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诗仙”守墓人:一诺千年的守护

0
回复
3647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1-4-7 11:37: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4月1日,谷常新在李白文化园内翻阅自己参与编撰的图书《李白游踪》。新华社记者 张端摄

清晨6点,湿润的风吹过长江,拂过青山,54岁的谷常新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清扫、修缮、检查设备……清明时节,谷常新比平时多了一份忙碌,准备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前来纪念“诗仙”李白。

这里是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李白墓园。“诗仙”长眠处,也是谷常新和他的家族世世代代守护的圣地。

“其生也,圣朝之高士;其死也,当涂之旅人。”公元762年,“诗仙”李白的生命在当涂青山脚下的这个小村落走到了终点。最后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当地一名叫谷兰馨的年轻人。相传他向李白承诺,愿捐出自家位于谷家村的良田,以作诗人长眠之地,同时,谷氏一族还将世代守护墓园。

2.jpg
4月1日,谷常新(后)在李白墓园内向游客介绍李白墓。新华社记者 张端摄

一诺既定。自此后,漫长岁月,谷氏家族“守墓人”的使命未曾停歇,到了谷常新,已是第49代。

据谷氏宗谱中记载,谷氏先人谷兰馨与李白相交深厚,“尝从李太白游燕为欢”,本地还流传着“先有谷家村,后有李白坟”的说法。

1985年,当涂县对李白墓园进行维修、扩建,征用谷家村50余亩农田、池塘和住宅。其中,谷常新家的4亩农田被征用了一半,他也从此进入墓园专职工作。

3.jpg
3月31日,谷常新在擦拭李白墓前的祭台。新华社记者 张端摄

上世纪80年代,距离县城15公里的李白墓园不止交通不便,还不通水、不通气,时常停电,喝水全靠肩挑,天黑就点蜡烛。

“那时条件艰苦、经费有限,我每天都跟着叔叔哥哥,领着妹妹,开起手扶拖拉机,自带锅巴、馒头,四处寻找树木花草、古桩紫藤、假山奇石,想把墓园修出样子来。”谷常新说。

多年来,他们移栽竹木、树桩上万株,堆砌点坡石800多吨,铺设旅游道路1万多米,种植草坪万余平方米,还建成一座上规模的盆景园。

守墓的生活是单调,也是清苦,但谷常新的守墓生活却渐渐走出了“贫瘠”。

4.jpg
3月31日,谷常新在李白文化园内翻阅谷氏宗谱。新华社记者 张端摄

读诗、问史、研究碑文……他在李白墓边渐渐走进了这位“诗仙”的精神世界,又把“诗仙”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提到李白的故事,谷常新十分熟稔,各种典故、碑文、史料记载信手拈来,甚少错漏。

多年来,他不仅遍阅李白诗歌,还写出了《李白与青山》《李白与谷氏家族》等文章,参与《太白碑林书法集》《青山诗魂》等图书的撰稿工作;在墓园也成了“特殊讲解员”,30多年来义务讲解近万次。

“每次讲解都停不下来,从《古朗月行》《将进酒》《蜀道难》,讲到李白的人生起落,从墓园的建筑、碑文,讲到谷氏家族对李白的感情。游客听得越入迷我越高兴,常常一不留神就讲超时了。”谷常新笑着说。

诗,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也融入了谷常新的人生。

他常感慨,开始守墓的那一天,他完全没有料想到自己能在日复一日的守墓生活中领略到诗的美,并带着一个个参观者共同跋涉于“诗仙”创造的意境。

5.jpg
3月31日,谷常新在李白墓园内清扫地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摄

“读着李白诗歌长大的中国人,今天仍可以到这里对月祭扫、洒酒吟诗。这种感觉在墓前变得真实,又因为穿越时空而显得浪漫。”他说。

在他的心中,守护李白墓园已不仅是家族誓言,更是守护这份延续千年的诗情文脉,替一代代的后人向“诗仙”致敬。

“我常常有种紧迫感,想让这个供后人凭吊李白的墓园‘动’起来,也跟上时代进步的节奏。用更多除了讲解外的新方式,让更多人靠近诗魂,感受我们民族的诗歌之美、文明之美。”谷常新说。


来源:新华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