次楠木湾之行。


楠木湾就在眼前,容不得我过多遐想,便大步流星地朝村子走去。


村民组长赵久发在路口等我。农村人讲实在,没那么多客套,带着我直接到下河坝去,让我亲眼看看楠木湾的“两段育秧”。


一路上,我们谈起那些年“倒春寒”的事。


楠木湾这地方,“倒春寒”厉害得很。不知是否地理原因,每年春耕来临,常常遭遇“倒春寒”,稻种刚刚撒在田间,或嫩绿的秧苗刚刚露嘴儿,被那一阵又一阵的低温苦雨袭击,或烂秧或烂种,稻田无秧可栽。秧子栽不上,稻谷没得收,楠木湾人的生活成了大难题。靠天得来的一点稻谷,要放到逢年过节或来了稀客才碾米煮饭端上桌子,大米饭成了很稀奇的东西,要是自家人吃顿大米饭,那就连稻谷一并碾成粉末蒸着吃,取名“谷糠饭”,连谷壳都舍不得丢。“倒春寒”整得楠木湾人好苦啊!


说着话,一会儿就到了下河坝。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两段育秧’。”赵久发激动地边指边说。


“哟,有十来亩吧?”我问。


“差不多。”赵久发笑嘻嘻地回答。


随着赵久发的指点,我看到:银白色的盖膜,拱架在田垅上,构成一张张整齐的苗床;盖膜下,株株嫩绿的秧芽儿破土而出,叶芽儿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我禁不住揭开盖膜的一角,轻轻地抚摸着:“这是我们楠木湾土生土长的秧苗啊!”


夜晚,在赵久发家的堂屋里,我一边喝着他家自酿的“包谷烧”,一边倾听楠木湾怎样推广“两段育秧”的故事。


1984年,桐梓县全面推广“两段育秧”,把这项农业实用技术作为粮食生产突破性措施,乡里组织培训,楠木湾便有赵久发。


培训会回来的那个初春之夜,赵久发兴冲冲来找老队长商量,把下河坝没有下户的机动田拿出两亩搞“两段育秧”试点。


可话没说完,老队长就冒火了,长烟杆在地上杵得“砰砰”响。站起身说:“不要想精想怪的,这试点,那试点,楠木湾这一百多张嘴缝起来等你们这些年轻人办儿戏耍唛?我这一辈子没见过这些板眼儿。”不等赵久发答话,老队长又嚷道:“下河坝那点机动田,是楠木湾祖祖辈辈的秧田,它水源好,只要风调雨顺,育秧就有把握,几辈人都靠它活命嘞,你不要打它的主意。”说完,手几摆摆,转过身走了。


听了这番话,赵久发无言以对,没精打采地回到家。心里想,虽说楠木湾只有下河坝那点机动田可以育秧,但没得十亩,都有八亩,拿两亩出来搞试点也没什么影响。多少年来,年年都在那片秧田里撒种育秧,年生好,风调雨顺,还好说,要是遇上“到春寒”,种子烂完了,哪得秧子来,多数年份都是改种。想起改种杂粮的稻田,外出投亲靠友借粮度日的乡亲,吃碗大米饭都像来稀客过大年一般的日子,赵久发心里就不好受。他感到自己是村民组长,“两段育秧”这个科学种田的方法,不搞就是失职,年年听天安命,靠天吃饭哪有出路。


可是老队长想不通,这件事就干不成。虽然自己是村民组长,安排本组生产是自己的职责,但自己刚上任,说话办事还没有权威。老队长干了几十年,刚刚卸任,在村子里又是长辈,说话有魄力。我们年轻人,处事要谦虚,办事好说好商量,不能硬上,先把老队长说通了再干。


当夜,赵久发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冥思苦想后,终于有了办法:那就是交押金,让老队长吃个定心丸。


翌日晨,赵久发揣着家里卖猪得的200块钱,来到老队长家,把钱递给老队长。说:“这200块钱作押金,我给村民组下个保证,拿两亩田做试验,如育秧失败了,就拿这个钱去邻村买秧子,请老队长做个证人。”


