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李朝全|《怀念那个讲故事的人》(散文)

0
回复
2248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1-7-19 14:29:2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家李迪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生前曾五下黄河岸边的山西省永和县,深扎这片土地68天,饱含深情地创作了近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永和人家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在脱贫攻坚中永和普通百姓的真善美。为了纪念这位把人民放在心上,把故事讲到人心里去的作家,永和人民在永和第一高级中学校园内建立李迪广场,为李迪立塑像,创设李迪事迹陈列馆。一个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的作家,人民就不会忘记他。

    在所有朋友的印象中,李迪和同样已过古稀的作家蒋巍一样,喜欢穿红色。或许,上了年纪的人都喜红,红色喜庆、热情,也像他们俩的性格。他俩也因此常被朋友们戏称为“红衣少年”。

    每次见到李迪,或是同他微信交流,他永远都是那么谦逊,热情,开朗。这是一位练达、通透之人,始终像一团扑不灭的火焰。他喜欢热闹,有他在的场合,从不必担心冷场,不必担心有尴尬、为难或困窘。他是热情的,又总是诙谐幽默的。

    他似乎永远年轻,因为他总是“没大没小”。平时,他时常把新近发表的作品转发给我。每次当我肯定和赞美他的成绩时,他总是说,“贤弟”我这是在鼓励他,我的鼓励永远是他前进的动力。无论是当面,还是在微信上,他对我都只用一个称呼:“贤弟”。——这,或许是因为我俩都姓李吧。尽管我比他小差不多20岁,但他显然是真心把我当作可信任的本家兄弟看待。

    斯人已逝。现在回头重读他和我的微信对话,感觉他确实酷爱文学,视文学如命;他确实很在乎我这个“贤弟”对其作品的看法和评价。

    事实上,他的作品不断地被改编成影视剧,在受访对象和普通读者那里一直都拥有很好的口碑。——这一切,便足以证明他的作品的影响力和成就了,根本无需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锦上添花”置喙肯定赞美。

    从2009年采访撰写长篇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始,李迪便被树为中国作家深入生活的典型。他自己说:“生活是口井,靠着井有水喝。”为了写好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他7赴丹东,甚至有3年的春节都是在看守所里度过的。为了近距离地接触和采访关押在看守所的嫌犯,他主动要求吃住在看守所里。他的宿舍就在审讯室隔壁,与嫌犯的“牢房”几乎紧挨着。这样,他就可以随时找嫌犯和看守所的管教来采访交流。有一次,采访结束时已近深夜,当他在看守所院内背着手,微驼着背,慢慢踱回宿舍时,高墙之上的哨兵将探照灯照射向他,李迪赶紧大声喊道:“别开枪!别开枪!我是好人!”哨兵得知这是来看守所采访的作家后,每天深夜,当李迪踱回宿舍时,他都特意打开探照灯,照亮李迪脚下的路。

    《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发表和出版后,获得了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又被迅速地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后来,李迪应公安部门邀请,采访了江苏扬州、徐州、无锡,浙江湖州和广东深圳等地的公安干警,撰写了一系列的警察故事,产生了很大反响。他又参与了对沙漠公路守护者、加油站员工、山西永和脱贫工作的采访,2019年9月起,应邀参加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负责采访湘西十八洞村。

    应该说,这项任务颇具挑战性。因为在此之前,已有多位作家采写过十八洞村的故事而且产生了较大反响,再去采写而且要写出新意写出彩来殊为不易。

    在作协举行的动员会上,我对他说:“您这是老将出马,我们完全信任您!”

    ——这句简单的话,竟然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他后来几次三番对我表示:“绝不会辜负贤弟的期望!”让我感佩至今。

    当年11月,李迪开始前往十八洞村采访。为了拉近距离,李迪还和采访对象一起干活、烧火,聊天。村民们都觉得这位北京来的作家很亲近,一点儿架子都没有。山区寒凉,李迪后来说,他在湘西时受了寒腰疼犯了。后遵医嘱静养了两个月。然而,他一直惦记着作协的这项创作工程,始终心心念念耿耿于怀。

    2020年3月至5月,他强忍着身体的病痛与不适,硬是在病榻上写完了《十八洞村十八个故事》。这部书稿或许还会有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是,它的确是李迪的心血之作、生命之作,是他用生命的最后精力和火力吐出的最后一根丝,发出的最后一点光和热!——这部书,连同他此前刚刚完稿的《永和人家的故事》,如今竟然成了他的绝笔之作!这,能不令人扼腕叹喟,唏嘘不已!

    在采写十八洞村过程中,李迪偶尔也给我发来微信。因为他毕竟已年过古稀,我一再叮嘱他要保重身体,别太累着了。后来,得知他受寒生病,我更是再三劝慰他注意休养,不要着急,身体最要紧。

    但是,他显然丝毫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因为按照协议,作者须在6月底之前完稿。5月下旬的一天,他在给我的微信上录音留言:“贤弟,我终于完成了作协的任务!我生病了,要去住院了。”声音很轻,如释重负。

    我很吃惊,但是以为他这只是作家和老年人常见的一些腰椎颈椎之类的毛病,应该很快就能治愈出院。没想到不久后便听说李迪病危,我大为震惊。经历了病情的反复,李迪,这位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亲友,始终乐观而且坚强的人,终于在2020年6月29日上午9时永远地告别了他所热爱的人们和这个时代。

    李迪原先以小说出名,年届花甲之后,他突然发现,注重真实性的报告文学更适合自己对时代的理解与表达。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从《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乐》《004号水井房》《听李迪讲中国警察的故事》《深圳警察故事》,到《加油站的故事》《永和人家的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他的创作如汩汩泉涌,滔滔江水,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一部又一部令人叫好的报告文学。他喜欢讲故事,擅长讲故事,讲属于这个时代的平常百姓的故事。他是真正理解了作家要把故事讲到人心里去的创作要旨,这些故事全都采撷自鲜活的生活,接地气、带露珠、有温度,因此,他的作品总是特别受普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怀念这个酷爱讲故事的“红衣少年”,这个把作品写在人民心上的作家。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主席)
来源:人民政协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