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1988年加入《工人日报》,历任国际部主任、记者部主任、编委,于2000年至2009年11月在《财经》杂志工作,历任高级编辑、综合部主管、副主编。2009年11月离开《财经》,加盟财新传媒,现任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新世纪》周刊常务副主编、《中国改革》月刊副总编辑。 新闻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同行相聚,亦多谈论时艰。对于大家所说新闻业的困境,我都理解且同意。 不过,我仍然说,“假如能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新闻。” 何以然?原因不复杂:在我看来,新闻业除了目前大家看到的种种坏处,还有很多好处,使我不忍割舍。 是哪些好处?且听我分析。 一、自由 首先是时间自由。比如我,工作20多年,何曾坐过一天班?虽说总体工作小时未必少,但能够自由安排时间,不受早九晚五限制,不必装模作样呆在办公室杀时间,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其次是人身自由。干新闻的人没有身份的概念,天不拘,地不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权威不怕官。在媒体内部,当领导的,要么有业务,要么有人品,二者皆无,就没人听你的。从来都是领导哄下属,哪有下属怕领导?一不合意,抬腿走人。不像体制内,再憋屈也得熬着。 到了外面采访,对人对事平常心。遇强不弱,遇弱不强,“见官大半级”,从来不会非理性地崇拜谁。很少听说哪个记者追星什么的。 再次,思想自由。在目前的中国,自由表达还很遥远。但自由思想,记者可以做到。 之所以能够自由思想,正是为有时间自由和人身自由。自由需要基础;当然,自由也是一种气质。这个气质,在新闻圈这个宽松的环境里可以培养出来。 二、经历 20多年前,我选择当记者,有一个朴素的动机,是想走南闯北。这个愿望,当记者还真能部分实现。 以我而言,十年记者生涯,祖国万里河山,34个省市自治区,何处未曾涉足?我曾撰写一组《旧事新叙 • 行走》,专门记载这些经历,恰似人生宝贵财富,是职业对自己的馈赠。 和其他行业的人不一样,记者每到一处,底层百姓,达官贵人,皆有接触。见不同的人,经不同的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身心投入,感慨系之。他对生活的理解是深入的。 我经常见到一些来财新的求职者,简历上写着“爱好旅游”。这让我忍俊不住。我想对他说,如果当上记者,就不必有此爱好了。谁见过一个真正的记者,是热爱旅游的?最多不过是陪伴家人尽责任,假装感兴趣而已。 《邵氏弃儿》的作者,我的前同事庞皎明曾经对我说,他当年选择当记者,是因为记者是一个“有趣”的职业。皎明深得吾心也! 三、见识 有自由、有经历,必然有见识。 也许有人会问:见识有什么用?用孔夫子的话来回答吧:“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有见识,就明白事理,至少不会被骗,不会被蛊惑,能够活个明白。 多年前,在工人日报时,我的总编辑张宏遵曾经对我说:“就算不能说明白话,至少要做一个明白人。”时至今日,我越发认识到这句话的价值。 四、求知 新闻的本质是求新,记者的任务是求知。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发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与时俱新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劳累,但不会乏味,这是新闻的魅力所在。 当记者,你不得不终身学习。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得到满足,你的知识和能力与日俱增。这是人生的本领,是换不来、夺不走的。 很多人工作多年后,会回到学校,读研、读博。当记者回炉的很少,不稀罕什么硕士、博士学位。为什么?这个职业每天都在学习,且不用交学费,还拿工资(当然不是很多)。 五、表达 表达是人的本能和欲望。每个人都在表达,但是,记者的表达,可以借助公共媒体来放大。 想当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没有几家报纸,那时的记者,何其了得!我至今记得《中国青年》杂志关于“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大讨论。其实,主持讨论和回答问题的,不过是几个普通的编辑。但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表达,几乎就是国人的导师。 现在自媒体发达,这是互联网送给中国人的礼物。尽管如此,记者的表达,仍然比常人有更多的优势。 六、改变 这里说的“改变”,是对社会的改变。 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追求。新闻理想,在今天似乎已很奢侈,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并正在为许许多多人所坚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许多类似的珍贵体验,此篇小文,无法一一道也。只想说明,新闻确实有着改造社会、推动进步的力量。 它嫉恶如仇,鞭挞丑恶,唤醒良知,引导人性中向善的愿望;它会赋予你职业成就感,让你体会到一种感动,让你发现生活的美和意义。 |