老队长终于放不下这个年轻人的面子,再不反对了。


秧田拿到手,赵久发邀约本村的十几个青年小伙儿干开了。有的犁田,有的打耙,有的开沟引水,有的铲草撘田坎,只花了两三天时间,秧田翻犁好了,打理得好精细哟,小伙儿们个个兴高采烈。


唯独赵久发高兴不起来,望着水汪汪的秧田一脸愁容。他想到自己家里仅有的200块钱都拿去交了保证金,稻种盖膜拿什么钱去买?这些投入少不得,自己在老队长面前说了大话,如搞不成要赔,下一步怎么办呢?


一天赶场,赵久发打听到乡农技站正在全乡选点推广“两段育秧”,只要选入试点的村民组,农技站无偿调拨一部分杂交稻种和盖膜,并派人指导。听到这一消息,赵久发立即跑到乡农技站联系,说楠木湾愿意搞试点,已做了哪些工作,怎样拿到试验田等等。农技站的人听了很感动,却又很为难,因为楠木湾地处半高山地区,地势偏避,不靠公路,不靠场镇,没有试点的辐射效应,一句话,就是你做得再好也没人看得见,不属于示范区域,不能无偿提供种子和盖膜。经赵久发软磨硬缠,农技站才同意所调物资收取每亩50元的成本费。赵久发一算,每50元,两亩就是100元。农村人,家里有个10块8块就不错了,100元却是个大数,去哪里找这笔钱呢?心中好犯难。但转念一想,农技站买种子盖膜要比市场上便宜得多,就先答应下来,钱的事再想办法。


赵久发连夜赶回楠木湾,把青年们找来商量,要大家出点钱,收割后还给大家。可大家不愿意,“两段育秧”谁也没搞过,连看都没有看到过,到底成不成还难说。搞成了还好,要是搞不成,大家的钱就打水漂了。大家的意思很明确,出力可以,出钱不行。无论怎样,赵久发说服不了大家。这天晚上,赵久发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思来想去,季节不等人,唯一的办法是去乡里的信用社贷款。


赵久发把情况向信用社主任作了汇报。


主任说:“款就不用贷了,找个事你做,买稻种盖膜的钱就有了。”赵久发高兴得跳起来:“真的!”“信用社要开各村信贷员培训会,办生活要烧煤,你组织劳力给我们背,付工钱给你。”主任话刚说完,赵久发拔腿就跑回家,把小伙儿们喊起上山背煤去。


稻种盖膜领回楠木湾,赵久发就按照农技站学到的技术做起来,不懂的或拿不准的环节,就跑到乡试验点去看,到乡农技站请教,还把农技员请到楠木湾来指导。就这样他更是用一番苦心培育出“两段育秧”这颗嫩绿的秧苗。这年,楠木湾出现了两种秧苗,“两段育秧”和常规育秧,一对比,“两段育秧”苗儿粗壮齐整,绿油油一片,抵御了倒春寒。而常规育秧则东一根,西一窝,高低不一,胖瘦不均,都是倒春寒惹的祸。秧收后“两段育秧”的稻田,单产比常规育秧的稻田多出200多斤。事实面前,老队长心服口服,连声说:好办法!好办法!在保管室那堆满稻谷的坝子中间,当众退还200元保证金。


从此,“两段育秧”在楠木湾推开了,我今天看到的下河坝那一片秧田已经是第三季了。三年来,年年长势喜人!


我深深地感动了,感动楠木湾终于用科学技术战胜自然灾害,感动科学技术来到遥远的山村有多么艰难。


这一夜,我分享着楠木湾成功的喜悦,沉醉在这山乡的怀抱……

5.jpg




作者简介:
  程吉林,贵州省桐梓县人,毕业于贵州大学管理科学系。当过知青,做过民办教师,当过兵,参加过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文学爱好者,有作品散见于《贵州日报》《遵义日报》。


来源:贵州作家·微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