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杨镇江|农耕生活之二:赶着耕牛去翻地

0
回复
3366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0-4-28 10:25:3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36676395d1d403ea868010b44dec838_th.png

    老家独孔垄旱地多水田少。举目望去,满山遍野都是旱地,而且多是山地、旮旯地,麻窝土并不多。麻窝土在我们寨子里是上等土,每家人分得一小点点,以作干旱之年防备旱灾之用。水田仅限于寨子门口的一个大麻窝,本不是水田,当年父亲们看着寨子里一些小伙子因寨里没水田而有打光棍的危险,就把麻窝土改成水田,于是小寨门口就有了一大块为小寨画龙点睛的镜子。


    旱地多,备耕的重头戏就是冬至前深翻靠冬土了。为何定要在冬至前深翻靠冬土呢?寨中老人们早已给出了答案:冬至前,趁着秋后的雨水把地变得润润的,秋后的阳光把天气变得暖暖的,把土犁了,迎接冬至后的冰封雪飘;一个冬天下来,那些使用过大量化肥而板结的土块就会变成松脆的土壤,那些危害庄稼的虫子也因此销声匿迹,来年的虫害就会大大减少;由于土质疏松,耕种起来容易得多;种子播下去之后,很快萌芽,很快破土而出,生长快,稳产增产有望。  


647235542.jpg


    然而翻地更是一件重活,一件男子汉的活。开始几年,由于我们还小,我们家的靠冬土都是母亲犁的。长到十多岁时,觉得自己已经是男子汉了,我们就替换母亲翻地。


    翻地的首要是要会驾驭耕牛。初学犁土,母亲告诫,对耕牛要好。于是天不亮就起来煮牛食,用筛包谷米筛出来的包谷糠麸跟撕成小绺小绺的包谷壳一起放在大铁锅里煮,一直煮到耙烂,看着自己口水都来了,耕牛也肯定满意,才从柴灶上抬下来。天亮时分,牛食由热变温,就把牛从圈里牵出来,给它喂食。跟喂牛同步,自己也用酸菜豆汤煮一锅饭,狼吞虎咽地吃了。人与牛都进了餐,彼此都对对方的态度感到满意,于是扛起五六十斤重的犁头,吆喝着牛,向自家的庄稼地走去。一路上,牛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牛悠闲地甩着牛尾巴打蚊子,我则逡巡着那些路旁已经翻过土的庄稼地,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

   

    进了地里,用牛听得懂的语言命令牛站住,在牛身上架起“牛夹担”,让“牛夹担”上系着的粗实长绳拉起后面掌握在我手里的犁头。然后命令牛开始行动。我则把犁头竖起来,让犁头上犁铧的尖在牛的拉动下恨恨地插进地里。犁土开始了。


    犁土,感觉最轻松惬意的是犁平地上的土。但我前面说过,我们这里平地少,偏坡地多,一半多的地是旮旯地。犁旮旯地最费力,原因有二:一是旮旯地不成块,一小绺一小绺的,每绺土只能犁上两三犁铧就犁完了,犁完了就要换到新的地块上去犁,须抱着几十斤重的犁头爬土坎;二是旮旯地短,牛还没有走几步,又要转头了,转头地方又是高高的土坎,须抱着犁头,让牛拉着,人悬在土坎上掉头,稍不小心,人就摔下土坎,有时把牛、犁头都拉着滚下土坎。故而,犁土犁到旮旯地,倒像是一种冒险行动。如是几次,人就活活地被折腾出淋漓大汗。汗水自额头而下,流过脖子后分两股——一股顺着后背沟,一股顺着胸脯,一直流到脚板底。气也喘不过来。这时候,牛也跟着遭罪,也跟着淌汗,跟着喘气。有时,牛对我这个生手不满了,迅速把“牛夹担”挣脱,趁我捏牵着牛鼻子的绳子一松,一个健步奔下土坎,逃之夭夭。这时,不停地喘着粗气的我只好傻着眼耐心地等候牛的回心转意。那牛儿呢,见我没有追去,便寻了一处鲜嫩的青草,有滋有味地啃着。我见它“吃好了零食”,平静下来了,再去把它牵回来。它也不再反抗,顺情顺意地跟我回到摔倒的地方,决心从那里“爬起来”。


    如是折腾了十多天,每天犁一亩地,我家的十多亩地终于在我和牛不很和谐的合作下犁完了。看着一坡坡杂草丛生的偏坡地被我洒下的汗水变成干干净净的土地,我不禁升起一种自豪感。但想到翻土的艰辛,我便下了一个决心:把书读好,逃离土地!


    然而我和我的弟弟们终究离不开土地。读大学,我和我弟弟们还得在每年寒假期间为家里犁“靠冬土”。后来弟兄们一个个参加工作了,想到父母已经年迈,已经干不了农活,怕土地撂荒,又一个个的抽时间回家犁靠冬土,为家里备战来年的春耕。


    去年底回家,见在家乡烟草站上班的三弟买回一台犁土机,心想:这回犁靠冬土没有以前费力了吧,春耕也省事了吧?


679870_20170630214632935020_0.jpg


作者简介:

    杨镇江,贵州省大方县人,非在编中学语文教师,从教31年(其中在大方县牛场乡老家中学走教12年),多次获地方政府颁发的高、中考教学质量奖。本职工作之余,偶尔涂鸦,有200余篇各类文学作品发表于《新华网副刊频道》《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文化频道》《西藏日报》《贵阳文史》杂志、《中华手工》杂志、《吉林农业》杂志、《贵州教育报》《毕节日报》《乌蒙新报》等各类媒体,共计近30万字。曾获县市级新闻奖,多彩贵州网和贵阳孔学堂联合举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

来源:微信公众号“触摸土地的温度”    作者:杨镇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