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wechat_logintip!

一个95后诗人将300+诗人引入诗歌“元宇宙”

0
回复
2651
查看
[复制链接]

4334

主题

433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448
来源: 2022-2-7 09:26:0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尽管写诗时间不算久,但诗人莫笑愚已出过两部诗集,还获得了第三届卡丘·沃伦诗歌奖。在诗人身份之外,她还是一位农业经济与管理学博士。或许与其多年的农村田野调查经历有关,“她的诗保留了抒情的本质,但这种抒情不是高蹈的、飘忽的,而是落地的、扎根的,绝大部分来自对现实的关注和真实的生命体验。”

    2021年底,莫笑愚收到诗人杨碧薇的邀请——参加一场24小时不间断诗歌朗诵活动,她毫不犹豫答应了。

    这场名为“盐铁诗歌24h——标枪2022”的诗歌朗诵,有超过300位诗人参与,跨越8个时区,从北京时间2021年12月31日上午十时持续至2022年1月1日上午十时,最终在各平台总观看量超过了150万人次。

    300多位“诗歌24小时”参与者里,有芒克、欧阳江河这样中国当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有余秀华、春树这样的大众中享有盛名的诗人,也有闫泽欢、张荡荡等跨界民谣歌手,更多的则是优秀的80后、90后青年诗人。24小时里,如此规模的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诗歌理念的诗人,在包括杨碧薇在内的12场主持人带领下,以诗之名,相聚于同一“诗歌宇宙”,不可谓不是近年中国诗坛难得的盛况。

    这一切都出自95后诗人桉予之手。

    “有的人不相信当代还有这么多诗人。”桉予说,在大众的印象里,诗人在今天无疑是“边缘人”。她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当代诗歌的生态,“借助直播的方式,观众和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诗歌书写方式。”她觉得,总有那么一首诗,会击中你的心灵。

    “诗人真的那么边缘吗?”

    在一篇名为《到底是诗歌盛世还是诗人已死?》评论文章里,作者北鸟这样描述中国当下的诗歌生态:如果比较宽泛地说,大概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现在中国的诗歌写作非常活跃,甚至可以用繁盛或者盛世来形容。另一种则认为当下的诗歌都是垃圾,诗人已经死了。

    在北鸟看来,积极的看法主要来自诗歌界,判断的标准主要是文本。后一种则是数量庞大的网友,或者笼统地称之为“大众”,判断的标准则主要是读者数量。

    诗人们觉得现在诗歌作品质量比以前更好了。比如杨碧薇就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新诗不论是在文体实践上,还是在整个现代性的实践上,都已经走得很远、很前沿了。”

    但是“大众”却不买账。“读不懂”与“无人读”相互作用,恶性循环。似乎,从接受层面来看,诗人真的边缘化了,以至于只能通过一系列事件或者说负面事件才能唤起注意。而从“梨花体”“羊羔体”,到柳忠秧被指在“鲁奖”评审前的暧昧活动,再到最近的贾浅浅诗歌和身份的双重争议,一次次的负面形象登场,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对于当代诗歌诗人的判断。

    但是诗人真的如此边缘吗?桉予试图用一场规模空前的诗歌活动来回答。

    在她看来,诗人也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着,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他们之中,有官员、商人、学者,也有工人、农民或自由职业者。

     “这次我们借助直播的方式,为的是让一些对诗歌和诗人当下的状态有兴趣的朋友,看见他们。”为此,桉予和主持人在邀请诗人时,尽量考虑了这次多元化。

    “这些诗人覆盖了当代的不同圈层,不同写法,不同年龄,和不同的体系,还有一些海外诗人的支持。观众和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诗歌书写方式。总有那么一首诗,符合他的喜好,击中他的心灵,引起他的共鸣。”桉予说。

     “对诗歌的理解错位根源在于审美教育不健全”

    这次活动的另一位主持人李壮有两大爱好,一是诗歌,一是足球。“说来好笑,在中国被骂最狠的两个行业,就是这俩。但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李壮看来,被骂说明大家内心其实还是很关注和很重视的。

    “至于大众理解诗歌时的某些错位,我想,根源在于中国诗歌教育,或者说广义的艺术审美教育的不健全。很多人不懂,不是他们不想懂、不能懂,只是因为他们没机会懂,他们不像我们一样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诗歌教育、文学教育。”李壮说。

    李壮很可能说出了部分事实。有论者指出,检索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新诗少得可怜,和古典诗歌比例悬殊,而仅有的二十来首作品中大部分都是1980年代以前的。当然,新诗百年,积淀的经典作品和两千年的古典诗歌本来就不能对等。那国外部分呢?也是停留在十八、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来的大概只有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和狄金森的《篱笆那边》。

     “很多大众读者不了解文学史,对于诗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并不清晰,他们在书店看到的诗集,更多是来自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诗人。”桉予说道。

     很多诗人早已放弃了和大众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诗人、评论家姜涛曾写道,“诗人们先是要和传统争吵,以确立自己合法的立足点,继而又要和庸俗的大众争吵,和陈腐的文化官僚和学院派争吵;无人可吵的时候,诗人们就自我分裂成敌对的集团。”

    但总有不放弃者。有的人借助“事件”的力量,依靠夸张的先锋表演,在激怒大众的同时,也尝试去娱乐大众。有的人则利用时代和技术提供的机遇,普及诗歌教育,执拗地传播诗歌内在的声音,比如上海民生美术馆的“诗歌来到美术馆”系列活动。

    比如桉予,比如李壮。

    “我现在特别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去中学给学生做诗歌讲座。而我对此是乐观的,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壮大,公众——尤其是下一代的年轻人——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优秀的诗歌资源、获得更好的审美教育和艺术启蒙。懂诗爱诗的人会越来越多。”李壮说道。

     桉予则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件事会持续做下去,向更多的大众读者呈现更多的诗人和诗歌。

     “一个人首先要看见诗,才能试着去理解和关注,甚至因为喜欢一首诗而去喜欢某个诗人。我们无法得知一个人是出于怎样的审美,怎样的情境看见一首诗,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有了某种更广阔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们也会发现他们的读者,或许,‘世界上阅读诗歌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等同于‘世界上的诗人已经寥寥无几’,都只是一种主观的认识。”


来源:中国作家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